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抛锚式教学初探
2019-01-03孙媛媛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定为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和项目教学相比,抛锚式教学注重学以致用且可操作性较强。从课标要求、师生角色、课程内容等角度分析可行性及优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有助于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 抛锚式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抛锚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GS[2018]GHB0737。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147-0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操作内容较多,重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学习。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角度去思考这门课,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多次提到了项目学习,并给出了具体的项目教学案例、项目活动评价方案等。项目学习意为学生针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或任务,规划并实施调研和探究,得出自己的回答或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方法、形成综合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学习的过程包括提问和精炼问题、观点争辩、作出假设、设计步骤或实验、收集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提出新问题以及创作作品等。诚然,长远来看,项目学习的开展对学生适应社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实际开展中,特别是中西部小城市,存在着较多困难。项目教学对教师、学生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设计项目教学时,教师自己也未必有完整的项目经历,在某些新技术上教师未必比学生精通。由于家庭环境及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开设和评价的差异,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提出挑战。另外,再加上课时与设施的约束,使得项目教学较难落地。
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由“锚”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锚”即是指真实性的情境或问题,其中隐含了即将学习的教学任务。从环节上看,抛锚式教学与项目教学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起点上,抛锚式教学从情境中抽出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只牵扯到某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也可能是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而不一定是一个项目。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抛锚式教学可操作性较强,注重学以致用,也是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
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更需要独立的学习,常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满足于老师和教材的死板灌输,但这种批判性和独立性还不够成熟。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信息技术课堂中重复机械的、程序性的操作,具有挑战意义的情境、有创造空间的实践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由于知识、能力的局限,他们尚不能完全摆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督促并提供“脚手架”。抛锚式教学中的师生角色恰是这样,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而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应在传授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布置任务的方式展开教学,离开技术运用的具体环境直接开始新技能的传授、学习,虽然可以使学生快速学会新技能,可是这样不利于学生从全局上思虑技术运用的背景及要求,也较难体会学习技术的具体目的与要求。抛锚式教学将所学知识、技能镶嵌于一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问题中,情境的创设、“锚”的抛出,让学生自然而然把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情境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现实需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体验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与优势,实现了“学”与“用”的统一。
此外,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考虑到在新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产生了深入探索学习的欲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借助已有的信息技术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形成良性循环,培养了计算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
除了操作性学习内容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也还有概念、原理性的知识等。在传统课堂中,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或辅以课件做简单介绍,最多再搜集相关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下就草草了事。这种做法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一些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不透彻的理解使知识的连贯性不够,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不利于培养學生的信息素养。倘若采用抛锚式教学,先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自学这些基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此时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深化。例如,在讲解“模式识别”的原理时,可联系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二维码识别”、“指纹识别”等模式识别的具体应用来设计“锚”,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分析出关键步骤,总结模式识别的原理,并将之迁移到模式识别的其他应用中,提高了计算思维。
抛锚式教学中,情境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多媒体的直观、丰富、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情境被逼真地创设,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今,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等不断涌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情境创设开辟了新的方向,使情境更加逼真,激发学习欲望。此外,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建构,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连贯性。例如说,可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形象的视频资源,使得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参与合作、有话可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共同学习中同时做出各自的贡献。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获取信息,此外,利用网络也可以方便学生实时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利用微机室的电子教室软件,教师进行广播教学,下发学习资源,实时监控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个别同学的操作过程录像或转播给其他同学。学生可通过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应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合作、共享,达成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既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又符合中学生特点,同时还适用于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抛锚式教学有其优势,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还需信息技术教师们摸索尝试,它并不是万能教学模式,应结合实际,充分做好教学设计,使其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赵健.基于项目的学习:原理、设计与组织[EB/OL]. http://library.ttcdw.com/libary/jygl/jc/jiaoxueguanli/150370.html,2018 -02-27.
作者简介:
孙媛媛(1991.10-),女,甘肃省白银市人,汉族,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