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定位、困境分析及突围思路

2019-01-03刘娜刘鲲

科技风 2019年35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角色学校教育

刘娜 刘鲲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探讨江西省学校民俗体育的定位和当前存在的困境,分析得出: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角色错位的问题,它主要体现在学校民俗体育的“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倒置和民俗体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选择;民俗体育学校体育中的角色期望中,政治方面,民俗体育无法独立于政治之外。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对称。文化方面,学校民俗体育肩负着民族文化、体育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弘扬。国家层面,学校民俗体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结论:我们要理清民俗体育在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归属。学校民俗体育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角色,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时代要求下依据自身的特性、时代需求和社会期望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民俗体育;学校教育;角色;分析

Role orientation,predicament analysis

and breakthrough thinking of folk sports in school sports

Liu naLiu k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xiNanchang330000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 and current predicament of School Folk Sports in Jiangxi Province,and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of role dislo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of folk sports,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version of "human standard" and "social standard" of school folk sports and the "giving people fish is better than giving people fish"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s,folk sports can not be independent from politics.The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itself are asymmetric.In terms of culture,School Folk Sports shoulde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national culture,sports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At the national level,the school folk sports shoulder the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itizens".Conclusion:we should clarify the attribution of folk sports in society,education and culture.School folk sports play a special role in society.It must fulfill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ccord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needs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under certain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 words:folk sports;school education;role;analysis

1 緒论

江西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变化分明。境内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多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依次增高,南北温差约3℃。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92余万,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全省共有5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畲族、苗族、回族、壮族、满族等。山川隽秀、炫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诞生了深厚蕴涵的赣文化。在众多的赣文化中,独居特色、个性鲜明的民俗体育也包含其中。诸如舞龙舞狮、字门拳、盾牌舞等,都是著名的赣民俗体育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江西民俗体育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被引入学校,这些丰富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为地方学校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时代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国内面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当前的国际新形势。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其中包含了地方大众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校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再也没有比教育更为强大的变革力量”,[1]因此,而校园体育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民俗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因此,学校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必须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体育科学词典》指出,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本文的民俗体育主要是指学校民俗体育。

2 江西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角色问题

角色是指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省份的人的行为期待。[2]正如拉尔夫·林顿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3]在当前高度全球化、结构化的社会社会互动中,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提供了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就是用来指导不同社会成员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学习,就是要使得个人或者群体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需的行为,换句话就是把握好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4]

地位和角色的概念在整个的社会结构的分析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身份或者地位指的是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5]例如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可以当做身份地位的例子。

经过研究,21世纪开始,江西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课程开发逐渐引入学校教育。2001年至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学校把“舞龙”、“踩高跷”和“跳绳”等江西民俗特色体育引进广丰永丰乡中学,并在学校进行了很好的推广。江西师范大学还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傩舞在地方的中小学推广,收到地方学校家长的认可。2006年,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的课题小组在上饶市两所小学进行“字门拳”和“舞龙”的推广,深入研究民俗体育进课堂实验。赣南师范大学也把地方上的民俗体育引入学校,进行推广。地处赣西的乐安中学的教师在民俗体育“傩舞”的基础上编创了具有傩舞风格的健身操。2007年至今,南昌、井冈山、赣州、景德镇、上饶等高校进行了民俗体育课程的推广和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各類学校开展的民俗体育课程达到20余种。[6]

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诸如教材的内容单一化、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民俗体育校园文化的外校推广都存着着困境等,[7]校园民俗体育认同感缺失、学校民俗体育的供给不足、学校民俗体育的对外交流匮乏等问题,[8]因此,认真梳理当前的困境,正确把握民俗体育角色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是解决江西民俗体育校园推广困境的重要目标。

3 学校民俗体育的角色理论分析

3.1 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错位问题

新中国建国以来,学校体育一直承担着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教育的“体育”重要角色。从1952年的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朱德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开始,我国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基调就奠定了“以人民健康为主”的主旋律。学校体育经理了建设初期(19491955)探索时期(19561965)停滞时期(19661975)发展时期(1976至今)[9]。民俗体育进入高校,开始大发展,应该是1976年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

角色错位是指某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身份地位不符。目前,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就存在着角色错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民俗体育本位和民俗体育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

3.1.1 民俗体育的“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倒置

学校民俗体育根植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同时依附于学校教育,因此,教育和体育的本位思维决定着民俗体育的本位所在。学校民俗体育本位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校园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民俗体育也好,教育也罢,它们的主体都是人和社会。

“个人本位论”强调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让社会中个体人的本能得到完善、理想和全面的发展。其首要任务在于强调发展社会中人的理性和个性。即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反之,“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满足整个社会全体的需要,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先发展为前提的,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国的教育从改革开发之前的学习前苏联模式到后来引进的西方模式,则是很好的诠释了从社会为本过渡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当下的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是直接为人本身服务的,竞技间接一点,政治就更为间接,曾经是要最直接为人的发展与幸福服务的事业去为那些离人相对较远、相对间接的东西服务。本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为教育服务,但是倒置了。这种倒置反映的是教育低下的地位,实质上反映的则是人的地位低下。教育不被作为人的教育来看待。”[10]因此,民俗体育的本位就是人,因为体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民俗体育从属于体育,因此它的人本精神就是“体育的属体育为人性、体育的人为性”[11]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总是把民俗体育赋予过多的期许,赋予服务社会过多的能力。

3.1.2 民俗体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选择

民俗体育作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运动,它从属于体育,从而使它赋予了体育和教育的双重特性和双重功效。体育和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体育,它偏重于人的物质性,而教育则偏重于人的精神性。因此,学校民俗体育具有体育育人和教育育人的双重融合效应,应该作用于社会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民俗体育的物质性是通过相关的民俗运动使得广大青少年在身体和生理上发生相关的发展,而精神方面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上、思想上的发展。生理性上的发展是民俗体育教育工具性的实践体现。心理上的发展则是民俗体育认识性的实践。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教育对象把所学习的知识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对民俗体育而言,它不经肩负着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还有教会学习者参与锻炼,为学习者提供终生体育的意识、自觉锻炼的手段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仅仅通过学习达到改变人的某种身体状态,即“授人以鱼”,而是通过民俗体育的学习,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第一”,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俗体育要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作用和具体化实践,应该升入发展它的方法性功效和认识性实践。民俗体育定于与培育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民俗体育来掌握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认识,为学生终生体育、健康第一的思维打下基础。

3.2 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角色扮演者的角色的期待和要求。[12]民俗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扮演着不同主体对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以下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方面来分析民俗体育的角色期望问题。

政治方面,民俗体育无论如何是无法独立于政治之外。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孤立与世界之外。教育受到国家政治体制以及纲领的制约,必须服务于政治。

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能力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社会公民。尽管教育是培养全民发展的人,但是它还是受到政治的制约。中国的民俗体育自上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背负着“强国强种”和“强国救亡”的民族复兴的政治任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承担着一定的政治任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最好的见证。尽管当前民俗体育中的政治味道开始淡化,但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体育教育和运动可作为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强有力的工具”仍旧发挥作用。[13]

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状以及其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对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新教育开始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创新,同时,学校民俗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跟上发展步伐。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期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特殊的需求。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诉求和容纳困难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的矛盾。中国教育本身现状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培养人才之间的张力阻碍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应该说,中国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间的还处于一种不太和谐的状态。不过,从过去的“举国体育”到现在的“大众体育”,应该说,民俗体育的发展和经济的相融合还是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和谐。

文化方面,学校民俗体育肩负着民族文化、体育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传播。民俗体育饱含着本土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内涵,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弘扬践行四个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民俗文化的再研究和再挖掘,必然会对学校民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层面,学校民俗体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写道:“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民俗体育也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它必须承担着学校教育的重任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条这样写道:“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法律形式上,作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民俗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万金油一样,哪里需要哪里抹。学生体质的下降、民族文化的淡化,民俗体育的弱化,等等的问题都需要找学校民俗体育,因此,学校民俗体育的角色期望存在着泛化现象。民俗体育自从进入校园教育开始的那一刻起,其实就肩负起了各种重要的历史使命。今天的民俗体育,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在探寻着存在的理由,在国家的发展中前进,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论是无所不能的民俗体育,有着多重的角色期望,众多的角色期望必然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4 民俗体育的角色归属

角色归属是指该角色在不同一领域所要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模式。就民俗体育而言,角色归属主要包括社会、教育、体育和民俗文化这四者的关系结构。我们必须理清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定位学校民俗体育的角色定位。

4.1 民俗体育在社会中的归属

学校民俗体育在社会中的归属就是寻找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教育特性前提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因为民俗体育的虽然从属于社会,但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有着特殊的诉求。其自身的生物属性、文化属性和地域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服从科学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全球化大发展中,民俗体育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以及被动同化的位置。从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西学东渐”和“西体中用”可见一斑。

民俗体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导向。民俗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它的主体离不开“人”的参与。“体育这种人体活动又只能在人群中、在社会中方可运作并得以存留的,离开人群和社会,所谓体育也就失去了其强化体能和非生产性的要义而不再有运作和留存的可能。”[14]

因此,民俗体育既有属于生物属性的一面,还有属于社会属性的一面,它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引导。

4.2 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归属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包括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也只是占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尽管它只占四分之一,但是它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民俗体育,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因为民俗体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作为以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民俗体育有着其它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所没有的内容。诸如划龙舟、荡秋千、舞龙舞狮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

第二,民俗体育在的独特性表现在其知识的传授方式上。诸如中国武术、舞狮子等民俗体育,尽管经历了过去师徒传承到现代集体组织传承的阶段,但是由于一些项目的需要,它又回到了师徒传承的组织形式。诸如江西的字门拳传承,赣州崇义的三节龙传承,必须存在着师徒制。

第三,民俗体育的独特性表现在其功能的独特。民俗体育传承的不仅技术方面的,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诸如南狮和北狮、南龙和北龙,尽管都是舞狮舞龙,但是其特色价值等都不一样。

4.3 学校民俗体育在体育中的属性

我国体育的属性一般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而学校民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下位。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互补民俗体育是“竞技”信仰的互补。顾拜旦创造的奥林匹克体育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而民俗体育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期盼。它们是一对互补的关系。就像阴阳和谐一眼。离开了谁都不行,大家一起共同发展。

民俗體育相对于大众体育来说,是发展较为薄弱的区域。在它们的发展关系中,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俗体育承担着为大众体育服务的角色。首先是民俗体育教授中,广大体育教师的主动奉献。众多的大众体育都是依赖学校体育中的老师来指导。同时还有广大学生的主动分享。广大的青年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可以与家长亲人们共同分享所学知识。其次就是学校体育资源的主动分享。由于校园内有众多的体育器械和场地,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广大的学校也把体育场地等资源拿出来供社会成员共同分享。

民俗体育和大众体育的互利循环。民俗体育和大众体育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民俗体育资源的共享惠及了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大众体育也是检验民俗体育的参照物。再次就是大众体育是对学校民俗体育中国民素养培育的延续。因为学校民俗体育是自身文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深受地方大众的喜爱。学校体育中搭建的民俗体育平台,就是使那些四分之一生命在学校的青年人的体育素质提高、民俗文化提升、民族精神传承。

4.4 民俗体育在民族文化中的属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5]民俗体育就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首次以中央红头文件的形式颁布,体现并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民俗体育是体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诸如众人皆知的中国武术等。校园民俗体育的发展使得民族优秀文化在校园传承优良具体的抓手,开拓了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新路径,拓宽了校园体育文化和社会大众之间交流的渠道,真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一方面,民俗体育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民俗体育进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地结合地方上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民俗体育转换成体育课程或者课外体育活动等,将民俗体育、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等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使得广大学生学习了传统文化,在健身、强身的同时还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

5 结论和建议

学校民俗体育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角色,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时代要求下依据自身的特性、时代需求和社会期望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今天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当代社会对校园民俗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增加身体的活动量,多利用民俗体育中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来锻炼身体;其次,我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强化科学健身的思维;再次,我们要通过民俗体育的学习,建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养成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

[2][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3][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4][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5][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9.

[6]王俊奇.江西高校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3):2729.

[7]王俊奇.江西高校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3):31.

[8]崔涛等.传承传统文化视野下校园民俗体育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9596.

[9]许捷.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历史审视与定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3840.

[10]马卫平.体育与人——种体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11]马卫平.体育与人——种体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1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59.

[13]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5248.

[14]张洪潭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9112.

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18YB182

作者简介:刘娜(1979),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角色学校教育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