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究

2019-01-03周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践与探究进校园戏曲

周宏

摘要:中国戏曲百花齐放,种类繁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昆曲、京剧、粤剧等多个剧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余种地方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一大批杰出的戏曲家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戏曲进校园,是基础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应有的关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推动文化建设,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戏曲;寿宁北路戏;进校园;实践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J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35-02

一、引言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种类繁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昆曲、京剧、粤剧等多个剧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余种地方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一大批杰出的戏曲家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戏曲进校园,是基础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应有的关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推动文化建设,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初以来北方梆子腔、乱弹腔南传后,经安徽、江西、浙江传入闽北、闽东的地方戏珍稀剧种。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让传统经典戏曲走进校园,培育师生戏曲素养,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喜爱,丰富师生艺术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此,我们进行了北路戏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究,为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提供一些借鉴,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影、视及网络影音,多媒体的飞速普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使得流行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传统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几乎随便叫一个学生都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曲,但就戏曲来说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更别说是能唱好戏曲了。戏曲进校园从哪儿入手呢?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地方戏曲知识

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重要途径,如何将地方戏曲引入中小学艺术课堂成为校园艺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地方戏曲进学校进课堂需要的是普及基础、感性的戏曲初级知识。为此,北路戏地方戏曲保护中心与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联动协作,通过调查走访老艺人、请教专家,编制了富有地方特性且符合学生特征的地方戏曲校本教材。教材充分挖掘地方戏曲元素,凸显“让每一个孩子都爱家乡戏”的理念。以美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生兴趣为动力,从地方戏曲的起源、发展、演变到当今概况,从唱腔到音乐结构,从伴奏乐器到表演形式、唱段、流派等表现形式,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学生对戏曲的感知和了解。通过课堂戏曲教材的学习与视频、听赏、经典唱段的欣赏中,拓宽学生的戏曲知识面;注重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情景、趣味、诙谐的分角色表演培养学生对地方戏剧学习的浓厚兴趣;以课堂范唱、学生模唱与师生模唱、模仿,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戏曲,了解戏曲。在课堂愉悦的审美和艺术体验实践过程中,戏曲知识犹如春风化雨般的渗透浸润到学生心中,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戏曲艺术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三、利用多渠道,推广地方戏曲艺术

戏曲是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了解戏曲,我们把戏曲分割成几大艺术形式,利用校园各种兴趣社团(舞蹈团、戏曲团、合唱团、民族器乐、书法绘画社团)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推广普及的尝试。如,舞蹈团对学生进行北路戏台步、亮相、以及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训练;戏曲社团进行对北路戏《乾元山》,闽剧《花木兰》等经典剧目的表演练习;声乐合唱团通过京剧《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北路戏曲《表花名》、《观花灯》等剧目的经典唱段让学生学唱,唱腔的模仿;绘画社团通过戏剧脸谱生、旦、净、丑的绘画,戏曲角色服装的绘制设计;民乐演奏社团,让学生对横哨、司鼓、京胡等戏曲器乐的练习演奏北路戏曲音乐曲谱等,体验北路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各兴趣社团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推广。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图片及手册的展示及拍摄微电影,举办戏曲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载体,开展家乡戏曲传播、展示、推广活动,辐射、影响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学习和了解家乡戏曲。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地方戏曲的素养

教师是地方戏曲进校园传播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戏曲素养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在校园推广地方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计划、针对性地为艺术教师提供培养、培训的时间、机会。支持学校教师到省、市专业团体进行研修与训练,邀请省艺术学院戏曲教授、专家与北路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到校园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及交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学校方面尽可能的让更多有戏曲素养的教师更大限度发挥其特长,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戏曲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编排校园戏曲节目参加省、市、县各级文艺汇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地的戏曲学习、交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成果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戏曲技艺水平、鉴赏能力和戏曲素养。

五、融入现代审美,培育戏曲“小粉丝”

地方戏曲市场不景气,缺乏人气,固然有现代新型文化和传媒方式的强力挑战,也有其自身原因:

一是剧目传统内容多,现代内容少,演来演去总是老本子,听来听去总是老唱段,与社会发展现实脱节;

二是程式老套,节奏缓慢,与现代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观赏要求脱节;

三是表现方式单调固化,与现代科技进步提供的新的表现手段脱节。

虽然传统戏曲剧目中有不少是经典和精华,有一定的群众性,有其继承发扬的必要性。任何文艺形式要保持生命力,都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化要求,与时俱进,追寻新时代、新观众、新表达。

全国各地一批现代戏、改编戏的成功演出、广受欢迎,就是有力的证明。

因此,我们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学习生活,编排创作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本剧”、“歷史剧”、“儿童剧”、“戏曲韵律操”等,与学生演员交流互动演活,融入现代审美眼光,运用现代声光影手段等打造北路戏新剧《网瘾少年》、《我是小小传承人》等反映校园现实生活的新戏新作,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师生共鸣、打动师生心灵,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浓厚感情和浓烈兴趣,造就了一批戏迷,为戏曲的持续发展注入勃勃生机,构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

六、结语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段,及时有效地为他们输送丰厚的戏曲营养知识,在新一代注入流淌本民族的血液,将来会让他们受益终生。今天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戏曲的种子,明天将会呈现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丰收景象,戏曲艺术定会在校园师生们的宣传和带动下得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实践与探究进校园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