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质”而定,按“需”而设
2019-01-03杨培松
杨培松
【摘要】文言文教学内容应依据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文章的式样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这一特性,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代、教材、学生、考试的特别需要确定。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 确定 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落实“课堂革命”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ww[2018]GH15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43-02
初中文言文(这里指用“文言”这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和诗词)教什么?文言文教学内容怎么确定?《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其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王荣生教授在他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文言文教学,应“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仍是一个令广大教师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应因“质”而定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文章的式样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从文言文的这个性质出发,文言文教学必须涉及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理解积累“文言”。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它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很大。这要求我们教学文言文必须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这是基础,不可动摇。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支持逐字讲解、逐句翻译。在教学中,我们应放过简单的,突出重要的,深入挖掘关键字词,强化记忆常用字词和易考词句的意义,为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提高欣赏品位打好基础。
第二层面,体认“文章”,欣赏“文学”。“文章”指文言文的功能。好多文言文都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马说》《陋室铭》等,它们或陈情,或载道,或言志。王荣生教授认为:“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他们的言志与载道。”学习这些文言文,就要体会感悟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是从艺术的角度讲的。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是诗歌和散文,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它们,重点就要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在教学中,一要辨“体”而教。“体”是什么?“体”是体裁,褚树荣老师认为:“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點,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寓言要引导同学们读懂假托的故事,领悟其所载之道;教学说、铭要引导同学们揣摩所借托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教学记要引领同学们赏景悟情;教学序要引领同学们弄清作者说了什么,体会其意图;教学表要引领同学们弄懂所言何事、所陈何情;教学传记要引领同学们通过简练的语言了解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性格特点;教学诸子散文要引领同学们在神奇想象和飞扬文采中领略逻辑和思想的魅力;教学诗词要引领同学们通过意象,在韵律、意境中把握诗人心灵的律动;教学书信公文要引领同学们在得体言辞和表情达意的张力中感受交往的艺术。二要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言文的文学性,实际也主要体现在这里。童志斌教授说:“章法其实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之类。要想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必须对文言文的行文章法有足够的重视。”比如教学《桃花源记》,就要引导同学们关注“晋太元中”(时间不确定)“忘路之远近”(地点不确定)“不复出焉”(与世隔绝)“遂迷,不复得路”“未果”(找不到)这些句子的相互照应。透过这些句子,同学们就会发现,桃花源是虚构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探究“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说了什么,为什么叹惋)这一作者省略了却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的句子,“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这些需要展开联想的句子,“并”“皆”“各复”这几个需要咀嚼品味的字词,并启发他们找出这里面的对比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弄清作者的意图,即文章所言之志;才能体会感悟到经典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提高欣赏品位。像《孙权劝学》《木兰诗》详略的处理、《马说》中的“不”、《醉翁亭记》中的“也”,都是引领同学们体味其文学性的抓手。诗词自不必说,其炼字炼句的妙处几乎首首都有。
第三层面,渗透“文化”。王荣生教授说:“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需要渗透、传承的文化主要有:
1.“文言“”知识。包括古汉语常用字的字义;一些特殊的用字方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词,如古今异义词、敬词、谦词;等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知识只是随文学习,不需要专门讲解,更不能扩大化,如大讲通假字(通)、古今字(同)的区别就无必要(模糊成通假字即可),语文课不能上成训诂课。
2.“文学”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如作者生平、文学流派;文体知识,如律诗、绝句、说、序;修辞手法,如互文、用典;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烘托、对比;鉴赏方法,如知人论世;等等。这些知识跟上面的一样,也只是随文学习,不宜大肆展开。个别对此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可课余辅导。
3.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智慧,表现的古人的情感思想、志趣情操,记录的古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人格魅力、思维特点,等等。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落点。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有些还要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品格。教学中要着力突出。但途径是从文本的“语辞世界”中感受领悟,要警惕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至于“反思”,我觉得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反思的只有陶渊明的洁身自好和“性嗜酒”。因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入世”为民服务,而不是消极“遁世”独善其身;饮酒更不是什么好事,要旗帜鲜明的反对以防止个别学生以古人为借口效仿。不过切记点到为止。像有老师引导同学们辩论愚公移山好还是搬家对,窃以为已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正途。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应依“学”而设
“学”就是学生,就是学情。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必须要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这是前提,不可或缺。比如初一重在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积累,初二重在引导同学们理解、感悟并指导同学们运用学下的方法自学,初三重在尝试欣赏、运用和自主探究。这样循序渐进,才不致让同学们望“言”兴叹、畏“文”却步。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应按“需”而选
1.时代的需要。“文言”是传统,但教学需与时俱进。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考虑时代的需要。比如时下在宣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能从文言课文中挖掘出相关内容,“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发扬,则一举两得。
2.学生的需要。师者,所以传业受道解惑也。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惑”需要我们“解”,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这些“惑”。但不是所有的“惑”我们都要涉及。比如学完《木兰诗》,有同学就会问历史上究竟存在不存在木兰其人。这个“惑”就不能定为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放在課外。
3.教材的需要。教材是需要尊重的。我们确定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通过教材中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它作为我们确定这篇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指南。
4.考试的需要。这是难以回避的一个沉重的话题,造成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学”。但有教育就离不了考试,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发扬“文言”之美又能兼顾考试的“两全”之路。当然前提是命题人能够准确把握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3]周文忠.基于文言体裁教学文言文[J].语文教学通讯B刊,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