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女德”教育?

2019-01-03朱品馨罗雪松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朱品馨 罗雪松

【摘要】本文以丁璇的“女德讲座”事件引出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女德”教育这个论题。本文认为,“女德”教育应该在男女平等、男女同德的框架内进行,如果片面强调女德教育,对女性主体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因为片面强调女德会破坏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基于社会学文化学层面,即对女性要求“女德”的同时,必须对男性要求“男德”,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文化的进步。而且,片面强调女德违反了现代文明,其主要表现是不仅违反了现代教育目标,而且还违反了世界潮流。

【关键词】女德教育  人格独立  男女同德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02-02

一、丁璇“女德讲座”事件简述

据网上报道:2017年5月14日,九江学院在逸夫图书馆组织了一场公益讲座,邀请丁璇为讲师,讲座的题目为“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丁璇认为:“女人要做到四个不”:不刚强忤逆,不傲慢凌人,不輕浮暴躁,不损夫败家”。在讲座中,丁璇提出“女性穿着暴露,是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孙的破败相”,“三精成一毒”,“女人不能换男人,这是保持种族的纯洁”等言论,被传到网上,随后发酵,遭到很多的质疑。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中国妇女报》(5月21日)的《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署名高富强)一文,文中指出:丁璇的言论已经触碰到社会文明的底线,既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基本要义,又与一般的生活常识相悖,其口中的所谓‘女德无非就是束缚女性、奴役女性、压迫女性的歪理邪说。张红萍在《女权时评圈》发文论辩,指出丁璇的言论“完全有违现代人文精神,有涉污名、歧视女性之嫌,毒害明显”。本人认同张红萍这个观点,目前某些人所谓的“女德”教育实际上是旧传统女德的教育,片面强调这种女德,对女性主体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二、片面的传统女德教育的危害

传统女德教育有两个核心内容:贞操与柔弱的教育。而所谓贞操者,性的纯洁也!有人称之为“纯洁崇拜”。所谓柔弱者,即顺从也!也被人称为“奴性人格”。

先说贞操,传统的贞操是针对女性的,即单方面提出“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历来的买卖婚姻显示,男性可以用金钱等财富换取或购买女性及她的贞操。其本质就是把女性作为商品来买卖。因此,在现代社会,单方面要求女性保持“贞操”,是不公正的性别观的体现。

再说柔弱,它与传统的男性审美心理有关。柔弱被传统指认为女性美的重要特质,要求女性逆来顺受,做一个顺从的羔羊。这对女性生活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而言,都是有害而无益的。笔者试图从以下两大方面分析的危害,以就教于方家。

(一)片面强调女德教育会破坏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人类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需要平衡。如果单方面教育和要求女性保持“贞操”,这个生态系统是失衡的。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性是人类生命中男女两性的自然诉求和深层的生命体验。我们讨论的层面是基于社会学文化学层面的,即对女性要求“女德”的同时,必须对男性要求“男德”,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文化的进步。

因此,破除对所谓“贞操”的迷信,拨开传统女性审美观念的迷雾,培养女性独立的人格,是历史赋予现代女德教育的责任。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中,将“自由自主之人格”列为其六大启蒙主题之首,提出了破除女性奴性道德,树立独立人格,特别号召男女青年应“尊重独立自主之人格”。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认为,自由独立的人格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他明确指出女子是独立的人,是“国民之一,国家所有,非家族之私有、非男子之私有,具完全之人格者也”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女性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五四先驱者看来,没有女性参与的文明是不完整的;女性不能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人类生态文明是失衡的。

显然的,片面强调传统女德教育是破坏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

(二)片面强调女德教育违反了现代文明

首先,片面强调女德教育,违反了我国现代教育目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宪法》规定:男女平等。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女性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的教育和教育家的理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人不仅应该全面发展而且有全面发展的丰富潜能和现实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弘扬人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理想。

其次,片面强调女德教育,不合乎世界潮流。在现代生活的大舞台上,性别平等,消弭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已是现代人期望达成的共识。1979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禁止性别歧视、维护妇女人权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强化性别意识,就是要转变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按照以人为本和科学发观的要求,调整和处理好两性在人类活动中一切领域的公平关系。2000年5月和2005年3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行动纲领〉执行成果报告》,2002年又递交了《关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和第六次定期报告》。2006年8月,中国政府针对消歧公约委员会的审查意见专程到联合国予以答复。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政府也在朝着性别平等的方向不断努力。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也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二十个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巩固了“男女平等”的合法性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初,我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登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三、反对片面的女德教育,提倡男女同德,建设和谐社会

笔者认为,现代女德教育的核心为:人格独立,允刚允柔。人格独立,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在不违背现行法律不损害他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身体。进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可以刚强也可以温柔,这就是允刚允柔。而且要提倡男女同德,即要提倡先进的性别观念。所谓先进的性别观念是客观、公正、平等的性别观念,要求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客观合理地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遵从男女平等、男女同德、相互尊重、和谐双赢。要提倡男女同德,还要提倡性别文化自觉。笔者化用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定义,派生出个人对性别文化自觉的理解,即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对其性别角色定位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及所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男权主义,也不是女权主义,更不主张全盘西化的女权主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性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性别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早在1915年《新青年》在发表的《本志宣言》上说:“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这种新思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观念,也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在那个时期,全社会范围内的女性独立人格还没有生成,这是因为,当时的女性人格问题是作为整个文化启蒙运动和个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而提出的,不是出于女性主义的自觉,更缺乏广大女性的参与。

而且,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调和,自从女权主义运动以来,一直有声音抵制女性的自由与独立,维护着男性文化的霸权主义。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化的工业生产代替了以体力为主的农耕生产,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凭借脑力劳动替代部分的体力劳动,逐渐取得了一些话语权。这势必触犯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利益。男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农耕文化的时代,对女性的内在生命的选择与表现无法适应、更无法接受。其抵触的反应是必然的。而那些没有获得独立与自由话语权的女性,为了巩固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结构中的利益,只有替男性说话,出卖女性利益去讨好男性,以获得男性的认同,以求得苟活下去的资粮。这部分女性,被男性文化控制着束缚着,她们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与思想,没有人格,没有自由。所以,她们希望所有女性像她们一样受控制受束缚,以获得心理的平衡。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对争取自由的女性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压力,还使维护男权的女性产生心灵的扭曲,祸害自己与他人,成为悲剧的制造者与帮凶。

另外,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女性独立人格教育和成长还缺乏相应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当今社会女性独立人格的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逐步完善。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情况,“男女平等”已经写进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女性与男性一样保有独立人格的权利,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给女性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所以,文中开头提到的丁璇之流关于“女德”的言论,完全是违背女性生命意志,违反宪法的。应该加以抵制与反对,决不能让这种封建落后的性别观念死灰复燃,危害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陳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3.

[2]耿云志.胡适年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30.

[3]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55.

作者简介:

朱品馨(1990-),女,汉族,广西博白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文化研究。

罗雪松(1964-),女,汉族,广西平南人,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性别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