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了解下面词语的真实含义吗?(四)

2019-01-03李传鹏

课外语文·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伯劳许国公孙

李传鹏

“招摇”原是一颗星

“招摇过市”这个成语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摇,虚张声势,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招摇”本来是一颗星星的名字。一颗星星的名字怎么会演变为炫耀、张扬的意思呢?

“招摇”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又叫摇光、瑶光或招遥。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招摇七星组成的,其中第七星“招摇”又被附会为破军星。既为破军,就跟军事扯上了关系。《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规定:“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这是指的军队出征时的仪仗。

招摇旗居中而又高高在上,可以想见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之下,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开赴前线的盛况,因此“招摇”被附会为破军星,又引申出张扬的意思,“招摇过市”自然就成了一种恢宏气势的象征。

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招摇”和“招摇过市”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招摇”的本义也就彻底被人们忘记了。

“暗箭伤人”说的谁

春秋时,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打算讨伐许国(国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此事记载于《左传·隐公十一年》:那年初夏,郑庄公在宫前检阅军队,发派兵车,做伐许前的准备。老将军颍考叔和贵族出身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争夺兵车吵闹了起来。颍考叔是一员勇将,一向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到大路,颍考叔早已不见踪影了,于是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郑庄公正式下令进攻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时,颍考叔奋勇当先,当他高举大旗冲上城头时,公孙子都眼看他就要立大功了,忌妒和愤恨涌上心头,于是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一箭射去,这员勇猛的老将,顿时从城头上一个跟头摔了下来。另一员勇将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军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登城,并挥舞大旗高呼:“我军已登城了!”许国都城终于被攻破了,而本应为破城立大功的颍考叔却死在破城前的关键时刻。后来,人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颍考叔是中了背后射来的暗箭,知道这一定是自己人射的。此后,郑国人都唾骂、诅咒用暗箭射死颍考叔的人,而公孙子都也整日活在惶惶不安之中。

后来,人们就把像公孙子都那样乘人不备、暗放冷箭的行为,称为“暗箭伤人”,以此来比喻用阴险的手段,暗中攻击或陷害别人的现象。

“谈何容易”误用了两千年

“谈何容易”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凡事办起来没想象中那么简单,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可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意思却大相径庭,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谈,说话;何容,岂能容许;易,轻易而为。意思是说,谈论岂能轻易而为。

此语出自汉代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一文。东方朔虚构了一个非有先生,去吴国做官,沉默了三年,既没有劝谏吴王的话,也没有赞美吴王的话。吴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对非有先生说:“您是不是担心我不明所以才沉默的?”非有先生伏下身子,唯唯而已。吴王说:“现在您可以谈了,我洗耳恭听。”

非有先生回答道:“哎呀!可以谈了吗?可以谈了吗?谈何容易!所谈的内容若悖目、逆耳、违心,或所谈的内容悦目、顺耳、快心,可没什么用,如果不是明王圣主,有谁会听这种谈论呢?”非有先生所说的“谈何容易”,即谈论岂能轻易而为,因为只有明君才能纳谏。

吴王一听非有先生怀疑自己不能纳谏,赶紧正色道:“我准备好了,您开始谈吧。”非有先生于是举了夏桀的忠臣关龙逄、殷纣王的忠臣比干直言而遭杀戮的故事,来证明“谈何容易”。又说邪恶的君主听信小人之言,因此贤士们都躲进深山老林做隐士去了,这样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样是“谈何容易”。这一番话说得吴王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向非有先生表明自己愿意远小人、近君子、裁减一切奢侈用度的决心。

在这段对话中,非有先生一共用了四个“谈何容易”,来证明向国君进谏,谈论国事岂能轻易而为,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这就是“谈何容易”这个成语的原始义项,跟现在的意思显然截然不同。

“劳燕”不是“辛劳”的燕子

翻阅某教科书时,发现里面有“劳燕纷飞”一词。诧异之余,再读相关成语辞典,发现也有写成“劳燕纷飞”的现象!看来,对此成语以讹传讹的人不在少数。

“劳燕分飞”之所以被误写成“劳燕纷飞”,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及具体内容不甚明了。“劳燕分飞”出自《乐府诗集·古辞·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劳燕分飞”中的“劳”指的是上面这首诗中唱到的“伯劳”,这是一种鸟名,而不是“辛劳”的意思。一些人把“劳燕”理解成“忙碌的燕子”,实在是一种误解。“劳”和“燕”都是候鸟,古人见伯劳鸟向东飞去,而燕子向西飞去,两种鸟擦肩而过,分道扬镳,于是便产生了“东飞伯劳西飞燕”之感,用来比喻夫妻、情侣、朋友或亲人分手、分离。尤其是伯劳和燕子随着季节的变换而离开故地迁徙,它们在古人的眼中便成了“别离”的代名词。

“劳燕分飞”不但词义常常被人误解,而且经常被今人误写成“劳燕纷飞”。“劳燕分飞”意指“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写为“分飞”,而不是一起飛或朝同一方向飞,所以不应写为“纷飞”。

“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

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指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那么,这两个字又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

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头牛,上面像养牛的圈。因此“牢”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的圈。《说文解字》解释道:“牢,闲养牛马圈也。”“骚”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道:“骚,摩马。”段玉裁注:“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屈原所作的《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牢骚”和“发牢骚”,毫无疑问最早都和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御用”。用于御,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御者在马圈里哀叹的时间久了,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舆论即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的言论密集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指称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三缄其口”缠住口的“金人”

现代人对成语“三缄其口”的解释很简单,缄:封。三:泛指多次。意思是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其实,这里面的“三”不是多次,而是指一尊铜雕像。

在周王朝时期太庙的石阶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别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第一尊为以布箍嘴、表情严肃的铜铸“金人”。用布勒住嘴巴,意为少说多做,惜言如金。胸前勒文“金人”,背后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必多患”的铭文。教人慎于言行。

第二尊为双手张开、作侃侃而谈状的“石人”。与“金人”相对而立,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义执言,敢于伸张正义,立场坚定。面对异端邪说要不屈从,不阿谀,心如磐石。石人胸后勒文“无少言,无少事”。

第三尊为一尊“玉人”,为绿衣打扮,象征玉的温润洁净,“玉人”表情温恭,谦谨,不动声色的表情似是在教导人们面对一切都应心如止水,淡然处之。要人们控制内心的欲念,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洁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历史沧海横流,大浪淘沙,这三尊雕像已不复存在,或毁于战火,或长眠于地下。但据《说苑敬慎》记载,孔子崇尚周礼,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制度,立于周朝太庙石阶下,抚金人而感叹。这就是“三缄其口”的由来,所以根据孔子当时的情况,“三”就不是“多”的意思了,而是单指周太庙前用布绕嘴三周的“金人”。

猜你喜欢

伯劳许国公孙
红背伯劳
考研培训机构的“保过”诱惑
伯劳的领地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精准扶贫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勤劳勇敢的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