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2019-01-03郭燕华
郭燕华
摘 要:传统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标准设定的相关内容较为丰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思维方面存在着静态化、单向度基本定势。近年来,受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此类现状逐步发展变化。现代翻译研究重在强调翻译接受人员、译者、社会文化因素等翻译活动制约的作用,为翻译批评标准研究提供了动态化、多向度观念。如此构建了翻译批评标准的基本内涵,同时有助于提高翻译批评说服力。对近些年翻译界的探索发现,翻译标准发展轨迹以及各个视角开始建立更多全新发展共识,秉承继承传统,开拓全面创新。
关键词:翻译批评标准 传统思路 现代视野
翻译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活动的全面发展将会引导人们对其进行全面思考探究。在初期阶段此类评价属于不成完整系统的片段性言语,随着理论认知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提升,此类评价系统化程度与理论程度更为突出,这就是翻译评价。但是此类评价中“为我性”突出,导致评价人员未能有效明确价值主体,对各项目标要求进行分析,常常会以自身目标作为批评活动的重要参照标准。翻译批评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各类评价人员从各个目标对相同翻译人员从各角度进行评价,所以批评中稳定性不足。本文综合分析中西翻译批评相关理论,从时代发展特征、读者、翻译人员、批评人员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力争全面探询翻译批评标准传统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
一、传统译学相关概述
在传统译论文献阅读研究中,针对传统译学如果缺乏全面认识,认识不够精准,将对各项问题难以精确化把控。在现代化译学发展中存有诸多难点问题,比如读者自身接受能力,各类语境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具有不同功能。例如,社会文化要素、翻译人员主体作用等。在翻译过程中大多都是就事论事,缺乏规范化的系统探究思路,在思考探究过程中未能得出具体结论。在后续材料整理以及资源挖掘过程中,不能兼顾多项要素,难以将多数想象简单化分析。前人相关研究讨论在当前发展中也仍有参照价值,在传统译论中存有较多核心思想,其中诸多学术方法与古代文论能有效连接,此类方法存有较多表现特征。比如,在直观感悟过程中对各类事物根本进行全面掌控,但是也存有较多问题。所以,不会明确具体论题以及发展结论。此外,翻译批评方法过程较为零散、感性化特征突出,理论支持不足,导致批评成效以及综合说服力难以提升批评人员自身语言修养,难以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以及监督,对翻译史多类现象进行精确化解释。其次由于多项原因限制,对传统译论文献缺乏研究。为了在新的文化语境里完善、丰富和充实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认识,现代化译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分析
在中国传统翻译批评标准中,对翻译文章与原文要实现有效对等,此类思想传递延伸时间较长。东晋时期道安在对其佛经译作进行描述过程中就提出,“众咸称善, 斯真实言也。”以及“字改倒句,余尽实录也。”这里,道安主要是突出原作的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原文进行,此类认识在国内传统化翻译思想中能得到有效延续与全面传承。到后来发展中,严复“信、达、雅”、傅雷神似论、钱钟书化境观,都存有此类思想因素,翻译的文本需要忠实于原文,其根本就是注重精神层面的有效对等。部分学者在自成体系相关理论标准中对其进行全面概括,主要有罗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此类概括能有效适应国内翻译批评发展基本现状与发展流程,也能集中反映传统批评标准中要确保译作要以原作为基本的发展倾向。
在传统翻译批评标准中,首先是间接突出了“原作为指”发展倾向,开始出现了对应的思维定式,其表现更为简单。在标准问题解答过程中总是在探究对应的发展标准,长期基于套模式对翻译技巧应用进行综合评价。此类表现模式在当前仍旧存在,比如在当前部分翻译技巧教材中提出的理论性知识较少,但是也能找出符合此观点的句子。对于部分例句仅仅是选取唯一一种翻译方法,对各类多元化翻译方法應用可能缺乏针对性探究,这样将会导致较多例句自身说服力不足。其次是针对各项具体问题,缺乏全面认识。翻译完成之后对原文内容进行全面创造即为一例。比如在小短文英译汉中,如果直接翻译,这样将不能有效突出短文题目的美感,需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的翻译方法来突出其基本风采。先审视题目再对原文进行探查得出,原文内容属于常见的说明性散文,语言整体平实度较高,没有过于夸张的成分。从部分小标题对应内容来看,如果选取“四字格”小标题进行翻译,其发展程度也过重。例如,在“Give a nod to fate”“Air the details”两个小标题中,依照编著者原本意愿,要将其分别翻译成“力所不及,唯有任命”与“一五一十道个明白”,才能有效适应文章表达内容,突出文章对应主体,而不是单纯为了突出原文标题简短化语言表达特色。此类译法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做是促使原文“稍微逊色”一些。但是从日常翻译实践中能得出,促使原文更为逊色要设定对应的适用范围,有针对性应用。由此可以说,在翻译评价时,思维方式绝对化以及简单化存有相应的发展空间。但是翻译观念过于陈旧也是限制翻译理论中断的重要原因。理论思考性不足,就只能对技巧生搬硬套。
三、翻译批评标准的现代视野探析
(一)多元与动态化发展观念
在新时期,有研究人员提出“多元互补论”,主要是展示出动态化、多维度发展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各类现状设定多项标准,此类标准要对各类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现状。作为一项总原则,翻译标准要和原文之间能保持最佳近似度。但是此项理论中,原文是最高尺度的观念未能得到有效质疑。相反,原文能作为翻译活动的绝对标准。全面依照此类取向对翻译历史发展中各项时间进行针对性评判,有较多作品中得出的具体评价是负面的并不是正面的,所以其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对各类作品拟定的具体标准,但是与绝对标准之间仍存有较大差距。因此,当前要确定最佳近似度属于抽象化发展概念,难以对其进行精确化掌控,具体意义价值较低。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突出具体标准重要价值,就是多维度、多元化特点。
(二)对接受者重视度的提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多类综合影响较高的国外翻译理论,比如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国内翻译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基于此项理论标准明确了创新性思维方式以及全新的发展视角,强化翻译标准动态化的理念认识,对接受人员提高了重视度。传统译学在理论方面未能给接受人员一个具体地位,使其长期保持在引而不发的基本状态,这样会导致占据重要主体的部分翻译标准在具体解释中存有较大缺失性。与国内传统译论对接受人员没有目的性的重视相比,Nida理论主要是突出符号学、信息论理论基础,还存有接受美学、文学阐述学此类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进行有效对应,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支持。其中Nida提出的“功能”就是原作品在原有语言文化中的各项功能,但是区域文化差异性突出,此项功能如何在翻译语言中进行全面保留,促使接受人员能获取同样感受,是目前亟须探究的重要难题。Nida理论主要展示了翻译标准从发出转移到接受的过程,而后产生了更多全新的研究学派。比如,翻译文化批评学派以及功能主义学派,并将此类标準转移到接受者方面。部分译文通过多项措施促使原文在译语文化中更具有活力以及发展意义。在Nida思想中存有目的论影子,是实事求是的发展结果。
(三)翻译批评标准的中和之道
目前相关翻译人员要求能找寻适用于各类发展情况的翻译标准。目前各类翻译标准中都存有突出的倾向化特征,不能有效认识到各类关系。在当前纯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是全面获取各类要求之间的有效平衡与协调化发展。所以在翻译标准中常常会出现原作与接受人员在两极中对立的明显事实。翻译人员在发展追求中主要是为了促使两极以及多极之间多项要求能有效协调转化。国内传统哲学思想中涉及的“中和”以及“中庸”可以有效对此状态进行精确化诠释。在辩证化的对立统一中主要是突出运动与转化,展示各类要素中的复杂关系,但是基础与获取结果是相互依存以及统一化发展。当前在翻译标准探讨中,重点是基于相互依存角度的统一与协调发展。所以,翻译标准探究的重点是要对各类生产条件进行有效协调,具体是针对部分对翻译标准没有制约作用的各项要素以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
四、结语
综合上述,翻译批评标准一如其他各类事物的发展,是处于不间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在翻译界长期的发展及探究过程中,翻译批评标准无论从视角,还是思路都获取了较多国外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各类新的视角、新的视野、新的思想是对传统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继承以及实时开拓创新的结果。在传统翻译论理解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全新的观点,补充对翻译标准的各项认识,对翻译实践工作全面发展具有良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22(6):11—15.
[2]佟钗宏.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对翻译实践作用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90—191.
[3]郑立敏.万变不离其“宗”——浅谈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J].科技经济导刊,2016(34):164.
[4]洪潇.翻译批评理论中的标准问题探析[J].校园英语(上旬),2016(12):230.
[5]胡伟.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环球市场,2016(26):160.
[6]刀喊英.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的关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7):212—214.
[7]王向远.论翻译文学批评——特殊性、批评标准与批评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