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紮作

2019-01-03

荣誉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篾祭品花灯

紮作是以简单的材料如竹篾、纱纸、色纸、绢布等,运用紮作技巧和绘画笔功製作而成。紮作在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常见的製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花灯、龙、狮、麒麟及纸祭品等。紮作承载了不同族群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

紮作技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手艺,紮作师傅运用竹、竹篾、铁线、纱纸及布料等物料,紮成立體结构,经上色和组装而製成各色各样的紮作品,可在宗教仪式中用作祭品,或用於民间节庆或装饰。

紮作品与传统节庆祭典,以至日常生活中各种信仰仪式均息息相关,在香港传统民俗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紮作工艺在港传承多年,从未间断。早於19世纪,本地的宗教仪式中已使用大量纸紮祭品。至20世纪初,本地紮作业兴旺,曾出现不少大型纸紮铺。

1940年代末,不少内地紮作师傅南下来港定居,促进了本地紮作行业的发展。1950至1960年代,香港紮作行业迎来最蓬勃的日子,以紮作技艺这门手艺谋生,绝对足以糊口。以花灯紮作为例,由於受到外国遊客欢迎,香港的手工花灯,在1960年代经常出口至英国、美国、瑞典和加拿大等国家,可见当时花灯紮作行业之兴盛。

近年随着时代变迁及城市发展,神诞及盂兰胜会等节庆的规模日渐缩小,往日随处可见的灯笼和机动花牌等装饰亦不再流行,紮作品的需求下降。加上面对内地厂房大量生产紮作品的竞爭,本地紮作行业不断萎缩,年轻人多不愿入行。不过与此同时,部分紮作师傅现正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工作坊,向市民和学生传授紮作技艺,亦有师傅尝试结合传统紮作工艺与现代理念,创作出新式紮作品,积极传承这门传统民间手艺。

活动内容

以功能区分,紮作可简单分为丧葬紮作、节庆紮作和装饰紮作三类:

丧葬紮作是供奉死者的祭品,主要用於丧礼之上,包括用以超渡亡魂的金银山、金银桥及仙鹤,和满足死者阴间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这些用品通常尺寸比实物小,包括衣、食、住、行各种所需,而且可按死者意愿订造,种类和款式包罗万有。

节庆紮作主要用於各类民间节庆和祭典,例如围村点灯仪式用的“花灯”、在盂兰胜会和醮会中的“大士王”等巨型神像、在各种神诞巡遊中运载神像的“花炮”。此外,节庆紮作亦包括各类纸紮神兽,例如各种麒麟头、狮头和龙等。

装饰紮作主要包括“花牌”和“灯笼”。花牌广泛用於婚嫁、开张、就职和庙会节庆等活动中,用作装饰和宣传通告。1960年代,本地紮作业亦发明了一种“机动花牌”,常置於中式饼店外作招徕,曾十分流行。当年的酒楼和百货公司亦常在店外、阳台下放置“灯笼”作装饰。

紮作技艺因应不同的紮作品而有差異,但一般的做法有设计、选料、紮骨、贴纱纸和施彩五个步骤。开始紮作前,纸紮师傅会先构思紮作品的外部形态、像真度和物件特徵,量度好参考尺寸,决定紮作品的大小比例。接着,师傅根据纸紮品的类型去选择合适的竹篾和纸张。紮骨架时,师傅会把篾削至适当的厚度和阔度,然後用纱纸条绑牢竹篾,如要做出有弧度的骨幹,便利用高温烤弯竹篾,使之定形。贴纱纸时,通常会沿着骨幹贴出紮作品的整体轮廓,也有把纸张摺成立体状再套在骨幹上,加上以麺粉、糯米粉和白矾製成的浆糊黏贴。最後,运用彩绘、剪贴和摺纸等技巧,为紮作品添上装饰。

猜你喜欢

竹篾祭品花灯
看花灯
NaOH碱处理浓度对毛竹篾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挂花灯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做花灯
闹花灯
独一无二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