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外报道:展示新发展、呈现新变化

2019-01-03程露强力静夏晓

对外传播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华社英文

程露 强力静 夏晓

当前,“现实中国”与“镜像中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反差。一方面,部分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够客观、全面;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传播尚未适应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新需求。如何不断提升中国新闻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精彩的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契机,国内媒体高度重视,早早排兵布阵,报道创意不断出新,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法力求多样化,使得今年的国庆对外报道堪称史上形式最多彩、范围最广泛、效果最震撼。本文以新华社对外部的相关报道为例,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外报道进行梳理和回顾。

多语种、多平台、多角度报道隆重庆典与辉煌中国

2019年10月1日是报道的重中之重。新华社对外部集中优势兵力,组织指挥前后方密切协作,在报道时效、深度、对外特色及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与庆典重要性相匹配的战绩。当天从习总书记参加阅兵式、群众游行到晚上的联欢活动,新华社不间断发稿,向海内外读者详尽介绍了这场盛大的7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英文通稿发了110多条。

第一,确保时效领先。国庆报道尤其是总书记重要讲话报道,对外英文、中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均全面实现全球首发。英文稿件《习近平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于9:57播发,《李克强宣布庆祝大会开始》10:00播发,而外媒同一内容的报道,发稿最快的是法新社和美联社,第一条发出的时间分别是10:07和10:19。新华社10:07播发的英文稿《习近平在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和10:19播发的《习近平开始检阅部队》均大幅领先外媒,以外媒中时效最快的美联社为例,其同样内容的稿件是10:41发出的。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推送的报道“习近平登上城楼”的消息时效最快,比时效第二的媒体领先了11分钟。新华社对习近平重要讲话做了滚动报道,分为10条快讯和消息,以一篇综合稿收尾,以满足不同媒体的需要。

第二,在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上做足文章,特别是围绕习总书记以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奋斗以及和平发展的主题。主要包括英文滚动报道《聚焦核心:习近平首次国庆阅兵》,英文新华全媒头条《天安门广场的盛况与新中国70年奇迹——北京20万人集会庆祝国庆》,英文评论《中国站在新起点上》《任何风浪也挡不住“中国号”航船的前行——总书记国庆讲话传递的信号》,英文综述《群众游行展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军队拥抱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领导人与群众联欢,庆祝祖国生日》《中国多地举行快闪活动庆祝国庆》《一小时里的新中国70年》《中国从落后农业到先进工业国》,等等。这些稿件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将庆典现场与新中国70年发展巨变的主题紧扣在一起,丰富了海外受众对电视画面背后的中国的了解。

第三,加强传播效果,突出对外特色。针对外界疑虑,增加了《中国新时代的国防使命》《中国军费在世界上的状况》等背景解释;在播发维和方队时,特意增加了对中国维和现状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介绍;组织前方记者采访到了国庆游行队伍中來自贝宁、巴西、保加利亚的留学生。新华社外籍雇员首次出镜国庆海外媒体报道,进行深度解读。

第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反响强烈。新华社播发的国庆对外稿件及专版,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世界新闻网、埃及《金字塔报》、埃及《每日新闻报》、中东社、纳米比亚通讯社、《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俄罗斯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白俄罗斯最大报纸《今日白俄罗斯报》、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俄罗斯《劳动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哈萨克斯坦《实业报》、白俄罗斯《明斯克晚报》、白俄罗斯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栏目、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塔吉克斯坦《人民报》、拉脱维亚《今日报》、俄罗斯远东和中国网、丝路新观察网等媒体采用转发。国庆当天的英文海媒报道《走过一万里:洋记者在天安门广场见证梦想再次起航》《习近平首次国庆检阅部队》,阅读量据不完全统计达4000多万人次,互动100多万人次。

第五,长篇人物特稿传播广泛。新华社对外播发了长篇中英文特稿《习近平与新时代中国》,以“习近平作为出生在新中国的首位总书记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国庆盛典”开头,详述七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被美国《华盛顿邮报》、香港《南华早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加拿大《渥太华市民报》、阿富汗《每日瞭望报》、埃及《每日新闻报》以及《中国日报》等多家境内外主流媒体采用。“学习强国”显著位置刊登,全网阅读量8000多万人次。

第六,阅兵报道强化和平基调。毫无疑问,最受外媒关注的要数在阅兵式中亮相的中国高尖端新型武器,其中包含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新型反舰巡航导弹、首次以战略军种的名义参加国庆阅兵的火箭军、刚刚列装部队的直-20直升机、超音速巡航导弹、首次亮相国庆阅兵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等。另外,外媒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新中国国庆阅兵史上首次出现女将军、最新型反恐突击车和防暴装甲车组成的武警反恐突击方队,以及首次亮相的中国维和部队方队。

国庆阅兵活动具有重要的对外报道意义,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比70周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候的阅兵,可以看出国家国防实力的壮大和国防科技的迅速发展。

在当今视频报道和新媒体报道用直播和多媒体的方式报道阅兵的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用文字来记录和盘点亮点以飨读者。新华社的英文阅兵综述,没有按照方阵的出场顺序一一罗列,而是聚焦吸引海外读者眼球的亮点,着重报道了中国军队改革后首次集中亮相的新的军容军貌,关注了首次对外发布的新型武器,和以往阅兵活动中从未出现过的方阵。文章抓住了对外元素,重点关注了首次亮相阅兵的维和部队,同时通过添加背景,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仅自己强大起来,而且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国防实力的增强不但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而且会成为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对外媒经常利用阅兵报道热炒“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有力回击。稿件还介绍了第一次出现的军事科研院校方阵,向海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科技强国的理念。

从茫茫人海中发现新闻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隆重举行。为加强传播效果,突出对外特色,新华社记者尝试从国庆游行队伍中发现国际元素,对贝宁、巴西、保加利亚留学生进行了采访。前方记者多次参加演练,沿着长安街徒步数公里,寻找游行队伍中的外国人,并通过线上线下采访,记录了他们与中国的生动故事。

清华大学方阵中32岁的留学生王吉(Boukari Wadjidou)来自贝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在中国学习土木工程,希望毕业后能帮助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巴西华裔留学生谢源(Josue Yuan Xie)热爱中国美食、风俗和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北京理工大学的保加利亚留学生马睿(Karadzhov Marin Ivanov)说,国庆庆典活动映射出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特色,还有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一些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可以通过庆典活动加深对这个国家的了解。

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在观礼的中国人里也采访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是在1954年,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作为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扎根农村,书写传奇;穿戴义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夏伯渝与共和国同龄,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繁荣昌盛,他说新中国的崛起恰恰是攀登精神的体现,即不畏险阻、永远向上。

挖掘庆典上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故事,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这样的报道更真实、丰满。前后方记者密切配合,在10月1日当天播发了大量稿件。其中英文新华全媒头条《天安门盛世庆典彰显新中国70年非凡奋进征程》被路透社、英国《每日邮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100多家外媒采用,有效引导了舆论,发出了中国声音。

对于新中国走过的70周年辉煌历程,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广大中国人民。新华社在年初部署并推出国庆报道,对外部适时策划了“70年70人”系列人物报道,贯穿全年,集中展示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物故事,描述了他们见证的新中国70周年在各行业各领域发生的巨变和取得的成就。例如,英文人物特稿《从战争英雄到人民公仆》通过刻画全国道德模范、退伍军人张富清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奉献精神如何改变人们的命运。不同于中文人物稿件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故事,对外英文报道选取提炼出最适合表现人物形象的内容,仅用807个英文单词就令一位毕生爱国、甘于奉献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平实精炼,引语生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情节曲折,出人意料又不违背常识,真实可信,读来让人动容,却又不高高在上。这篇主旋律特稿深深打动了对外部的外籍改稿专家,他们一致推举这篇为当周英文佳作。

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一系列人物稿件,从享有国际盛誉、颇有代表性的袁隆平、屠呦呦,到普通的农村老党员几十年来坚持办黑板报、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村民讲新闻、宣传中央政策,再到江西一家三代裁缝,从祖辈为红军缝制军装支持抗战讲到如今孙辈开起了制衣厂过上了幸福生活并带动全村脱贫致富……这些人物特写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很强的故事性,能够吸引读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组典型报道。

践行“四力”从基层挖掘国庆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能自说自话,要了解国外受众的关切,熟悉国情,把握世情,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思维,做新闻的“挖矿者”而非“搬运工”。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配合报道贯穿全年。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大力挖掘地方新闻,写出众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对外部还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系列之“村庄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国不同村庄样貌的变迁和村民生活的改变来体现新中国给基层的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英文稿《消失的罗镜滩——小渡口看长江之变》叙事巧妙,以长江边一个被停运的小渡口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折射出长江流域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环保理念觉醒等社会进步。细节丰富,感情充沛,有效展示了中国发展成果和新时代的形象。《郭亮:一个被挂壁公路改变的“悬崖村”》,借助郭亮村以一条“峭壁山洞公路”闻名于世、被《孤独星球》推介的热点,以小见大,通过讲述这个中国山区典型的悬崖村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中国乡村70年巨变。

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近14亿人口的中国,可以说天天都发生着无数平凡与非凡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们随机选取了一天,试图通过记录几位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从细微处展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中英文特稿《中国人的一天》应运而生,用平实的语言生动讲述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四川、西藏的6个不同年龄、职业的中国人的平凡故事,被腾讯、封面、MSN-美国等多家境内外平台转发,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200万。

我们试图通过点点滴滴的报道,帮助海外读者融汇出立体、多彩的中国,回答中国为什么行的问题。通过挖掘,我们注意到有些事实,可能不少中国人都不清楚,例如全球每四件泳衣里就有一件是中国葫芦岛制造。从辽宁葫芦岛的泳装到江苏丹阳的眼镜和贵州郑安的吉他,记者走访了不同小镇的特色产业,采写了英文新华全媒头条《比基尼、吉他、眼镜……中国小镇如何满足全球需求》,展现了中国小镇70年来谋求发展和改革的故事,以及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中国民众发展致富与世界各国共赢的时代主题。又比如,特定的词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话语体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策划播发的《“热词”记录的时代变迁》角度新颖,采访扎实,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几十年来不断收录的新词、退出的旧词,采访编纂者、时代见证者,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国庆报道的高潮虽已过去,但热度尚未褪去。11月18日,新华社对外部推出中英文融合报道系列“钱币上的中国”,每天播发一集/篇,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时间段,小切口、大主题,以人民币为具象的引子,重点介绍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民生、科技等领域的巨大发展变化,对外展现中国如何一步一步通过艰苦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反映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中国对世界是福祉、是机遇的大主题。

回顧近一年来的国庆报道,如何让中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效用,吸引更多受众,仍需我们在话语方式的创新、受众心理的探寻等方面做更多的功课和研究,以便把小的稿件写好、讲透,努力挖掘有对外传播价值的新闻线索,建立与目标读者的关联性,平衡、理性地向世界传递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猜你喜欢

新华社英文
英文摘要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