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2019-01-03张芳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076-01
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既是课改的灵魂,又是课改的理論支柱。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在中小学基础课的各科教学之中,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在作文教学中,更闪烁着光芒。
一、“自主”作文为“话题作文”开辟了新天地。近几年来,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作文形式,基本上从命题作文过渡到话题作文。因为话题作文的材料、体裁、范围相对来说较自由灵活,每个考生都有话说,都有内容可写,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挥。为学生自主写作文,提供了展示平台的机会。把教学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自主权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从封闭、单向、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建立了开放、多元、动态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广泛开拓了生活的题材,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走向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独力思考的习惯,善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取人们尚未注意、尚未阐发的观点,从而写出了有我之境的创新作文来。
二、“合作”作文,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立意。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共同作文。如:《做时间的主人》一文,可让第一个同学,查找有关珍惜时间的词句、诗句,第二个同学,查找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第三位同学,再寻找有关珍惜时间而取得成功的人物资料,第四位同学,可构思提纲,第五位同学,可整理材料。通过合作写作文,学生的作文材料丰富了,立意高远了。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的同时,就要尽力摒弃那种肤浅的庸俗的立意,挖掘出更深一层的文化意蕴,还要将立意放在富有时代意义与时代特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脱离生活的源头活水,没有对生活和时代深入的考虑和挖掘,作文就会缺乏生命的活力。只有根据材料特点、要求、深入的分析,才能提炼出新意,即使是陈旧的材料,只要换一下思路,挖掘出材料中人们轻易不觉察的闪光点,学生的眼前就出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能使学生的思想独特深刻,富有哲理,他们的作文就会走出肤浅庸俗的怪圈,变得新颖深刻起来,就能写出独具风格的魅力作文。
三、“探究”作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把学生当作朋友,在教学中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见解与书本相矛盾,有的见解与老师的想法相矛盾,有的见解与其它同学的见解相矛盾。这些矛盾相互撞击,有时会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创新意识,这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学生探究出了新颖的话题,提高了思想认识,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敏锐、更客观,从而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而是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探究出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如百花园中的花朵,各争其艳,教师在这时要对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必须做出评价,强调正确的结果,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明白了“探究”的意图,从而避免了“放羊式”的教学。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锐意改革,扬长避短,探究出一条符合山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通过演讲、竞赛、对话、讨论、赏析、改编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说多活动,将学生的才情发挥到最大的限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构想,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展现了自己的魅力,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改大潮澎湃的今天,“自主·合作·探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进行曲,在作文课堂上,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成功的驾驭课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作文课改之路。
作者简介:
张芳学,笔名牧鹤,1972年5月生于甘肃徽县,教师。系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北京文学》《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飞天》《散文诗》《世界诗人》《文学月刊》《厦门文学》《当代华文文学》《北方作家》《甘肃文苑》《岁月》《辽河》《当代作家》《牡丹》《葡萄园诗刊》(台湾)《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甘肃农民报》《甘肃手机报》《未来导报》《山西农民报》《作家报》及《阳光导报》(日本)《新世界时报》(美国)《中华日报》(苏里南)《澳洲彩虹鹦》(澳大利亚)《新大陆》诗刊(美国)《越南华文文学》(越南)等海内外多家刊物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入选多种选本并获奖,著有诗集《心灵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