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
2019-01-03王绍文
王绍文
【摘要】就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广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需进一步推广发扬,而有些人认为传统教育内容的整体性还不足,形式化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本文以初中历史课程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其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还能逐渐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从而领悟真正的中华文学精粹。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方法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039-02
随着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逐渐适应物质化的便利生活,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现代化技术确实大大提高了社会发展进程。不过令我们担忧的是,一旦人们长时间缺少这种高尚精神的熏陶,其思想理念和人生价值观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当这种变化慢慢延伸至初中学生群体中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就应及时制定与之对应的改进策略,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首应考虑的教学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历史学作为人文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占据重要的教学地位,而且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和民族性较为明显,其原因在发扬民族精神、坚定政治立场及提升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培育体系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基于历史角度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认同认可中华优秀文化也是一种时代象征,而这种象征既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文学资料素材,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无疑开拓了新的发展天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大面积接触了中华优秀文化,其思想品质及文学素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特征就是学生会主动进入传统历史文化进程,也就是说他们会跟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调整自身的思考方向和侧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全面激发,思想眼界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所以,利用初中歷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也是尊重学生身心规律的具体表现[1]。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汲取传统文学精华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还要逐层分析知识的内涵,使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传统历史的精髓。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历史小组,每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就历史问题展开思考、探讨以及交流。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鸦片战争为开启我国近代史大门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又造成了怎样的民族危机促使我国领导人不得不正视这场战争的实质。而就在学生自由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学领域。这样一来,初中历史教学就能充分发挥传承的价值作用,从而奠定学生扎实的文学基础[2]。
(二)拓展延伸教材内容,融入传统文学知识
从教学内容来看,初中历史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解析传统文化,也没有融入传统文学知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专门的授课体制,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仔细讲解,最大限度拓展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学生在研究《本草纲目》这本书时,首先应了解古代人们是如何诊断病症以及中西医的不同之处。其次,将中医文学渗透至学生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要重视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不仅是连接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纽带,还是回归传统文学的重要手段和关键举措。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间的融合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味的强调传统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历史文化的现代意义。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材本身就属于同一领域的知识内容。所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能将两者单独分开讲解,反而要保证其整体性和完整性[3]。
三、丰富传统文学内容,深化学生文学素养
在初中教学阶段,很多古代历史成品常通常会利用不同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专门的书法绘画及诗歌朗诵等,其目的是能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评价方法和鉴赏方式,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还能巩固初中历史教学体系。或者,教师可以构建文学合作计划,也就是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并把文学典故和古代作品渗透至更深层阶段。例如,当学生在接触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时,其中不免会涉及到经济文化等相关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语文文本中搜集与历史课题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搬整个模板案例,而是要综合各方因素制定独特的培育体制,从而深化学生文学素养,提升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4]。
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丰富而内敛的,简单的课堂讲解并不能将其全部内涵阐述完整,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历史文化的线索和方向,其实关键在于自身的理解和感悟,想象猜测文中的核心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吸收、深化和传播。所以,我国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扩大接触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范围,形成自身独特教育风格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打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思想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2]张道龙.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历史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5(10).
[3]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