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审视
2019-01-03胡华卢诚
胡华 卢诚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不同时期随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侧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历了探索过渡、稳步调整、加强改进、深化改革、全面创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坚守时代使命、兼顾学理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衔接传承的内在关系,从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定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设计、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学习期待等层面着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涵式、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演进;现代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12-0018-07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14YJC710016);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建设项目“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16JDSZK033);教育部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专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化研究”(17JD710023);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指导委员会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基于情境生成教学设计视角”(JXZB32);广东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2018年重点资助项目“高职思政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力研究”(05);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项目2019—2020年度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1907Y92);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从思想政治理論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019GXSZ110)。
作者简介:胡华(1984-),男,安徽淮北人,茂名社科联全国专家智库成员,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卢诚(1963-),男,江西修水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于高校领域,是党和国家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需求开设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回顾新中国7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情况,重点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次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会议所作的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预见性,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演进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在大学阶段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必修课,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价值观、信念观、道德观、法治观以及具有与此相应的良好品行和情操的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展过程也符合这一规律。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先后经历了探索过渡、稳步调整、加强改进、深化改革、全面创新五个演进阶段。
1探索过渡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历了多次探索。1950年,教育部规定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并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授课教材,1953年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名为“中共党史”。期间,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的提法,概括表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目标。1957年开始“大鸣大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停开,只设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十二个“小题目”逐章展开,高校所设课程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1961年,党中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红与专是统一的”[5]。1966年,因高校停止招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即停止开设。这一状况持续到1971年,高校复课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作为主要授课内容,直到“文革”结束。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性强、目标明确”。在这一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6]展开。虽有曲折,但目标明确,激发学生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2稳步调整阶段(1978—198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开设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马克思理论教育课程。此后,各高校相继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涵盖了马列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等相关内容,并根据《意见》精神形成了“78方案”。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提出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审及其有关组织宣传工作;在高校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85”方案,该方案强调“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7]。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传授、启发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凑,强调课程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传授和讲解以及教学方法的指导和研究工作,教育功能应由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爱国主义理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化教学由此全面启动”[8]。
3加强改进阶段(1987—2002年)。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顶层部署。1995年10月,国家教委积极应对形势变化,从全局角度谋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组织管理等层面对“两课”(思想品德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出了具体规定,尤其是将邓小平理论“三进”作为主要任务,及时融汇到“两课”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并形成了“98”方案,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体系细化、方法多元”,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细化,教育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多样化教学手段得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9],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4深化改革阶段(2002—2012年)。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前,党和国家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课程建设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开拓而进入深化改革期。2005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在高校设立“马原”“纲要”“毛概”“思修”等四门课程。前两门课程侧重于思政学科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讲授,后两门课程侧重于引“史”入“论”,旨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知国家发展历史与人类发展历史“不仅是知识之分支,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10],而“政治教育功能是隐含其中的”[11]。该《意见》及随后形成的“05”方案,对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了制度安排。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思维、整体建构”,建设目标不但是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有效整合,使课程体系更具系统系和完备性,并将重心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上,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齡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12]。
5全面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优质课程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13]。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要“建立七项核心指标、九项重点指标、二十三项基本指标”的建设标准。2016年12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规律、队伍保障、政治要求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6月,教育部印发《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制定方案的最终目标在于“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增强大学生获得感”[14]。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毛概”“马原”“基础”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2018年6月,为帮助教师增强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确保用好新教材,在中宣部指导下,教育部组织实施培训,由教材编写修订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组成的培训专家组对四门课程2018版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集中教学培训,全国6万多名教师参加。目前,4本教材已投入使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立足新时代、全方位创新”,“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充分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新战略新部署新思想”[15],特别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精神作为红线贯穿其中,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任务加以贯彻落实。2019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系统指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重要基础、路径方法,为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提供了发展遵循和行动方略。
综上,尽管各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类、内容编排、框架设计等有所不同,但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有关世情国情、党史国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引导,实现了“在时间的链条上寻找同一性东西”[16],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滋养。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把握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总结既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着眼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发展大局,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又符合学理研究规律,既坚持问题导向又注重衔接传承,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宏观上顾大局,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在微观上见成效,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思想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1坚持建设目的与时代使命相结合。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使命“只有转化为个体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时,才能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17]。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篇章”[18],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滋养,昭示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崭新时代。新时代必然有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使命就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不走样,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和思想浸润。这决定了高校必须牢牢坚持新时代的发展大势,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凝神聚魂功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由“大水漫灌”转化为“细水滴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坚持建设导向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问题是时代口号,它是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9],问题是对时代的回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导向,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要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效,必须坚持以预防、解决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为导向。确保问题导向的方式有多种,健全完善课程建设制度是重要保障之一,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卓有成效,但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执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针对高校层面体现出来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文化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新问题而进行的一项系统育人工程,并以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力量来确保课程建设成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要考量方向性、主导性等“大问题”,还要关注现实性、可行性等“细问题”。比如,2018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修订、颁布、培训就是根据新时代国情社情的新变化而进行的一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的重大工程,是对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问题的时代回应。
3坚持建设政策与学理研究相结合。
学理问题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它关乎课程设置规范与否,制约着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政策及教育教学提供学理基础。从课程建设角度看,学理研究并非书斋的学问,而是从课程建设实践和大学生成长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0],形成逻辑性、学科性、前沿性问题的学理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反映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规律,这一内在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本遵循”[21],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间互促互进作用的重要依据。
4坚持建设路径与衔接传承相结合。
从历史上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力量加以推进的。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课程建设的衔接传承,体现出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共同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是阶段性发展和持续性推进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具备整体性、一盘棋的格局与视野,要围绕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建设要求,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解决的趋势性、方向性问题,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与历史同向、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在,从而在“四个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代接轨的建设水平[22]。比如,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主干渠道、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并提出坚持全流程管理与推动“三进”的工作方案与建设思路,就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衔接传承的有力体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代审视
回顾历史并非目的,而是通过回顾梳理,总结建设经验,改进今后工作。新时代方位上,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在以下几个层面着力。
1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3]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时代”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新使命,新时代更为大学生提供了立志成才、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站在这一高位,将新时代中国梦的宏伟篇章、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容、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教材修订展现出来、通过教师讲授表达出来、通过教学研究彰显出来。
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新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立足实践、审时度势,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的时代命题,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及其职能部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之中。相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决策力,高校及其职能部门要增强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精准领会政策精神,提升理论阐释力和话语表达力,将新底色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丰盈的价值旨趣、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等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5],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总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根据这一总定位,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确立教育教学基本内容,形成体系化、可操作性的展开逻辑,主动回应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成长成才方面的诉求与期待。同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大学生身上有比较集中的体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与成长烦恼,对这些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也应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部署之中。
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定位。
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定位問题是有针对性的。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概念取得普遍共识,但对于这一概念引发的课程属性定位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廓清与强调。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以下几层属性。
一是政治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这一属性是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要求中产生并最终确立的。有这样的高站位,才能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导向,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6]。二是学术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规范的学科归属,这里的学科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基于学科归属下的课程体系不仅是教材体系,也是理论体系,而且是追求彻底的理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乃至生活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具有说服人的强大本领,要具备这一本领,就需要具备“彻底”的理论特性,因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27]。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程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既要学习“彻底”,也要理解“彻底”,要通过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理脉络、学科底蕴,“将宣传式表达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理性的科学话语”[28],以专业化的学术思维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支撑。三是思想教育属性。与其政治属性相比,其思想教育属性显得更为直接,蕴含在课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环节,“是其政治属性的重要载体”[2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政治引导功能的实现,需要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落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善于将抽象表达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紧贴现实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增强“思想教育”的具象化与鲜活性,使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
3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设计。
这里的“政策设计”主要指党和国家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通知、规定、办法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设计,既要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政策的落地生根。
一方面,建设政策要注重顶层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化、体系化的工作,包含众多要素。从建设内容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从建设队伍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高校党政机关干部队伍、学工辅导员队伍;从建设内容看,主要包括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教育等;从建设规律看,主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师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设计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把握“五个时代”的历史方位特征[30],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设计的全局性、系统性,深化研究、整体推进课程建设“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注重政策基本框架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的制定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及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实际,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设计的整体框架,“避免相关政策的交叉、重复、低效”[31],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设计的有序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政府政策设计职能部门及高校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实保障设计政策的落地生根,并根据现实变化及时诊改相关政策,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政策“落细、落小、落实”。
4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学习期待的重难点问题。
由于思维方式、接受模式的不同,新时代大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学习期待,同时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更善于也乐于表达自我。他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一些问题具有普遍性特点,往往也就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将具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课程教学研究,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与学习期待。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势,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引导教师从学生角度讲授和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篇章内容。如针对大学生“双创”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内分组讨论、课外社会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就市场对人才需求、创业环境、创业政策等層面设计、完成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实现与贡献社会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和行为素养,集中体现课程教学目标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的内在一致性,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动力源”。抓住这个“动力源”,就把准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教学方式方法新的突破点。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与价值选择,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布局、教学话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境下,如何立足教学实践、契合学生需求、改进方式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获得感,就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的优质内核,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予以反馈,又要强化传统教学与慕课、云教学平台、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建构面对面交流的教学情境,谈人生、述理想,将“大道理”娓娓道来[32],既要对内自省,引导学生对照教学内容和学习状况定期自我总结,在反思中提升学习体验和求职动力;又要注重激发学生成长体验,“在真切成长体验和自我实现中,激发学习内生动力”[33]。通过这些途径,实现内化知识、涵养品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育人铸魂工程。国家相关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层面去把握建设进程和趋势,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位,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47.
[2]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1.
[5]冯刚,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2.
[6]廖宇婧,李银霞.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审视[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8-126.
[7]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G].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7.
[8]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148.
[9]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21-27.
[10]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M].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6
[11]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2-16.
[12]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53.
[13]周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19-122.
[14]教育部社科司負责人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答记者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7(6)∶4-5.
[15]肖贵清.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个问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7-83.
[16]保罗·利科.承认的过程[M].汪家堂,李之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
[17]戴木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道德与文明,2017(6)∶5-7.
[18]王伟光.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的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5-8+158.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89.
[20]彭庆红.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干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50-52.
[21]胡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逻辑生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3)∶116-121.
[22]郑未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个服务”目的的理论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85-89.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4]韩庆祥,黄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J].哲学动态,2017(12)∶3-11.
[25]袁占亭.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1)∶6-8.
[2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8.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8]王永友,龚春燕.蕴底气、涵生气、接地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转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8(7)∶183-88.
[29]刘建军.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6)∶57-61.
[30]杨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J].教学与研究,2018(6)∶85-90.
[31]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与发展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9)∶28-35.
[32]本教材修订组,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2-27.
[33]冯刚,高静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8)∶4-8.
【责任编辑:雨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