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分析

2019-01-03刘珊珊

报刊精萃 2019年1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刘珊珊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不合理,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行为经济学主要对人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成为教师流动研究的新视角。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主要从效用最大化理论、时间约束以及不公平厌恶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等对策来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义务教育;教师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合理的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我国教师薪酬过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我国教师流失极其严重,不仅有显性流失,还出现了教师的隐形流失。而且这两种现象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沿海学校还是内地学校。总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基本情况

(一)教师流失数量大、流失比率高。教师流失主要表现在,地区流动——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行业流动——流向待遇较好的其他行业或部门,内部流动——流向其他待遇较好的学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据国家教委统计,1992年全国流失教师45万人。而且我们还知道,各行各业都存在著人员的流失现象,这是正常的。不同的行业,合理的流失率水平当然也是不相同的。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例如在澳大利亚,1990年教师的流失率为7%,1998年仅仅4%,我国教师流失数量大、流失率之高就显而易见了。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下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在争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各类学校都希望能招进更多骨干教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而且从流失教师年龄结构来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流失的中青年教师主要去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国家机关或者国外等。我国中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学校人才断层和老化现象愈演愈烈。这么多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流失,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下降,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教师出现隐性流失,职业倦怠问题突出。由于教师工资整体水平不高等种种原因,不仅教师显性流失现象严重,隐性流失现象也日益严重起来。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工作状态较差、士气低下,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发突出。虽然这些教师没有流失,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种消极心态,做事敷衍,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对于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从事兼职或其他第二职业,这些已经挤占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无可厚非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处理好自己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的关系,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效用最大化理论。简单来讲,经济学中效用就是人的满足感。人都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具有经济理性,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教师也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当然他们不能无限制地获得满足,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商品组合。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自然会流入收入高、效用大的单位或者地区。只有教师收入增加、待遇提高,实现教师效用最大化,才能留住教师,减少教师的显性流失;才能使教师有安全感、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师的隐性流失。

(二)时间约束——劳动者的生命周期。劳动者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收入,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们在选择某一职业的时候,通常会考虑是否能收回因形成人力资本所花费的成本。对于教师来说,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工作时间也就相应缩短,所以教师必然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效用最大化。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教师会流入其他较高的工作行业或地区,或者是从事兼职等第二事业来弥补其因受教育延迟工作时间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三)教师的不公平厌恶心理。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这说明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而且还十分在意他们和其他个体在收益上的相对差异。尽管大量的经济学模型都是假设人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对于社会目标并不关心,但是现实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收益,而且还和分配的公平性密切相关。当出现不公平的情形时,人们会表现出不满和怨恨,行为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不公平厌恶。

首先城乡教师收入的差距是教师不公平厌恶心理的源泉。大多数县乡级政府财政原本就比较薄弱,因此这就造成了城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如城市学校教师队伍壮大,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一人担任数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待遇却不如城市教师,因此教师很容易产生不公平厌恶心理,造成农村地区的教师流失。虽然现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其他福利待遇仍然比不过城市教师或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水平,他们仍然会产生不公平厌恶心理。

三、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下,经过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拨款的兑现和增加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最主要依靠。因此政府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的投入,保证教师的劳动价值和物质报酬一致。

(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并且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资格鉴定机构和教师资格鉴定制度等的确立也应考虑在内。这样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三)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首先就是要建立同一区域内同一级别教师的“同工同酬”制度。各个地区应该逐步统一教师薪酬福利标准,通过建立一种收入平衡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地区学校教师的同工同酬。其次,在工资、福利统一的基础上,在政府的财政承受范围之内,建立标准极差工资制度。再次,要为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上的机会。最后,在更大程度上给予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师更优厚的福利待遇政策。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来消除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师的不公平厌恶心理,同时也鼓励更多优秀教师主动流向农村等偏远地区,减少这些地区学校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实现农村等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不合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松元.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8.

[2]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