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机见证社会经济变迁
2019-01-03候涛
候 涛
在刚过去的2018年,数量疯狂增长的抓娃娃机店引起台湾当局的紧张,其折射出的是岛内经济不景气。在抓娃娃机出现的百余年间,它的兴衰见证了全球经济的多次起伏。
现代意义上的抓娃娃机原型,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在美国了。当时挖掘巴拿马运河的流行照片,使蒸汽铲成为大众着迷的新玩意。这种流行趋势启发了借助小型挖铲装置的新式“糖果分配器”。当时盛行的这类机器中,玩家把硬币放进玻璃橱柜的槽里,然后就可以用曲柄转动齿轮,让橱柜里的小铲子抓住糖果并扔进斜槽,最终拿到奖品。这些机器的早期版本包括“巴拿马挖掘机”“伊利挖掘机”和“铁爪”等。不过它们的真正流行是从1926年才开始的。当大萧条来临时,它们成为人们用很少的钱换取烟斗、打火机、皮包等生活用品甚至现钞的捷径。20世纪30年代,它们被安放在美国的汽车站、火车站、高档旅馆、雪茄店和药店,制造商还使用不同主题装饰这些娱乐机器,尤其是那些用胡桃木或红木做的橱柜,高大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机器开始被放在餐饮店铺和娱乐场所,随后推广到体育馆,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还将它作为推广球队的宣传品。
“挖掘机”最成功的造型当属嘉年华会经营者威廉·巴特利特1932年申请专利的“迈阿密挖掘机”。巴特利特没有出售“迈阿密挖掘机”,而是雇用操作员向全国各地的嘉年华会送去成千上万的“挖掘机”。据说,当时玩“迈阿密挖掘机”的大多是成人,因为高档橱柜里的奖品有打火机和手表等,对于成人的吸引力更大。1935年的《自动时代》杂志称,“不管玩家玩多少次‘挖掘机,他都有机会拾取一些新的和有价值的商品,这些珠宝、照相机以及其他数以百计有价值的物品,让人着迷。”
不过好景不长。贪心的运营者们为吸引更多顾客,直接拿现金当做被抓取的奖品,变相地成为赌博型“抓奖机”。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约翰逊法案》(也被称为赌博装置运输法),该法案旨在打击从老虎机或其他游戏工具获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走上歪路的“挖掘机”遭到灭顶之灾。一夜之间,这种风靡一时的娱乐机器就在市面上消失了。
并非所有人都甘心退出这种利润丰厚的行业。一个名叫李·莫斯的经营者聚集同行,游说美国政府将“挖掘机”从赌博装置中划分出来。最终美国政府被说服了,但规定新的“挖掘机”必须手动操作、不能拿钱作为奖品、奖品价值不能超过1美元、投币孔必须移除,政府还向每台机器征税10美元。一直到1973年《约翰逊法案》基本失效后,投币口才重新在“挖掘机”上出现。
这一时期,美国“挖掘机”出口到欧洲和日本,逐步带动全球类似游戏的热潮。开始时,视频类街机游戏是日本街头娱乐的绝对主力,“挖掘机”只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赚些小朋友的零用钱。上世纪80年代,精明的日本游戏巨头世嘉公司发现,游戏厅里基本都是男孩在玩。为吸引女性玩家,该公司改良了“挖掘机”的操作设计,并将讨女孩喜欢的毛绒玩具作为奖品,现代版的抓娃娃机由此出现。这种新产品迅速火遍日本,甚至返销到美国并大受欢迎。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它甚至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象征之一。在199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中,主角巴斯光年就爬进了这么一款抓娃娃机里。
近年抓娃娃机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全球的爱好者。但台湾兴起的抓娃娃机热潮,却让台当局感到不安。据统计,台湾的抓娃娃机店数量从2013年的169家,猛增到2018年的3600家。这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商店没有合适的经营项目,只能开低成本的抓娃娃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