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在检察日报社的十年

2019-01-03毛亚楠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绿海副刊日报社

■毛亚楠

从1997年到2007年,莫言在检察日报社当了整整十年的记者,这十年,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十年。

1995年,进入不惑之年的作家莫言,因为一部才情如喷的《丰乳肥臀》,经受了过山车般的人生经历。两年后,莫言转业到了隶属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日报社。从军队到地方,莫言的创作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他直言,这10年来,在检察日报社的工作,对他帮助很大。

莫言进入检察日报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电视剧《红树林》剧本的创作,之后又改编成小说。剧本完成后,莫言非常满意,“我认为还没有一个写电视剧本的舍得像我这样在一部18集的戏浓缩进去这样多的东西”。作为莫言第一次离开“高密东北乡”所创作的具备都市元素的作品,《红树林》特色明显。2003年,莫言和阎连科等人一起创作了一部反腐倡廉的电视连续剧《雪白的墙》,该剧沿着新中国检察事业的发展轨迹构思而成,记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艰难起步与成熟的过程。

从1997年到2007年,莫言在检察日报社当了整整十年的记者,这十年,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十年。199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莫言从情绪的低谷逐渐复苏起来,重新拿起笔来,写了短篇小说《拇指铐》。1999年,从阴影里走出来的莫言,创作热情高涨,一连又写了《祖母的门牙》《白杨林里的战斗》《儿子的敌人》《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蝗虫奇谈》等十来个短篇;《野骡子》《师傅越来越幽默》《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藏宝图》《牛》等中篇小说。

十年间,莫言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引起了文学界巨大的反响,也是莫言文学创作重要的转型期。莫言说,2000年写作《檀香刑》时,他才感觉到具备了一些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能力。他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其特色是“大踏步撤退,向民间文学学习,向中国传统小说学习”。按照莫言的个人表述,其小说的深化和成熟过程就是向“传统小说”学习与回归的过程。莫言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恰恰是他在检察日报社工作期间,也是文学创作阶段性提升的一个时期。

在检察日报社,莫言在文化交流活动方面有了很大的空间、很多的时间。整个这十年,莫言对外交流异常频繁,接触了多个语种的翻译家,他们把莫言的大量作品翻译到国外,翻译量和关注度超越了现当代中国其他作家,影响更为具体更为巨大。彰显出一个勤奋的莫言,中国的莫言,世界的莫言。

莫言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山,也是检察文学的一棵大树,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但莫言却是不遗余力扶持新人、新苗,让他们茁壮成长。这是莫言对于检察文学的意义。莫言多次参加检察日报社的文学笔会,以及检察日报社通讯员培训班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莫言对检察文学的发展和检察文学人才的培养立下汗马功劳。莫言几乎每次都会给他们上课。在这十年里,检察日报社在全国各地主办了12届检察文学笔会,他出席了10届。每一次笔会,他都会作主题发言,次次都有新意。十年间,莫言还多次给检察日报社通讯员培训班上课。

莫言对检察日报《绿海副刊》的发展也有很多贡献,最明显的体现在拓宽了稿件来源,提高了稿源质量。莫言把余华、刘震云等名家聚拢起来,加入副刊的作者队伍,让《绿海副刊》拥有了大批高质量的稿源和知名作者,而且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版面。莫言本人也经常为副刊写稿,《绿海副刊》有一个栏目叫“专栏·名家”,莫言至少开过两次,一次一个月。

对于检察文学,莫言也做了非常多的理性思考,提出了很多对检察文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在莫言看来,检察文学既要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但终归是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检察文学作者要对检察工作十分了解,要展现行业特点,要敢于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对于公检法系统的坏人和阴暗面,没有必要回避,如果是剧情的需要,就要放手来写,要表现出一种敢于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他也强调文学是人学,检察文学也是人学,因此检察文学要“贴着人物写,跟着生活走”,塑造人物是文学创作最根本的任务。还有,检察文学中的人物塑造要避免脸谱化。

在检察日报社的十年,莫言和报社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尽管我的档案已经不在报社,但我的心还在报社。我现在还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名誉艺术总监,还是《方圆》杂志的名誉主编,更是《检察日报》的忠实读者。报社的大小事情我都关心,夜里做梦经常梦到与报社的同事一起出差,谈到检察日报社,我总是习惯地说:我们报社。”

2007年,莫言在检察日报社简朴的办公室里。 汪国立/摄

莫言因检察日报社而经历了新的人生,检察日报社也因莫言的存在获得了不一样的印记。

猜你喜欢

绿海副刊日报社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来晋检查 深入山西绿海农药公司进行座谈交流
郑尚志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蝴蝶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飞翔在“绿海”
——农田管家用植保无人机欲打造“打药滴滴”平台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