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沐足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2019-01-03卢巧毅
于 杰,卢巧毅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妇科,广东 广州 510316)
笔者用少腹逐瘀汤沐足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4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门诊诊治患者,符合《妇产科学》[1]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以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为主要症状,排除继发性痛经。随机分为口服组和沐足组各30例。口服组年龄(20.97士2.79)岁,病程(4.34士1.42)年,症状评分(8.17士1.52)。沐足组年龄(21.23士2.84)岁,病程(4.47士1.57)年,症状评分(8.27士1.8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为寒湿凝滞型。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苔白,脉细或沉紧[3]。
2 治疗方法
口服组: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桂枝6g, 赤芍10g,蒲黄10g,五灵脂10g,没药6g,延胡索12g,干姜3g,小茴香3g。冷痛较重加艾叶5g,吴茱萸10g;胀痛较重加香附10g,乌药10g。加水500mL文火煎煮至200mL,分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沐足组: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20g,川芎20g,桂枝12g, 赤芍20g,蒲黄15g,五灵脂15g,没药10g,延胡索20g,干姜6g,小茴香6g。冷痛较重加艾叶10g,吴茱萸15g;胀痛较重加香附15g,乌药15g。加水500mL煎煮至300mL,约40℃水温没过脚踝30min,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均忌生冷、酸辣食物。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疼痛程度评分恢复至0分。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疼痛程度评分降低到1/2以上,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疼痛程度评降低1/2~3/4,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Kupperman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口服组 30 8.17士1.52 3.36士2.03 10.53 0沐足组 30 8.12士1.79 3.62士2.10 10.11 0 t 0.14 0.50 P 0.87 0.6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别起始和终止于脚部。通过经络分别与手三阴、手三阳经联通,共同维持着人体气血的运行。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疏通经络气血又可达到治疗脏腑病的目的。中药沐足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减轻了肝脏的负担,疗效与口服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