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眼底病患者视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9-01-03杨乐石蕊
杨 乐 石 蕊
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疾病诱发因素很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寄生虫、肾病以及颅脑疾病等都是引发视力下降的因素,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将导致视网膜厚度减小,有失明的风险[1-2]。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利用激光热效应,热凝破坏视网膜异常组织改善视力,降低恶化概率,避免失明发生率[3]。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已经超越传统的物理疗法(以常规药物治疗为主)成为目前治疗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及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等眼底病变[4]。本研究对94例眼底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病变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0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154眼)眼底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87眼)和对照组(44例67眼),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2~48岁,平均年龄(40.54±8.64)岁;病程5~9年,平均病程(7.45±2.06)年;最佳矫正视力经LogMAR转换后为(0.30±0.11);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视网膜静脉阻塞16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7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9.87±9.22)岁;病程4~8年,平均病程(7.31±1.89)年;最佳矫正视力经LogMAR转换后为(0.28±0.10);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视网膜静脉阻塞17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眼底造影确诊;②无眼部外伤及手术史;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①有青光眼、视神经疾病、老年黄斑变性等其他视网膜病变;②有眼底激光手术史。
1.3 仪器设备
采用OPTOVUE Ivue型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美国OPTOTEK公司);OPTOVUE IVUE 100视网膜激光镜激光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4 治疗方法及随访
(1)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沃丽汀0.2 mg/次,3次/d,疗程为2个月。
(2)观察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治疗前30 min充分散瞳后行患眼表面麻醉,采用rMR-1X-P Reichel-Mainster 1X型视网膜激光镜,视网膜激光镜激光光点瞄准眼底病灶点射12~500点/次,光斑反应为Ⅰ~Ⅲ级,治疗1~4次,2次治疗间隙期为7~14 d。
(3)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后3个月追踪随访。
1.5 检测方法
采用OPTOVUE Ivue型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容积[5]。
1.6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眼底检查等,患者眼底病变被激光瘢痕覆盖,病变消失为显效,眼底病变得到改善控制为有效,眼底病变无改变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36%,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5,P<0.05),见表1。
表1 两组眼底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视力提高比例为32.18%,视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5,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眼底病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比较[例(%)]
注:视力提高指视力提高两行及以上;视力下降指视力下降两行及以上。
2.3 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容积明显较治疗前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0,t=5.891;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2例视网膜出血,不良反应率为2.30%,对照组发生4例视网膜出血,3例结膜炎,3例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4.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99,P<0.05)。
3 讨论
原发性眼底疾病(如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等)眼部组织肿瘤、不同程度的炎症及血管病变,以及其他脏器器官或系统并发症引起的以视网膜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主要临床病变的视网膜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高度近视也是导致视网膜损伤甚至脱落的重要因素[6]。原发性眼底疾病对患者的视力及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其为进展性疾病,不及时治疗有导致失明的风险,故寻求有效的眼底病治疗措施已经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传统治疗方法主要联合抗炎、降低眼压、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再生等药物对症治疗,但未能根除发病原因,除去视网膜异常组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表3 两组眼底病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利用激光光能转化的热能热凝异常视网膜组织形成瘢痕为主要作用机制的治疗方法,由于视网膜损伤主要与高耗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以及光感受器复合体大量生成,使视网膜内层细胞缺氧致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眼局部循环受阻最终导致视网膜功能障碍[7]。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利用激光波长的一致性和强方向性等特点能准确锁定目标,实现对眼球不同组织对应发挥作用的目的[8]。眼底激光能封闭视网膜血管渗漏,避免血管再生,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促进新生血管的消退,从而减少虹膜红变、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9]。同时,还能引起视网膜小动脉自主调节性收缩,小静脉扩张,渗透压促进组织水分返回血管内,减轻组织水肿,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生[10]。此外,激光光凝术通过破坏高耗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光感受器复合体,减少视网膜耗氧,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增加视网膜内层的营养和氧供给及未受损部位的循环血容量,改善眼部血循环。同时,激光有利于改变视网膜氧分供应路径,主要由脉络膜层向视网膜内层通透,改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和出血吸收,有利于视网膜组织修复功能的改善[11-12]。
陶相宜等[13]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前后及与未采用激光光凝术患者对比其对视网膜的影响,患者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且中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40.9%出现视力下降现象,54.5%视力无改变,4.5%视力有所提高,提示中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早接受激光光凝术能够减少视力下降的风险。激光光凝术对患者视力改善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容积明显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是激光热凝有利于视网膜瘢痕组织形成,避免视网膜的脱落。与薛春燕等[14]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激光光凝术治疗后患者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增大,但随访术后6个月发现视网膜厚度变薄,可能与激光光凝术损伤性手术,破坏到节细胞层甚至是节细胞的轴索及视乳头旁的视网膜等有关。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3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不同可能受到人群、病变程度、追踪时间长短以及使用的OCT设备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激光可封闭视网膜血管,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且能使脉络膜的肿瘤萎缩,减少出血等并发症。激光为无痛性治疗,并非射线,在达到确切治疗目的的同时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是相对高效、安全及稳定的治疗方法[15]。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不良反应少,同时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增加。本研究重点从治疗总有效率、视力改善程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容积等多指标确定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疾病的临床价值。多指标分析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科学参考,极大提高视网膜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