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遂夙愿画百图
——《鲁迅小说人物百图》创作感言

2019-01-03

中国画画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描孔乙己鲁迅

因为自幼喜爱阅读和写作,所以和大多数人皆有人生理想一样,我也有着对于未来的憧憬,希冀将来能当一名从事写作的文学家。平日我贪婪地阅读中外文学著作,古典名著中豪爽痛快的《水浒传》,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神幻奇趣的《西游记》,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都令我手不释卷地反复阅读。外国文学中,《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和契诃夫、普希金、雨果、巴尔扎克等作家的著作均有涉猎。但是,予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则是鲁迅的著作,尤其是他的小说,他笔下描写的绍兴风土人情和我家乡宁波非常相似,宁绍平原水土相通,所以感到特别亲切。他在小说中对封建旧社会的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对劳苦大众饱受压迫欺凌的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和深刻关切,并且为之发出抗争的呐喊,使身处十里洋场厌憎乌烟瘴气旧上海的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由衷崇敬鲁迅的高尚精神,所以初中时我即在学校发起成立了“鲁迅文学兴趣小组”,从此鲁迅精神便在我幼稚纯真的内心世界里扎下根来。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我成长过程中对照客观现实,逐渐认识到文学的严肃性与使命感实非我能适应和胜任,于是想到应该改弦易辙而转向了我的另一个爱好,即绘画艺术。

《端午节》之方玄绰 34cm×34cm 吴永良

《呐喊·孔乙己》之孔乙己 34cm×34cm 吴永良

将近60年前,我幸运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彩墨画系(原为中国画系)时,为自己从此能够走上绘画艺术道路而欣喜万分。然而,人生历程中主观意愿与客观因素的互动往往导致意料之外情况的发生,且完全不在可控范围之中,诚所谓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命运也因际遇改变。继之发生的未能预料的很多事情,影响并改变了我的人生历程。

《呐喊·阿Q正传》之阿Q与阿D打斗 34cm×34cm 吴永良

1957年“反右”运动中,此种从未见识过的激烈情景,令我惊愕万分,不料此时与我一起从上海考入美院分院的同学出于个人目的对我进行突然袭击,虽然最后未遭灭顶之灾,但已使我陷入困境,生活更加艰难。在随之而来的1958年大炼钢铁“赶美超英”大跃进和粮食亩产万斤“放卫星”般天方夜谭式浮夸风中,在要求知识分子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以接受思想改造的号召下,已被视为“重业务轻政治”“落后学生”的我,就必须比一般学生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争取“插红旗”(积极者),不成为“拔白旗”(落后者)的对象,乃以羸弱的体质在农民口粮难以为继的江南鱼米之乡,终日以霉咸菜烧糠糊充饥,勉强坚持长期的超强度体力劳动,终因未能支撑而大量吐血,在“革命加拼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豪言壮语声中无奈地病倒,以至于到五年级之前竟需扶着墙壁走路。为了能如期毕业参加工作以帮助父母维持生计,我不顾身体之如此病弱仍婉辞校方要我休学一年调养身体的建议,开始考虑毕业创作。

《呐喊·孔乙己》之孔乙己之二 34cm×34cm 吴永良

《呐喊·明天》之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 34cm×34cm 吴永良

《呐喊·孔乙己》之少年鲁迅与小友们看社戏 34cm×34cm 吴永良

因为要回上海适当休息调养,于是我想到平日常阅读鲁迅著作有着一定的认识,不如以鲁迅为题材会有助于构思,也便于到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借阅所需书籍资料,于是也就不考虑其它题材了。在征得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周昌谷先生同意后,我在上海第三钢铁厂一面参加规定的劳动实习,一面开始创作构思。然而觉得此前已有很多美术界前辈的不少鲁迅题材好作品问世,我一个青年学子要想画出令人满意的好作品来,显然难度很大,因而终日处于冥思苦想之中。一天晚上我在工人宿舍倚床夜读,当看到鲁迅散文诗《野草》的《秋夜》篇时,开头的几句吸引了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的脑际忽然显现令我兴奋激动不已的灵感闪光,觉得如将鲁迅画在两株枣树下,可以烘托他的高大形象,同时可运用我从一年级即开始酷爱痴迷的白描手法来表现,以枣树与草地线条之密与鲁迅衣衫线条之疏相对比,定会有预期的画面效果。于是连夜画好草图,觉得合乎自己的预想而很是欣慰,待结束在上海第三钢铁厂的规定劳动实习后便返回杭州。昌谷先生很赞许我的构思与草图,要我可直接放大画正稿。不料图画系领导却以白描手法太难不宜用来画毕业创作为由而予反对,我则听从指导老师意见坚持画白描《鲁迅肖像》。完成后,院长潘天寿先生在审阅时说:“以白描手法表现鲁迅形象,最切合鲁迅精神,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真正的中国画。”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激动地称赞:“你们看那些枣树的叶子好像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呢!”面对如此盛赞,我喜忧交加:喜的是我几年来的刻苦辛勤学习终于有了收获,刚入学时遭遇厄运被人诬陷戕害时许下的誓愿要在毕业前成为最优秀的学生终于实现;忧的是因为已得罪系领导,在毕业分配工作时必陷于困境。果然我被以“只专不红”为由改变原先要我留校任教的计划,被分配到温州改行搞民间工艺,从而开始了十六年历尽磨难的坎坷岁月,并被剥夺画画的权利,充当了包括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的靶子。

《呐喊·头发的故事》之N先生与我 34cm×34cm 吴永良

《呐喊·序》之鲁迅少年 34cm×34cm 吴永良

因为白描《鲁迅肖像》于次年由鲁迅夫人许广平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加上此前所获的很高评价和影响,所以在这非常时期我两次承担上级指定创作任务时都被要求画鲁迅题材:1972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虽然得到鲁迅胞弟周建人的赞许,但因拒绝北京的美术最高负责人的无理修改要求而未在北京展出;1973年被指定内容为《鲁迅学马列》,因无法承受虚假造作的创作意图而中辍离去,每次返回温州都有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候迎”。“文化大革命”结束,我返回美院任教后,也有数次有感而发的鲁迅题材创作:如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而作的《鲁迅在故乡》,赴京展出后由绍兴鲁迅纪念馆收藏;1986年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而作的《真的猛士》《民族魂》,1994年为表现鲁迅与柔石真挚情谊的巨幅指墨画《长夜》,因居室狭小拆了床铺在地上画成,后以小幅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1986年创作白描连环画《生的升华》31幅,在1989年的全国美展展出;1988年创作水墨连环画《一面之交》发表于同年之《连环画报》;2007年,浙江省举办百项美术重点创作活动,我应邀接受鲁迅题材创作任务且内容自定,创作了象征性肖像画《无声中国的呐喊者》,该作品由浙江美术馆收藏。

《呐喊·故土》之闰土与水生 34cm×34cm 吴永良

《呐喊·药》之华老栓 34cm×34cm 吴永良

自1962年毕业作品白描《鲁迅肖像》以来陆续创作了一些鲁迅题材的作品,除几次是指定任务外,大多是自己有感而发进行创作。但是五十多年中时常有一个想法萦绕脑海中,因为最初接触鲁迅小说时被感动震撼的心境仍时时重现,所以鲁迅笔下的各种令人难忘的生动人物形象也时时显现:譬如《狂人日记》中处于“迫害狂”患者精神状态下的狂人;《孔乙己》中酸苦潦倒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有流氓习气而擅长自我解嘲、创造精神胜利法典型的阿Q;《祝福》中作为黑暗社会最底层被污辱被损害的苦难妇女的典型,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最令我潸然泪下;《在酒楼上》《孤独者》中吕纬甫与魏连殳尽显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凄苦境况;《肥皂》中四铭之类人物的道貌岸然其外猥亵龌龊其里的伪君子形象呼之欲出;《高老夫子》中高干亭、黄三、万瑶圃诸人的老朽迂腐,以及《长明灯》中描述的愚昧落后封建守旧势力的顽固不化……使人感到令人如觉窒息的无声中国的黑暗,由衷钦佩鲁迅洞察一切又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犹如匕首投枪般的犀利笔锋,更钦佩他弃医从文为唤醒国人拯救民族而呐喊抗争的大爱情怀和爱憎分明坚忍不拔的硬骨头精神。数十年来每读鲁迅小说,对照如今时代,总是感慨不已,所以在倍受鲁迅小说人物艺术形象和极富画面美感的意境感染下,时常有着想创作《鲁迅小说人物造像》的冲动。11年前自南洋狮城回到杭州后曾着手动笔开始创作,但常因琐事杂务之羁绊而延宕,近几年始勤勉不辍地奋笔挥写,终于在近期得以完稿而遂多年之夙愿。欣慰之际掩卷深思,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想到此生酷爱绘画,以“纸馨墨香癖”相随,又与鲁迅有缘,实觉有幸。

《彷徨·祝福》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34cm×34cm 吴永良

鲁迅并非圣人,自然不免有其缺憾之处,但是瑕不掩瑜,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爱护这位文化伟人,不能如当年非常时期中那样,出于实用主义的政治目的故意将鲁迅神化后变作棍子去敲人,也不能因为无知或曲解而非议和肆意抹黑鲁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鲁迅精神尤其在当今更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素质有着应予珍惜的积极作用。

《白光》之陈士成 34cm×34cm 吴永良

艺术创作之一笔一墨应如春秋之笔,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所以作为有着树碑立传性质的人物肖像画,我只画心里由衷崇敬钦佩的民族英烈和志士仁人,因此对于鲁迅,我也尽量要求自己必须有感而发地严肃创作,切忌功利之念。此次前后历时数年之久创作《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以人物造像为主并结合描绘情景的插图手法,力求再现鲁迅笔下描写的和我心中想像的两者能够和谐融合的人物形象,若能有助人们对鲁迅小说的理解领会和鲁迅精神的感悟,则是予我最大的勉励和慰藉。如今虽已年迈,又值新的一年来临,然而若有了新的感受并酝酿成熟,我当振作精神放笔挥写,力求将我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经由笔墨塑造呈现大众面前,为宣扬鲁迅精神尽绵薄之力。同时,谨以此套小说人物百图纪念鲁迅逝世八十周年,以表崇敬鲁迅精神之忱。

猜你喜欢

白描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写给远去的路遥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吴绪经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