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聚焦改革开放40载之能源巨变
2019-01-03
40年前的一个寒夜,小岗村还没有通电,夜幕笼罩下,村子里一片寂静。
为了吃饱饭,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凑在一起,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发出的亮光按下了红手印,开始了“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0年后,3个变电站4条10千伏线路对小岗村环网供电,小岗村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升。据了解,小岗村户均容量达3.62千伏安,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小岗村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在强劲能源的支撑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越来越美,百姓越来越富,经济越来越繁荣。
我们走在大路上
197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6.3亿吨标准煤,当时,石油电力供应还是稀缺品,停电已成为那一代人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生产由弱到强,实现大发展,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能源生产总量达35.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据统计,1978~2017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6.3亿吨标准煤增至35.9亿吨标准煤,电力装机规模从5712万千瓦增至17.8亿千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能源保障。煤炭铁路运力增至20亿吨以上,油气主干管道里程从0.8万千米增至13万千米,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从2.3万千米增至68.7万千米,建成大秦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全球领先。煤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70.7%、3.4%分别调整至 60.4%和13.8%。电力装机结构从以火、水为主演变为水、火、核、风、光并存,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由30%增至37.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逐步形成。
不仅如此,自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能源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方向坚定,砥砺前行,久久为功,逐步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探索“放松管制、政企分开”改革,煤炭和电力行业放松准入限制,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办煤矿和集资办电,石油行业开始向国外开放海上石油勘探。90年代末期到2012年前后,进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推进阶段,煤炭行业取消电煤指导价,电力行业实施厂网分开,石油天然气行业形成跨区域竞争的三大石油公司。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能源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组建、发用电计划放开等加快实施,油气行业竞争环节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总体看来,伴随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巨大改革红利正逐步释放。
我们要绿色发展
40年前,也许人们都没有环保的概念,1979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经济发展开始进入40年高速增长期。也是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标志着环保工作迈上法制轨道。现如今,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节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17年比1978年累计降低77.2%,年均下降3.7%。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作为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被纳入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目标为20%左右,实际降低19.3%;“十二五”时期,2015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计降低目标为16%以上,实际降低18.4%。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通过加快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和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等方式,促进了节能降耗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方面,我国火电行业从规模扩张到清洁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的行业嬗变。如今,中国电力工业越来越注重高效清洁发展,火电效率大幅提升,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比重的73.7%,100%燃煤电厂实现了脱硫,92.3%火电机组实现了脱硝。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给绿色电力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在电源结构方面,各发电企业都在加大电源结构优化力度,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持续提高。
另一方面,北方地区冬季采暖,一头事关民生福祉,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改革开放前30年,无论城市大型热电联产还是农村家庭取暖,各地多以燃煤为主,尤其是农村地区大量使用散煤,虽然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但也伴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冬季大气污染问题。40年来的供暖发展史,涉及供暖方式、供暖质量、能源利用及技术进步等方方面面,是环境向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一个典型“窗口”。供暖从“非清洁”向“清洁化”转变,主要发生在最近10年,尤其是在最近3年提倡了“清洁供暖”理念后。这不仅仅是供暖方式转变,即由燃煤供暖拓展到用电、用气及更多样的能源,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更是发展理念的变迁。
我们要飞得更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技术体系全面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煤炭综采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煤电大多是单机30万千瓦以下煤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核电站直到80年代才在国外的帮助下建成。
经过40年发展,我国能源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出台了多项能源科技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部分领域已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技术产业,部分能源技术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优化。
在资源勘探与开采方面,我国初步掌握了页岩气、致密油等勘探开发关键装备技术,煤层气实现规模化勘探开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船等装备实现自主化,复杂地形和难采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炼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天然气液化、长输管道电驱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实现自主化;煤矿绿色安全开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型煤炭气化、液化、热解等煤炭深加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有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在传统能源方面,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广泛应用,投运机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大型ⅠGCC、二氧化碳封存工程示范和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攻关顺利推进。
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建成投运全球最大容量80万千瓦水电机组,掌握了30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的装备制造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基本建立起完整的风电制造体系,低风速、高海拔技术逐步成熟。光伏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保持一些先进光伏电池技术世界记录。太阳能热发电开始商业化示范,新一代燃料乙醇及新型地热、海洋能技术也取得重要突破。基本掌握了三代核电AP1000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三门AP1000已经并网运行,采用“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技术的首堆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首座高温气冷堆技术商业化核电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自主化。
在节能技术与基础配套设施方面,伴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装备大型化,我国工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电力、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先进企业能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发、输、变、配、用、调度以及信息化平台等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世界最高电压等级与最大容量的交直流输电工程,智能电网系统初成系统。超临界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已实现技术示范,蓄热储能、超级电容器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锂液流电池等若干新原理储能技术研发也开始启动。
2018年6月10日,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圆满落幕,历时5个月的国网山东青岛供电公司上合保电工作圆满结束。 资料图
我们都是好朋友
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逐步从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面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我国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能源净进口快速增长,逐步形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有力增强了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自2009年,我国原煤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2.6亿吨,比2009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6%;原油自1996年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4.1亿吨,比1996年增长186.3倍,年均增长28.3%;天然气自2007年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911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长63.2倍,年均增长5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坚持立足国内,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务实推进,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境外油气开发、电网投资运营以及核电、可再生能源、煤炭等领域技术和装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7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由1997年的1.5%提高到19.4%,呈现逐渐提高态势。分品种看,原煤由2009年的3.4%提高到6.8%,原油由1996年的1.4%提高到69.1%,天然气由2007年的2.0%提高到38.2%。
同时,我国积极利用巴黎峰会、国际能源论坛、G20峰会等平台,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程,推动塑造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话语权逐步提升。油气进口能力稳步提高,品种继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能源保障质量、能力和水平。
我们开启新篇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能源发展也步入新阶段,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仍较突出,能源清洁替代任务比较艰巨,节能降耗面临较大压力,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完成“十三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标任务,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谋划能源转型发展两阶段任务。到2035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成,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具体指标看,电气化程度快速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增至30%以上;非化石能源稳步发展,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达到峰值约105亿吨后下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快速提高,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5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从系统形态看,以“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为技术特征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初步建成,与传统气网、热网、油网等多种能源网络协调互补,向能源互联网演进,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带动能源产业业态创新和消费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到205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高质量全面建成,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从具体指标看,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至超过40%,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能源结构深度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50%;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快速下降至50亿~60亿吨;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左右;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单位GDP能耗相当于2015年2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在2035年水平。从系统形态看,以新一代电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全面建成,大幅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能源产业业态极大丰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满足人民更加自主、灵活、共享的用能方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