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019-01-03周壁鑫
周壁鑫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阜新 123000)
在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不少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的方法。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价正在逐渐被利用于国土资源规划,这说明在其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由于地质灾害评价的应用前景良好,在其发展上也开始走向稳定成熟阶段。
1 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由于人们思考态度方面的不同,从而对地质灾害的解释也不同。一方面,通过网上的名词解释可将地质灾害风险定义为“面临的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通俗点说,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所导致的人身利润损失。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方面,他们则将地质灾害归结于由于某特定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及社会人口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从自然灾害风险的意义角度上考虑,地质灾害反映的是破坏损失程度。不难得出,地质灾害的定义不计其数,但无论怎样对地质进行定义,它都分为了自然灾害风险及人为灾害风险。其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地质灾害风险具有普遍及必然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受到人类及地质的破坏之下,其灾害的问题不断涌现。人类的破坏及地表活动发生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都垄断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地质灾害风险还具有不确定及随机性。不确定性是指在某一灾害的发生下,不能对其伤害规模及人员死亡及损失进行预测,毕竟,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是充满随机性的,人们也只能通过机器的检验及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来从而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起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发展的领域中,由于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及地质灾害风险的复杂性,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认识仍需进行探讨及分析。
第三,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
这里所说的地质灾害分险程度也称地质灾害分险的构成。通常情况来说,地质灾害的活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象及人为地质动力活动。以四川省份为例,四川作为泥石流及地震的多发地带,首先它主要受到了阵雨气象条件因素的影响,因为每年的阵雨量高于50%,雨季的绵延不断软化了泥土从而诱发了泥石流情况的发生;其次从地貌条件来看,盆地居多且高低悬殊从而提高了地址灾害的风险程度。从所举例子可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以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存有内在勾稽关系,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越充分,其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越高,其破坏程度越强。具体的说,由于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人口密度越大,生态问题也随之爆发而出,人口密度与财产关系越加密切则意味着灾后的可恢复性能力越弱。危险性及易损性它们共同决定着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缺一不可。
2 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2.1 成因机理分析评价
成因机理分析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研究的载体。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活动规律对历史地质灾害的造成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各种地质灾害的信息。因此,为了深入地了解成因方面的规律,还有必要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相应的模式及模型。
2.2 统计分析评价
统计分析评价是用来反映国土资源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影响因素的整合。其主要包括:历史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密度分析以及地质灾害活动的规模的分析。该评价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对其所采用的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对比分析反映地质灾害所需要的要求。
2.3 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每一阶段,只在以往及将来中加以概率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次危险性评价的使用,都必然涉及到对地质灾害大小、密度、频次的分析,都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客观评价。了解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及植被条件对地质所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2.4 破坏损失评价
破坏损失评价是根据损失程度及期望损失程度勾稽而成的方法。本评价主要分析了综合地质灾害的概率、危害强度和受灾体损失,在不同损失程度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分析内容及其评价也不尽相同。
2.5 风险性评价
所谓风险性评价,是指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会给社会及环境带来各种危害,再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对危险性的评价,还包括了对易损性的评价。在危害程度层面上简要的说,风险性评价更多依靠于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及影响的分析。
2.6 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目前来看,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正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才成为评价后选定的防治措施效果,在实际过程中屡见不鲜。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符合经济合理科学的情况下,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但是出于对效益方面的考虑,应当优化分析多种防治方案并存的项目,并且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达到最优化。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实施过程分析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主要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制定风险评价模型。风险评价模型作为实施过程的首要环节,不仅要按照规定程序采用分险分区的原则,还要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不可简化而行。
(2)编制分险数据统计图。数据统计图便于计算每一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有利于了解有关风险的全貌。但是由于它的内容比较广泛,施工人员则还要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工作来防止数据的重记或漏记。
(3)分析其危险、易损性。采用有机结合的方式,对危险、易损性的构成和防治能力进行研究,依据各项研究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对期望损失的处理。
(4)综合分险的评估。这里所说的综合分险,是指在灾害的发生下,通过对风险分部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披露出的所有问题。其主要包括人口伤亡问题、社会经济损失问题以及环境资源破坏问题。
(5)提出建议及对策。对调查数据进行风险调整且不切实可行的,应当在相应中提出减少地质灾害的措施及方案。
3.2 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国土资源部门用来全面记录地质隐患的方法,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与地质灾害活动存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且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效益不同,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主要从评价上向定量综合及管理空间化的方向拓展。在此,笔者将其发展的表现做了如下归纳:预测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了过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从单独个体分析向个体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分析的跨越;在技术结合方面来看,以往单纯的风险评价理论转变为了风险评价与减灾管理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借助发展的新工具,更高效的使用了定量分析及综合要素评价。总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且不断完善的过程。
4 结语
为了便于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价,可将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分为人为及自然两个方面。在人为方面上,国土资源部门很少会将人口的密度考虑进去,进而导致了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在自然层面上它主要受到了地质条件及暴雨气象的影响。直观的说,只有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地质灾害分险评价的分析,才可避免其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