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2019-01-03钟岢屹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1)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人才脂质代谢出现异常情况,造成粥样硬化病变,心肌出现缺血的情况。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症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成效,笔者主要采用丹参针加中药口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检查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6~79岁;观察组男31名,女29名,年龄45~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西药治疗方法,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10 mg,一天服用三次,一个疗程4周,服用硝苯地平片10 mg,一天三次。观察组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按照医嘱服用以上西药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250 mL,加丹参针20 mL,每日一次。然后口服中药,基本放:党参、黄芪、丹参15 g,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桂枝10 g,胸痛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三七5 g,延胡索10 g,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1个疗程20天,服用至少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对本次治疗情况进行判断,显效:治疗一个疗程之后症状消失,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恢复正常,没有早搏的情况;有效:治疗一个疗程之后症状减轻,早搏的情况减少,心电图ST段上抬≥0.05 mV;无效:病症没有明显的改善,早搏情况严重,没有减少。
2 结 果
2.1 治疗成效
对照组60名患者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显效人数为15例,有效32例,无效13例,显效比例为25%,有效比例53.3%,无效比例为21.7%,总有效率为78.3%;观察组60名患者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显效人数为29例,有效人数为25例,无效人数为6人,显效比例为48.3%,有效比例为41.7%,无效比例为10%,总有效率为90%。
2.2 临床症状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好转,比如,心悸、胸闷、乏力的情况明显减轻,其他血压、心电图、心率等也得到了改善,舌下脉络瘀斑明显好转,疗效明显。
3 讨 论
在中医看来,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成与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与气虚血瘀、正气虚衰、血行不畅都有联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在进行西药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引入中药治疗,把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起来。通过黄芪丹参针能够起到补气升阳、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够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动力起到积极的提高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再加上服用以党参、黄芪、丹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桂枝为主要配方的中药,不仅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还能够降低血脂、防治心律不齐、预防血栓,对症状的缓解非常有力。西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扩张外围小静脉和小动脉,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因此具有益气活血的作用。
总而言之,针对缺血性心脏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抗心律失常等方面均能发挥协同作用,能在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方面达到相得益彰的功效,值得在临床上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