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9-01-03梁益伟申时满

关键词:心肺导管有效率

张 涵,梁益伟,申时满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 昭通 657000)

心肺复苏是现代临床中重要的急诊手段,也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方式,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心肺复苏的有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细致有效的护理进行配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护理干预已无法满足心肺复苏的临床需求,为探讨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效果,我院以14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本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6.6f6.3)岁;观察组男3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7.1f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检测生命体征变化、用药、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脑部复苏护理:在完成脑复苏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使用湿毛巾在患者颈部、额头等部位进行湿敷,同时维持病房内温度在18℃~20℃左右,诣在加强患者脑部氧代谢率,改善再灌注情况,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

2)心脏复苏护理:完成心脏复苏后,立即建立持续动态监测,主要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建立持续心电图监护,以30分钟为时间节点,每30分钟进行一次细致检查和记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与医师联系,并做好急救准备。

3)肺复苏护理:肺复苏后,采用吸氧治疗,保证患者呼吸的稳定。建立气道通路后,护理人员使用胶带固定导管后应保持导管湿润,同时注意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避免患者肢体压迫导管,同时预防患者咬扁导管。若患者气道有异物应及时清理,同时做好吸痰工作,预防发绀、气道堵塞的出现。

4)心理护理:心肺复苏后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预防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况而导致生理性变化。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体感和需求,尽可能地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保持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心肺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效:患者心肺复苏期间精神状态稳定,未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原发性疾病和症状均有所改善。有效: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精神面貌良好。无效:患者未达到有效、显效标准。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70例患者,28例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临床有效率82.86%,观察组70例患者,37例显效,30例有效,3例无效,临川有效率95.7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70例患者,20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8.57%,观察组70例患者,7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心肺复苏后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体循环、呼吸循环、大脑再灌注的有效性,是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的关键。这也是本组研究的理论基础,诣在通过加强心肺复苏后护理,来提高心肺复苏临床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实现患者生命健康的保障。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临床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临床有效率,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确定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临床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心肺导管有效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很有效率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