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优化策略
2019-01-03温春兰张小群
温春兰,张小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42)
在临床中心血管疾病发病较快且死亡率也比较高,该科的护理工作具有极高的风险。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的环境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护理工作中较多的风险因素,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并排除风险的话就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为了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现在对该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以及整体素质还相对较低,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变化情况极为复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紧张情绪,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烦躁情绪,这种问题的发生严重违背了医院的护理制度,护理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家属的不满,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会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另外,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不能够严格按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以及护理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导致记录的不完整性,不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
1.1 患者自身的风险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特征就是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甚至在极短时间内患者就出现死亡,所以,该病的风险性较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群体多是老年人,很容易导致其他的并发症,此时患者以及家属都希望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护理,一旦护理效果不能满足预期的话就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护理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另外,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不能真正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对护理要求的依从性较差,从而也加大了护理难度,影响护理质量。
1.2 用药风险
心血管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在用药方面的复杂性更强,尤其针对一些出现多项并发症的患者而言,其用药的频次和剂量都大不相同,同时还要随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对用药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这种情况下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的要求,稍有差池就可能会加中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1.3 其他风险
除上述风险因素外,心血管护理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机制风险,比如,护理管理制度等。一些医院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影响到了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另外,部分医院没有定期开展风险防范方面的相关培训和学习,导致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导致护理风险。
2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风险优化策略
2.1 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
在心血管科室可以通过宣传栏、大屏幕或者健康手册的方式来向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的宣传,从而能够让患者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从而做到有效预防,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在护理中的依从性,利于患者身体康复,保证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要向住院患者介绍住院的区域环境,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医院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护理业务技能,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另外,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新型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适应性。
2.3 做好风险评估
要针对心血管科室的具体情况来充分辨识各项风险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前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避免各种护理事故的发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调查,让患者参与到护理的风险评估工作中,有助于增强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度,保证护患关系的和谐,从而有效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
2.4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在临床护理中,医院要高度重视护理制度的完善,要保证各科室能够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护理风险。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对管理制定进行改进和创新,保证制度的先进行和适用性,从而保证心血管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3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其护理工作的风险性较强,为了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发生,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今后实践中需要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风险评估以及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和更安全的护理服务,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保证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