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电商扶贫模式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19-01-03聂有亮胡川江
聂有亮,杨 坤,胡川江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供销经字〔2015〕1号)提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全力构建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电子商务经营服务体系[2]。如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将供销社改革与推动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对供销系统的重大考题。多数学者就电子商务促进供销社改革转型进行研究[3-8],对供销社电商扶贫研究较少。有观点认为以“电商+合作社”模式推动精准扶贫[9],有学者基于打造电商扶贫的“供销社模式”总结提出供销社+电商+贫困户的吕梁实践[10],但未能深入系统研究。本文选择成都为例,深入系统研究供销社电商扶贫模式构建。
1 成都市供销社电商扶贫发展现状
成都市现有独立设置的县级供销社 14 个,共有编制 234 个,现在岗 207 人,均为参公管理人员。共有企业 79 个,共3 123 人,基层社 89 个,共607 人[11]。当前成都县级供销社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供销社电子商务,同时将电子商务与扶贫有机结合,推动供销社改革转型。先后探索形成多种发展模式。以龙泉驿区长松水蜜桃合作社为例,将“龙泉驿水蜜桃”品牌统一包装、整体营销,以“甜过初恋”为主题,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销售,2017年日均销量超过了国内其他水蜜桃产区,网络销售额比前一年翻了近五番,为帮扶贫困户均增收2 000元。
1.1 “专业技术服务+电商”扶贫模式
青白江组建农业服务公司,服务小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稻渔种养提供水稻病虫害防治、旱田除草及养护和龙虾养殖技术服务。同时,采取自建平台、依托第三方平台、微商平台等多种形式,联合32 家成员单位共同搭建联合发展平台,带动贫困户发家致富,推动“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四川,畅销全国。
1.2 “电商立体化”扶贫模式
金堂县供销社采取立体化电商扶贫方式,探索“专合社(农户)+基地+电商+物流”联合发展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综合服务社+电商”、“农资放心店+电商”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快递、网上代买代卖及生活服务。组建电商物流公司,整合资源与物流合作;组建乡村四季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助力电商物流发展;修建电商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对农村综合服务社、农资放心店、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定点扶贫带头人开展电商人才培训。
1.3 “品牌电商”扶贫模式
新都区供销社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成功注册“馫都味”农产品商标。采取与线下实体店结合,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建有“馫都味”成熟运营直营店3家,“馫都味”成都精品型农产品官网和“馫都味”微商城,与美团外卖、买购网、淘宝成都馆、京东成都馆、安e邦、1688等开展合作,聘请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卓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对“馫都味”农业公用品牌进行系统策划、营销、宣传,提升“馫都味”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通过授权,拓展扶贫对象。目前经授权使用“馫都味”品牌的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98个,涉及土地生产面积近万亩、农产品500余种,农户2 000余户。“馫都味”已经授权新民葡萄、清流泉水梨、优耕蔬果、先农稻田鱼鸭、稻松粮油等26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用“馫都味”品牌。为农业生产主体共享农产品种植标准、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等信息。
2 存在问题
当前成都市供销社电商扶贫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发展模式系统性不强,利益连接机制不活等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2.1 发展模式系统性不强
当前多数发展模式要么集中在营销端,要么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缺乏对全产业链的扶贫帮扶机制探索。
2.2 供销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有待完善
当前采取的部分模式,虽然带动了贫困户参与,但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反映出利益连接机制还不活。
3 供销社电商扶贫模式探析
供销社电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供销社综合改革,又要考虑电商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从生产、营销、配送三大体系共同发力,推动构建完善供销社电商扶贫模式。
3.1 生产体系建设
第一,开展高质量农资配送服务。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供销社系统开展农资连锁经营,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建设统一规范的农资配送中心和乡村农资直营店或加盟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资供应体系、农药销售溯源体系,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构建农业绿色防控体系。
第二,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农业部门服务资源,依托县级供销社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建立县一级的为农服务中心;依托基层社组建农合会分会,建立乡镇一级的为农服务分中心;在村级综合服务社设立便民服务站,构建县乡村三个层级的涵盖土地托管、农资供应、技术咨询、农机作业、专业育秧(苗)、病虫统防、疫病诊疗、田间运输、粮食代烘代储、农业劳务等多种服务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全程服务。
第三,完善生产服务机制。指导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安全生产。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种养。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和各类涉农技术培训、交流考察、对外合作等活动。
3.2 营销体系建设
第一,按照“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思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快供销社村级经营服务网络信息化改造,发展和完善农村网上代购代销和配送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项目,推进县域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着力打造“网上供销社”电商服务平台。
第二,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服务,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提供农产品包装服务,与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产供销流通渠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服务,探索推广定单农业等模式。
第三,支持供销社开展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营销。加强城乡供销社合作互动,鼓励城区供销社建设社区农产品销售网点,促进农产品销售。鼓励城区供销社联动社区居民到基层社、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采购鲜活农产品,带动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3 配送体系建设
首先,在产品生产端。在对口帮扶区域,依托供销合作社现有资源,采取与贫困地区合作结对共建农产品产地仓,提升产地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能力[12]。在成都市内区域,重点是简阳等贫困区域,综合提升现有的36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示范应用,加快11个在建特色农产品电商示范镇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特色农产品电商示范镇运营商强化资源整合,将展示展销、培训服务、集货中心建设纳入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建设内容,将示范镇服务半径扩大到示范镇周边乡镇乃至市外区域,将示范镇所在地打造成片区农产品电商集散地、仓储基地,为构建全市农产品电商买全川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示范镇建设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产品流通环节。打造城乡共同配送体系,针对冷链车返空资源利用低情况,开展由国有公司、京东、康源公司联合开展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试点[12]。同时,依托益民菜市合理布局城市物流中间仓,实现产品由产地仓统一配送到中间仓,然后由中间仓分批配送到社区配送端,有效提升冷链配送车辆使用效率,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
最后,在社区配送终端。在社区内部,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社区便民15分钟服务圈建设,由国有公司(成都商务投)、益民公司、京东、淘宝等公司联合,采取“财政补助资金+社会资本”投资方式,打造成都市共享电商社区配送终端[12],设置常温柜、生鲜柜和冷冻柜等多种形式的智能柜,涵盖社区包括自主寄取、生鲜农产品电商自主提取等多种形式的社区自助便民。实现设施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地提升配送终端设施的使用效率。在社区外部,利用现有的便民菜店、便民服务店、益民菜市等载体,配套生鲜自提终端设施。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通用,特别是生鲜数据的共享,从而构建社区配送终端的健康长效发展格局。
4 总结
要构建生产体系、营销体系、配送体系三大体系,共同推动供销社电商扶贫模式发展,需要政府聚力,政策先行;同时还需要“政-村-企-校”联动,加大政策,强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加强人才培训,重点对管理人员进行营销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