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培训助推精准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9-01-03李丽蓉
李丽蓉,李 期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不再只是收入和资源上的贫困,更是人力资源的匮乏,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发展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循环怪圈的原因,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显而易见的,贫困地区农民人力资源的质量已成为摆脱这些地区贫困的关键因素。要解决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问题,必须在全面精准扶贫工作中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作用。教育扶贫可分为学历型教育扶贫和非学历型教育扶贫,其中非学历型教育扶贫就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从而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经济收入低。作为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承担着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的责任,对他们进行精准的专业技能培训成为快速、有效的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精准的技能培训,将贫困地区的广大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发展生产,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它还可以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摆脱农村贫困的状况。但是,在精准培训的实际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做到“培训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示范带动一片”实现脱贫的目标成为重中之重。
2 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培训经费管理不善
精准扶贫的要点在于“精准”,中央提出扶贫攻坚工作的“六个精准”之一就是“资金使用”要做到精准。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国家下拨的扶贫专项基金很多时候会因为走形式化的培训而导致浪费,扶贫培训项目的错位,没有真正帮助到需要的项目,导致经费投入偏差、产出低效或无效。地方政府没有实地调研,培训经费花了一部分,剩下的也都不知去向了,导致了地方上腐败的出现。
2.2 培训模式单一
农村贫困地区培训效果不佳,以致难以实现脱贫,这与培训的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的培训局限于课堂上教授,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低,难于理解,不懂真正意思。培训只是简单的陈述,缺乏教学实践,没有真正到实地参与生产的教学实践。在调查过程中大家都希望采用的是手把手深入到第一线去体验、实践。培训教材过于书面化,教材理解难度较大,缺乏实践知识,大多是理论,比较死板。培训模式不健全,没有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一味依靠传统的模式,不与时俱进,没有和具体的项目需要相结合设计培训模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培训内容,内容过多难以消化。
2.3 培训措施不完善
2.3.1 方案的缺乏
一个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明确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成立相应的调查小组进行摸底确定接受培训的人员,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增强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形成“系统、项目、基地、人才”的强大协同作用。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技术扶贫脱贫。
2.3.2 宣传不到位
在调研中问到关于是否了解政府做出的有关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的时候,大家都无从回答,都不知道。就拿从2004年国家就开始实施的“雨露计划”来说,贫困地区的人口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一两个都是通过网络等途径听过,但在基层的实施中并没有听过。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但这些政策基层宣传不到位,导致培训参与度不高,需要找人来参加,真正想接受培训的人却无从知晓。
2.3.3 缺乏实际调研
培训内容偏离实际,缺乏实际调研。由于政府提供的培训资源与农民需求不符合,造成培训资源消耗了,但是却没有收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使培训资源浪费了。在走访中,政府提供的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发生错位这种情况真实存在。政府提供的培训都只是涉及蔬菜、瓜果、大棚等的种植技术,而陕北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很多贫困家庭并没有更多的耕地,所以这种培训无疑只是表面工作,与实际需求就出现了偏差。再者大棚的种植也是村里有钱的几家在实施,能带动的劳动力很少;这些家庭大多只是使用自己家庭里面的劳动力,对于村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错位的技能培训不仅导致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人口对技能培训扶贫脱贫失去信心。
2.3.4 过程形式化
在对基层镇政府的相关了解中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他们实施过相应的培训,但培训都是不定时的,培训的内容是关于大棚种植、果树、拱棚的培训。据工作人员的说辞,事实上确实委托相关专家技术人员来进行了相关培训,但接受培训的人员就是随便找了几个来接受一下培训,培训时间表面上是一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星期,实际上培训都只是开始和结束当天听听课,其余时间不再进行培训。
另外,受训人没有足够时间,他们在接受培训的同时兼顾家里的农活,难以全身心投入,缺课导致接受培训的规范化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来接受培训的人员都是花钱雇来的,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培训也就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走走形式而已。
2.4 受训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同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原因会造成贫困,比如,地理条件的限制、资金的缺乏、技术的缺乏以及劳动力(人才)的缺乏等等。并且这些贫困有着代际传递的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的缺乏。目前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只重点关注了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而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还有所欠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通常承担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一个家庭四五口人,但劳动力通常只有一人,而且劳动力的质量还不高,很难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所有开销,更不要说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才能改变现状。但是,接受培训的青壮年接受过的教育水平不同,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难以理解培训内容、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由此可见,要想解放农村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实现脱贫还存在很多问题。
此外,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贫困地区的妇女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在家就是带孩子,除此之外并没有实质上的为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做出一定的贡献。相反,她们在家除了带孩子以外的时间却会因为无聊而聚在一起进行小型的打麻将赌博,这也是非常令人堪忧的事情。如何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增加家庭的劳动力人口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解决措施
精准培训是通过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需求的精准识别来实现对其“滴灌式”的精准培训,以达到扶贫脱贫。“扶志”和“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的“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够真正做到脱贫致富、彻底拔掉穷根。
3.1 精准管理培训资金
建立“培训券”制度。将原来直接投入政府或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按照不同项目的人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制定“培训券”,并将其直接发给贫困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然后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投放培训券。这样不仅能增强教育扶贫对象的教育培训参与权,还能引导学校或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提高培训质量以及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外务工的人员也可凭券在外参加培训,不必再返乡培训造成资源浪费。
3.2 及时更新培训模式
要想通过精准培训提高农村扶贫脱贫效果,实现精准扶贫脱贫。首先需要建立帮扶人口档案,精准确定培训对象,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其次,通过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培训意愿、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更新培训模式,并最大限度释放培训的应有助力;为农民朋友建立教育“培训包”,采取 “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组织技术队到一线,使农民朋友一看就明白,一旦他们学习就能学会并干出效益来。
3.3 制定有效培训措施
在明白了中央传达的依靠精准培训扶贫脱贫路径的基础上,制定合理高效的培训措施。首先,成立专门的精准培训的领导小组深入到一线进行调查,确定哪些农民实际需要些什么培训,确定好接受培训的对象和最急需的培训内容,并宣传国家关于精准培训的相关政策。其次,依靠实际调研做出具体培训方案,多方论证方案的可能性并投入实践中去,不断进行改进。最后,所有的培训都必须坚持进行,不许走形式主义,加强教学管理,培训结果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出真效、出实效。
3.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大多是“素质型贫困户”,这部分人思想懒散,有能力脱贫却不愿意脱贫,有着“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所以解决了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之后就是贫困户思想意识的提升问题。之所以会有农民宁愿拿现金也不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来实现脱贫致富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懒惰,“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通过精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青壮年劳动力以及他们子女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激发内生动力,使群众不仅物质上脱贫更从精神上脱贫致富,从根本上、长远上实现脱贫,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4 结语
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培训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结合实际通过给农民设立符合农民要求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也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助推精准扶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不仅在经济上不再依赖政府的救济,而且能够在思想上摆脱“等、靠、要”等思想,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