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及现实路径
——以城乡融合视角解读

2019-01-03吴雨星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小康社会城镇化

吴雨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十九大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国务院颁布了相关实施意见与规划,把“三农”问题提到历史高度。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单纯重视并发展乡村经济,而应着重从“城乡融合”的视角来解读其重大意义及其现实路径。首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为“城乡差别”,而化解“城乡差别”正是实现“城乡融合”;其次,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在消除城乡差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即普遍发展之上的“城乡融合”;第三,乡村振兴是在城镇化积累的物质基础上推进的,包含着传统“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乡村振兴必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这模式就是“城乡互促”式的“城乡融合”。

1 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融合”

1.1 有利于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别”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领域,我国最大的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体现在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亿多人,还有近6亿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我国农村资源丰富,农村居住人口众多,还未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对比差距明显。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已经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这总体上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没有消灭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十六大报告指出,在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扭转城乡差别也是目标的内涵所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一个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占我国贫困人口较大比例。建设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首先就要逐步使贫困人口脱贫,其次要缩小收入的差距,两者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之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要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时间节点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时间节点是相重合的,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是同步进行、互相促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内在要求包含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在推动城镇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乡村的现代化,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

2 增进“城乡互促”的“城乡融合”

2.1 以乡村振兴化解当前城镇化难题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镇化率提升了40%左右,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同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太大,土地用地紧张,房价上涨过快,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跟不上,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民生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群复杂与监管不全面给城市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在城镇化中解决,还应积极寻求侧面解决的办法,即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必将积极引导部分城市居民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就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以及住房、就业、医疗、教育、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2.2 夯实“以城带乡”,促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是意味着单靠乡村自己的振兴就可以发展。乡村振兴是现阶段的目标,但是其手段仍然需要传统的“以城带乡”。传统的“以城带乡”,主要是从区位上来考虑,以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向四周乡村辐射,扩大城镇化面积,提高城镇化率。乡村振兴,理所当然包含传统“以城带乡”的模式,因为传统模式事实上就是为了振兴乡村经济。“以城带乡”还应包含另一层次的含义,即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镇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去都是以农业补工业,现在我们有物质也有这个能力来以工促农,“以城返乡”。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在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60%、70%。我们要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仍然要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即便是目前已经完成了近60%的城镇化率目标,离发达国家平均80%以上的城镇化率还有遥远的距离。我国当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弱化城镇化,而是意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重,实际上是强调加强城镇化的同时注重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不断扩大城镇化的范围。

3 探索“以乡促城”,促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恢复乡村文化或者挖掘特色文化,化解“乡愁”的方式与手段,如果仅止于此未免显得太浪漫主义;乡村振兴也绝不仅仅是满足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如果仅止于此根本不能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根本在于“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真正带动乡村振兴。如今乡村产业振兴主要通过第三产业,主要发展类型可分为:文化类、自然环境特色类、休闲体验类等。这些农村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并针对性地规划发展,否则千村争相模仿,豪无自己的特色就没有投资的价值。另外,零散的村庄即便根据自己的特色发展,倘若没有形成抱团优势,特别是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跟不上,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上节所述,乡村振兴应包含“以城带乡”的传统发展模式,但是在此基础上要发展出 “新型城镇化”的模式,这种“新型城镇化”内涵地包括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即从传统的注重城市人口与空间扩张的城镇化转化为注重人的城镇化,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为重点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与传统模式,在外延上的区别还在于,不再一味强调地理位置的毗邻与帮衬,而是追求自己独特的、独立的发展道路。例如,若干个乡村选择同样的优势资源,壮大公共可支配服务与资源,在某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连片发展,这事实上就是城镇化的过程。这种“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同时是真正地促进了城镇化。

4 “城乡融合”共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受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明显,我国经济增长也从2008年开始缓慢降速。虽然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威胁世界贸易增长。另外,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存在瓶颈,依靠城市发展的后劲与潜力不足。从国内外来看,都急需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大、人口众多、可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多,而且在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城市规模化并未充分发掘农村资源,因而今后农村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可开发的后劲十足,特别是在特色人文资源方面。例如,农村集体资产的充分利用、特色民俗文化村庄的开发、特色小镇的建设等乡村振兴发展点都可以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乡村经济以及保护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农村文化,更在于在夯实“以城带乡”的基础上,注重城乡并举的“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国家经济,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小康社会城镇化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