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宜居困境探索
——以酉阳县乡村振兴发展困境为例
2019-01-03郭秀丽李继龙周兴瑜
郭秀丽,李继龙,周兴瑜
(1.涂市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酉阳 409800;2.酉阳小坝良种场,重庆酉阳 409800)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为酉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县辖278个行政村,其中130个贫困村、30个深度贫困村,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酉阳县又属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加上酉阳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还有猴、大鲵、金丝楠木等多种珍惜动植物。对此,生态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近年来,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也变得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在酉阳县一类的武陵山区,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修护、治理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广大群众面前必须攻克的难题。
1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多维度复合现状
酉阳县身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国家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空间高度重叠的区域。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一方面,由于贫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方式导致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式使用,生态问题逐渐突显;另一方面,生态保护决定了不能大势开发,大拆大建,导致酉阳县陷入了两难困境。
1.1 生态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重叠
酉阳县近年来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同时该县可供开采矿产资源稀少,加上该县处于武陵山区,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加上刀耕火种传统农业模式持续很久,百姓滥砍滥发导致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干旱、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因灾致贫时有发生,导致该地区贫困发生面广、贫困程度深,生态问题近年来越发明显。
另一方面,该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重庆其他区县,人才外流、财政吃紧、信息闭塞导致该县生产力水平低,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导致农户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自然因素多,迫于无奈,当地百姓高度依赖原生态环境;为了提高粮食单产,无计量施肥施药,导致土壤板结,可利用耕地逐年减少;高山地带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家庭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本来稀有的山地耕地资源荒废,最终荒漠化;为了短期提高收入,跟风国家补贴政策,国家补贴退耕还林,百姓就一窝蜂的种植经济林木;国家补贴蔬菜种植,百姓就砍掉树林开荒种菜;国家补贴水产养殖,不论可否,就紧跟鱼鳖养殖。毁林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贫困与无知造成了掠夺式使用自然资源,更进一步破坏了原生态自然环境,原生态环境变得满目疮痍,日益脆弱。因此,在深处贫困山区的酉阳,对原生态环境的过渡依赖成了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贫困又导致了百姓对生态环境的依赖,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两者常常陷入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1]。
1.2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叠加
酉阳县生物物种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根据酉阳最新官方数据,森林覆盖率57.7%,本世纪以来植被指数增长了7.8%;近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达95%,2017年、2018年1~7月优良天数均为全市第一;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II类标准;2018年10月更是获得“中国国家气候旅游县”[2]殊荣。对此,对深处武陵山区的酉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放在了第一位。但同时也将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因生态保护的需要,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山林、河流、水库等资源的开发使用一定程度受到限制,也就决定了除了乡村旅游、种养殖业以外,其他对生态可能产生破坏的开发建设被禁止。意味着国家扶贫开发的资金、项目、技术等无法让现有资源变现,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酉阳肩负着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双重重任,出于开发性保护,大拆大建等城乡一体化建设被严格限制,区域内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被明令停止,很多项目更是被禁止入场,因此,群众丧失很多就业机会,该地也失去绝好发展机会,从而导致该地区陷入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两难的境地。生态保护一定程度加剧了贫困深度,而且使得单纯依靠国家大规模扶贫开发建设带动脱贫致富变得不再可行。
2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性
2.1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
一方面,乡村振兴提出生态振兴是关键,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以牺牲现有生态环境而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这就需要权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的利害关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另一方面,在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家扶贫开发建设中,衍生出了很多生态问题,例如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导致土壤板结,大量转移劳动力导致耕地闲置逐渐荒漠化,而部分项目不合理用水,有的甚至开采地下水进行项目建设导致部分河流断流,河床干涸。另外,农民乱丢乱弃生活垃圾,污染土壤与河流、秸秆露天焚烧污染大气、农村改厕不彻底等等。我国在不断推进生态振兴的进程中,“生态宜居乡村”初见成效,但仍需围绕大环境生态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才会真正实现。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不可否认,我国城乡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大,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方面。就环境卫生而言,城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城市山、河、湖、路、居经过设计师之手合理规划,成就了浑然天成的画卷。而农村荒漠化耕地、干涸河流、空壳村、空心村的突显。摆在眼前的是,要实现“生态宜居”的要求,就必须重新定位农村发展,这就要求农村经济在向城市靠拢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也必须还原农村原有的山、河、湖、田美好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就对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超越城市生态,达到出不湿脚、回不带泥,远看有山、近观有瓜的美好生活。如此一来,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
2.3 城乡居民对农村发展的重新定位
一方面,农民是“三农”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走出家门异地求职,学生走出家门异地求学。农民回家开始期待出不湿脚,回不带泥,学生回家开始期待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照上路灯、坐上公交车,他们也开始向往城市居有律、观有景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发展无形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期望在农村能看到春有花、夏有秧、秋有果、冬有雪的四季美景。他们渴望体验老伯田里的耕忙,渴望亲手织就阿婆手里的卡普;他们渴望伴着星辰入睡,渴望听着鸟叫晨醒;他们渴望河湖鱼虾跳跃,渴望心向太阳,幸福花开。那是灵魂的体验。这就呼应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居民对农村发展的新定位。
3 贫困地区生态保护、贫困摘帽之路径可能
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这就对武陵山贫困腹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走绿色发展之路。
3.1 发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走生态农业之路
就酉阳而言,依旧长期处于传统农业生产发展大模式下,受农产品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靠农业生产增收难。且农业生产一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且无法解除局部地区重金属超标问题,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导致该地区农产品在市场流通不顺畅。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这就对当下农业生产提出了新要求;合理施肥与施药,改良土壤结构,关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乡村土地单产与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提高粮食生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走生态农业之路。在保障现有粮食安全红线下,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根据土壤结构测土配方施肥,施用农家有机肥改良土壤,适度休耕还原耕地生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在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贯彻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生产结构。以点带面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类高附加值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生态还田、还草立体农业模式[4]。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打造名优土特产品。依赖农业生产大数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推动产品品牌宣传,促进产品市场流通,同时强化开发农业多样性功能,跟进社会服务,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2 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协调好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创新保护性开发,保护与开发并行,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保护。酉阳现有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方面要求我们保护第一,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5],还原乡村风貌,体现乡村特点与原味生态,留住乡愁,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全面防控乡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养殖业废弃物回收,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生物技术防控病虫害;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广秸秆综合化利用。同时在开发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抄照建,不能破坏乡情美景,要统筹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有机统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点,让生态宜居乡村成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展现点。
与此同时推广“农业+”模式[6],探索研究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办“亲子采摘园”,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举办“农业民俗文化节”等。大力开发农业多样性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推动农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力传统农业向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农业转型,拓宽农业产业链,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同时同步保持农村生态系统稳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达到生态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