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利津县棉花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2019-01-03程世红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利津县棉田盐碱地

程世红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农业局,山东东营 257400)

利津县是山东省东营市的一个行政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进口段左侧,地跨东经118°07′~ 118°54′,北纬37°22′~ 38°12′,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狭长带状,总面积1 665.6平方公里。该县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利津地处温带季风气侯区,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0多万亩,盐碱旱薄地占比大。黄河为境内唯一自然河流,境内流程74 公里。全县共有人工排水河7 条,控制排水总面积 1 236.7 平方公里[1]。

利津县植棉历史久,土地盐碱旱薄的自然条件适合于棉花种植,清光绪年间棉花已成为和粮食并重的作物,光绪《利津县志.风俗》谓利津“土产木棉最多,与五谷等”[2],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近年利津县棉花种植面积较往年大幅减少,自2012年开始,棉花种植出现“七连降”,播种面积由2011年最高时的85.3万亩,降至2018年的15.3万亩,部分棉田被撂荒闲置,部分棉田改种粮食。这些粮田受灌溉用水和土质条件的制约,棉田改为粮田后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小麦-玉米两茬作物年亩产粮食在600~700公斤。棉花是盐碱地的优势作物,如何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植棉效益,是变利津丰富的盐碱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3]。

1 棉花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旱涝保收的固定产区。棉花生育期正是利津县境内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5、6月份由于降雨少,易发生旱灾,7、8月份又因集中降雨形成涝灾,其间冰雹、台风等灾害也时有发生。黄河水是利津农田灌溉的主要用水,但受黄河提水时间和用水量的限制,旱季往往不能适时提水进行灌溉。县境内虽有7条人工开挖的排水河,但由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毛沟及沟道建筑物组成的排水系统,沟道数量多,长度长,纵横交错,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淤堵。有的农田排水工程建成后失于维护,部分沟道甚至淤平,毛沟基本毁坏,丧失排水功能,排水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2 传统的耕种方式,制约棉花产量的提高。一是利津县地势平坦,农田成方连片,农户传统用大畦种植大田作物,有的畦长数百米,宽几十米,如果整地质量差,灌排沟不畅通,农田内易形成积水,形成内涝;二是耕作管理粗放,没有稳产高产的技术保障。病虫病防治时间把握不准,浪费人力物力,加重了环境污染。很多农户根据个人的经验管理棉田,整枝、打顶时间不合理,有机肥施用量少,氮素偏多,缺乏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1.3 成本高,收益低,耗费工时多,棉农种植意愿低。从山东省利津县物价管理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棉花生产成本1 807.28元,较去年增加179.63元,涨幅10.77%。其中:种子费41.92元,化肥费190.31元,农药65.44,农膜费22.46元,机械作业费73.89元,排灌费41.11元,人工成本1 372.15元[4]。人工费较往年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劳动日工价也不断上涨。2018年涝灾严重,全县平均籽棉产量约170公斤/亩,价格按6.5元/公斤,亩收益1 105元,若不计算人工费及土地成本,亩均收益669.87元。棉农收益减少,损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在植棉收入远低于务工收入的情况下,大量棉田改为粮田,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

1.4 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利津县小麦、玉米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多年,但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虽然前期的整地、播种、覆膜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但后期的放苗、整枝、打顶、采收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棉花种植用工多成为导致棉花经济效益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在该县推广了试验示范棉花机械收获技术,受传统大小行种植、后期降水、成熟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影响,该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1.5 棉纺加工企业工艺落后、效益低下,不能有效拉动对本地棉花的需求。利津县原有棉花加工企业近40家,大多集中在棉花收购和籽棉加工成皮棉的初级阶段,受棉花面积下滑,价格下降等方面影响,目前该县棉花初加工企业基本都处于停业状态。由于当地产的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较低,纤维长度不能满足纺高支纱的需要[5],几家效益尚可的纺织企业,如雅美、三阳、泰山等纺织厂,用于纺纱、织布的棉花多从外地引进。

2 解决基本途径及发展对策

2.1 在“两区”划定的基础上,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旱涝保收的棉田。加大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排水工程进行建设、运行、维护、改造,确保排水工程正常发挥排水功能,降低地下水位,缓解内涝威胁。

2.2 加大土地流转,促进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后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促进农田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户手中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在棉花生产中的比率。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规范化、机械化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3 提升种植技术,实行规范化栽培

2.3.1 造墒压碱。棉田播前要适时造墒、保墒,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盐碱地棉花播前15~25天打好围堰,灌水压盐。轻度盐碱地亩灌水量70m3、中度盐碱地70~100m3、重度盐碱地110m3以上。

2.3.2 精选优良品种。高质量的棉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前提条件,要选择具有中高端纤维品质,兼具高产、抗逆性强、适宜轻简化栽培特点的品种。

2.3.3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化肥投入,切实降低种植成本。提倡施用缓控释肥和应用种肥同播技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简化生产环节。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机肥施用量:一般每667平方米用2~3吨。

2.3.4 适时打顶,科学化控。打顶要按照“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单株果枝14~15个即可打顶,利津县一般在7月15日~25日打顶,最晚不能晚于7月底。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提倡采取化学封顶或机械打顶代替人工打顶。积极推广应用轻简栽培技术,6~7月份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控制棉花旺长、塑造高光效群体。一般于6月中下旬盛蕾期开始使用,以后再根据棉花长势于7月上、中、下旬各喷一次,对于高密度棉田要适当增加次数和用量。

2.4 强化信息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起覆盖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棉花的购销状况、价格情况以及库存、加工水平,掌握棉花产销交易市场动态,准确发布市场价格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更好的保护棉农的利益。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本地棉花产业的拉动能力。

猜你喜欢

利津县棉田盐碱地
遇见美好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一〇一团棉田主要虫害调查分析
棉田磁化水灌溉脱抑盐作用及促生效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