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降糖中药学监护价值
2019-01-03唐浩志赵红庆
唐浩志,赵红庆
(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甘肃 酒泉 736202)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坚持用药,才能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保持稳定状态。但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很难长期坚持,因此影响病情控制,还会伴随出现多种并发症[1]。基于此,本文探讨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降糖中药学监护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合并严重基础疾病、酒精依赖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9~77岁,平均(58.05±6.05)岁;研究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0~78岁,平均(58.36±6.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51例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中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另外强调遵医嘱用药,使患者认识到定时定量用药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研究组51例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中实施药学监护,首先为患者建立用药档案,对患者详细资料进行了解,这不仅涉及到血糖水平、临床症状,还涉及到饮食及运动情况等,据此为其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并与口服降糖药物的药效机制以及类型等相结合,确保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时间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耐心解释和说明长时间坚持用药的优势,并说明降糖药物应用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增加患者对所用药物的认识和了解,嘱其定期复诊,对药学监护措施应积极配合,并完善各项检查,利用规律以及科学的用药方式,使患者血糖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1.3 观察指标
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为(11.8±3.7)mmol/L,对照组为(11.7±4.1)mmol/L;治疗后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为(5.1±2.0)mmol/L,对照组为(7.9±3.1)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药学监护指的是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并与医护人员协作,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并结合个人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和科学的用药方案,使治疗效果得到优化[2]。药学监护基于现代理疗理念指导,对药师、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促进作用,使医疗模式得到改善。药师从被动管理并提供药物转变为主动提供用药服务和药学知识服务,使患者用药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药物的认识,所以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培养有利[3]。另外药学监护也可以让药师对患者用药情况更加关注,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并与常规用药指导作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可见药学监护的效果更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治疗中,实施药学监护可以使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取得更好的降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