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民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9-01-03张体勤
石 猛 张体勤
(1.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2.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在不少领域都提出战略性政策,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获批,新旧动能转换也从国家发展战略正式落户到地方实践(1)白利寅:《新旧动能转换的法政策学分析》,《法学论坛》2018年第5期,第109-119页。。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企业是无可争辩的主体,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它能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民办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及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民办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是民办高校重要的生存方式。
一、新旧动能转换与高校人才培养互相作用
未来10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2)习近平:《在第二个“金色十年”实现新飞跃》,《人民日报》2018年7月26日,第1版。,也是我国抓住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0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寻求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高校应以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新旧动能转换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需求牵引作用
1.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牵引作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3)黄群慧:《扎实推进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1月16日,第11版。。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新的推动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能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动力和动能问题,主要是在高投资、高外贸依存度的低消费需求结构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低成本要素扩张性投入的供给结构下,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在僵硬的管理模式下,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增加了组织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本。因此,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途径是创新:一是以智力、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进行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二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以实现组织创新,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三是培育适应组织发展、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实现制度创新(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2017-01-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0/content_5161614.htm。。新旧动能转换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它需要供给侧的同步改革。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需要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2.新旧动能转换扩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牵引作用。新旧动能转换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发展结果的改变,它带来了新技术的突破、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的衍生,促进了新产业的快速成长,社会上也将因之涌现一批新业务、新产品和新机构。这些新的经济形式与新兴产业在内涵、规模上已经超出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才需求量;在发展方式、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变,将使企业资源、工作条件与发展前景更有竞争力,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引起高素质人才在一定区域的流动与集聚,形成地区性的产业增长极。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相关产业就会向周边区域扩散,人才也将会向外围流动,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一个极圈,推动区域经济整体性发展。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及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人才培养对新旧动能转换起支撑推动作用
1.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推进,需要发挥高校的支撑服务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才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从高等教育职能角度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对接新旧动能转换、直接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而新经济形式与新兴产业的形成,为高校履行大学使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机遇。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5)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3月22日,第9版。。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看,经济发展方式是特定人才资源状况的反映,人才的数量、素质、结构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6)江岩:《科学认识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中国人才》2012年第9期,第13页。。从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角度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推进需要高校发挥支撑服务效应。
2.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推进,需要发挥高校的人才驱动效应。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新的推动力的形成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与管理能力,使各项工作提速增效。经济发展需要发挥资本、劳动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作用,但当前要素使用成本刚性上扬,以至于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日益减少,人工成本的比较优势也日益弱化,从而使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趋于减弱,经济发展动能正在转向新知识、新技术等新要素,因而要素驱动的发展动能正向创新驱动转变(7)张文、张念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东岳论从》2017年第12期,第93-101页。。新旧动能转换想在发展动力机制方面实现转变,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素质人才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不仅素质高、能力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擅长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直接作用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高校是生产力与人才资源的结合点,随着高素质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新动能将得到有效推动和快速发展,高校的人才创新驱动效应也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民办高校能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都可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民办高校大多是地方性高校,定位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旨归。
(一)新旧动能转换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分为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三类。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比重较大;应用型高校以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校以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为主,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经常在理论创新方面给人们以启发,他们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往往具有广泛的意义(8)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江苏高教》2009年第1期,第7-10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主体,能满足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需求。
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创新管理服务,加快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这是我国新动能领域的第一份文件,被称为国务院新旧动能转换的“督战书”。从它所反映的政策要求看,新旧动能转换覆盖一二三产业,通过具体领域新动能的发展,推动经济焕发新的活力。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因而新旧动能转换的依托是《中国制造2025》,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驱动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在制造业,因而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存在强烈的依赖。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质品牌缺失及技能人才供给短缺等问题(9)韩娜:《制造业“补短板”应如何发力》,《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6日,第6版。,亟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并形成新的增长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的效率。
(二)民办高校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有所作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行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可分为普通/学术型、职业/专业型。结合我国实际,专业型人才是由单科性与多科性的应用型大学(学院)培养的,这是一种具有层次倾向性的职业型教育(10)刘亮:《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新探:概念与历史——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06-111页。,包括本科层次、硕士层次与博士层次的人才。由于我国并未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双轨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层级上主要有专科高校、本科高校以及其他研究性机构;在类别上有国家层面重点建设的各种高等教育工程高校和其他地方性高校,长期以来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存在。从当前各类高校的建设任务看,民办高校主要进行本专科层次与硕士层次的专业性应用型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有所作为。
1.民办高校具有应用型办学的基因。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主要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专业产生了极大需求,但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同时,高等教育的低录取率也不能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自学考试辅导、实用技术培训等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催生了第一批以考前培训或职业技术培训为主要办学方向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直至今天,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依旧是应用型或服务型大学。
2.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人才培养基础。由于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有5所民办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不少民办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民办高校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49.60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1 490人(1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2019-02-2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340/sfcl/201902/t20190226_371173.html。。此外,民办高校积极承接社会服务,通过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满足社会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3.民办高校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力。不少民办高校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共享师资队伍,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又提升了社会认可度,享受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溢出的市场红利。民办高校可以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融入新旧动能转换,为其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民办高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性
从人才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是民办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民办高校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有所作为的主要形式。但从现状看,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整体不高,不足以支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充分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
(一)应用型内涵不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
应用型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其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强大的教育体系,办学层次较为完整,办学水平也相当高。中国教育科学院课题组提交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指出,欧盟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学术型大学形成互补,社会声誉较好,在荷兰被称为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在德国被称为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在英国被称为国家战略崛起的助力,在爱尔兰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翅膀(12)焦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9日,第3版。。长久以来,我国并未在制度上形成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人才尚未真正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社会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许多民办高校举办者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对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够坚定,对应用型内涵的实践不够重视。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关联性上,强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不少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结合度不足,不能有效对接产业、行业,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产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市场的支持作用不明显,还不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
(二)实践性科研薄弱,反哺人才培养的能力较弱
实践性的学术研究以及区域性的社会服务,都是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高校不仅要面向区域内的行业、产业培养人才,还要通过实践性科研为其提供转化成果与技术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人才与技术满足了企业的差异化战略需求,为其带来巨大收益;通过知识转化与应用型成果的推陈出新,既帮助企业提高了效益,又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通过经费补助形式吸纳学校参与自身的创新发展,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由此,高校获得了经费支持,研发人员增长了研究性与实践性经验,而这些又可以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民办高校的应用型还应包括学术研究的实践性、社会服务的区域性等内容。在欧盟一些国家,企业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的研究经费占到学校科研经费的75%(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2013-12-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312/t20131220_161019.html。。实践性科研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实践性科研的发展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团队,欧盟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即使是企业参与教学的师资,也基本具有博士或副博士学位。但我国民办高校的高水平师资建设仍面临较大困难,即使引入一两位高水平教师也难以组建起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都较低。统计发现,某省30多所民办高校中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的博士学位教师仅占3.24%,2014—2016年科研项目技术转让收入仅16万元(14)王坦、夏季亭:《山东省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85-186页。。许多民办高校基本没有产品或技术层面的研发能力,显然不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
(三)产教融合缺少依托,不能完全契合职业要求
应用型人才最终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与评价,因此有必要让市场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发挥校企双方能动性,让行(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引企入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欧盟国家大多通过法律明确校企双方的利益,促进校企互动;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实习培训场所,成立连接学校与企业的中介机构来促进实习实训;校企间采用工学交替形式实现无缝衔接,在学校和行(企)业接受教育与培训。民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企业为依托,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但我国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制度不完善,利益获取的外部保障机制也不健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同时,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还不成熟,一些民办高校缺乏对接市场的能力,资格证书更像是一种营收手段;一些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造成企业参与度不高。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校企间缺乏实质性合作,致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较低,服务于企业的能力不足,不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
四、提高民办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能力的路径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各种人才,结合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提高民办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引导民办高校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
高等教育分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通过不同的设置标准与评价内容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职能分化、高校系统化,进而推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科学定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15)张茂聪:《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4页。。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问题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提升民办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需通过高校分类发展,引导民办高校根据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完善分类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引导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和规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探索分类设置制度,随后许多省份启动了高校分类管理工作,其目的都是通过推动高校多样化办学与特色化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引导民办高校建设应用型高校,需要持续推进高校结构性改革,营造“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生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发展;参照国际经验与国内部分省市的先行经验,完善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重点完善分类评估和分类支持体系,形成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分类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功能,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发展;研究修订高校的设置标准,给予各类高校不同的发展空间,引导包含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在尊重发展历史与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审视分类管理政策,积极调整办学定位。
2.设计差异化的高校类型,引导民办高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政府享有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统筹规划的权力,随着高等教育治理权的下移,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统筹权将不断增强。地方政府须对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分类管理框架体系,统筹设计符合地域特点、发展要求的高校分类方案和实施细则,使不同区域的高校在不同条目上有所突出,形成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多元分类体系(16)史秋衡、康敏:《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逻辑进程与制度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9页。。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形成与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内高校的多样、特色、长效发展;明确分类管理制度中民办高校的角色,引导民办高校聚焦发展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核心,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重视。民办高校从事职业教育,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框架下,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在这一概念架构下,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关键有以下两点。一要坚持统筹规划,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制度、标准、资金和师资等要素为支撑,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或国家标准,明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需求,引导民办高校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畅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进而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各地要从区域实际出发,引导民办高校坚持职业教育属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推动企业全面介入教育教学。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形成国家层面的制度压力;明确企业参与办学的利益获取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形成应用型的治理结构,共建合作育人机制,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未来我国将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此,要支持民办高校通过提高办学层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支持部分民办专科院校建设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2018年,教育部明确15所民办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经地方政府测评,这15所高校全部更改为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大学。基于此次试点效应,政府需理顺职业大学的管理体制,推进民办本科高校的高水平发展;抓好试点工作,鼓励民办高校定位于职业教育,坚持内涵发展;出台应用型大学的设置条例和建设标准,引导民办高校按照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支持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规定:“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应用型为主,重点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要支持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各省(区、市)应从本区域高等教育规划、布局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纳入区域高等教育规划、布局;放宽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审批自主权,以优化研究生教育布局,调动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
(三)坚持科学定位与规划,推动民办高校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尚处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打造制度文化的初级阶段,发展形态整体上还是粗放的,甚至是低水平重复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转型发展、职业大学试点建设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内涵发展是学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17)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第28-33页。,要实现这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民办高校需彰显办学主体性,合理定位、规划发展。
1.明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15所民办高校被冠以“职业”的校名,意味着职业教育获得了相应的法律地位,而升格更重要的是明确应用型的办学目标。合理定位是科学规划的基础,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2.编制科学的战略规划。民办高校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是编制科学的战略规划。一所高校的发展分为初创期、中兴期和成熟期,初创期是其快速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基础阶段,其时间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具有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方向、指导资源配置和推动文化创新的作用,有了科学的战略规划,一所“后发大学”实现跃进发展的时间一般在20年(18)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1期,第1-9页。。民办高校应通过战略规划,紧扣职业教育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现有发展经验,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终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要求,构筑应用型大学发展愿景,编制、部署、调整战略规划;围绕学科专业、师资等规划采取行动,保证学科专业的应用性;落实二级学院战略规划主体地位,围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制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