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稻共作模式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策略研究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

2019-01-03宋迁红朱文联赵永锋张红燕

农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河哈尼泥鳅

宋迁红,余 开,朱文联,赵永锋,张红燕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2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无锡214196)

0 引言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尤其是山地农村,自然生态特征明显,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是一个有效的方法[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有力地推动山地农业区经济发展,在提升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效果明显。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采用农业特色产业在山地农业区扶贫的方式,已有农业经济人员对其效益和社会属性[3-4]进行了分析,指出山地农业区扶贫多以种植业为主。目前,未见山地农业区采用渔业扶贫的报道。为使精准扶贫收到较好的扶贫效果,有必要对渔业扶贫成果进行梳理,使渔业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指导扶贫实践,以弥补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调查云南省红河县的特色渔业扶贫现状,通过比较渔业扶贫的成本投入,分析其推广效益,以期为进一步推广特色渔业产业扶贫提供参考。

1 红河哈尼梯田基本概况

云南省红河县地处云贵高原,山林密布,这里聚集着哈尼族、汉族、傣族、彝族、瑶族5个民族,境内基本以山区为主,县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没有1块超过1 km以上的平地。但是自古以来,勤劳的红河人民就学会了在山上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在水稻田养鱼,稻田养鱼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造就了常年保水、万亩连贯的稻田资源。因稻田由山脚到山顶依山排列呈梯形,故名梯田。目前,红河县境内共有梯田种稻面积16400 hm2,其中稻田养鱼面积6667 hm2,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红河境内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梯田—撒玛坝梯田,面积1067 hm2,从海拔400 m到1700 m共有4300级。由于红河境内是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76%,因此,红河梯田又称哈尼梯田。

2 梯田利用现状

2.1 基础设施落后

开挖梯田土壤以黏壤土为宜,这样的土壤保水性能好,否则留不住水梯田容易坍塌。哈尼梯田依山势而建,面积随机,有大有小,从几分到几亩不等,因农户居住分散,道路不通畅,且无硬化道路,雨天出行极不方便。

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红河梯田的水源来自于山顶的泉水,当地人称“龙潭水”,当地年平均气温22℃,自然条件十分优渥,山上常年植被茂密,1 hm2阔叶林相当于60 m3的水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梯田的水源完全来自于山顶不间断的渗水。

2.2 梯田产出效益不高

土地贫瘠,高产、高效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梯田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和油菜为主,种稻的收入大约每公顷10500~12000元。产业化程度低,无真正的农民专合组织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小、产出少、商品率低。

2.3 人员老龄化,科技落后

哈尼梯田是红河人民祖祖辈辈经过辛勤耕耘留下来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种植水稻的收入通常很低,梯田内劳动强度又大,辛苦一年一亩地只有几百元收入,越来越留不住当下的年轻人,他们情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种稻,农村劳动力“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将水田直接改成旱田,有的甚至抛荒,因此,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3 精准扶贫基本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为贯彻习总书记精准脱贫的要求,脱贫攻坚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云南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对于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意义重大,需要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起来[5-6],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格局[7]。红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力争五年内在全县实现基本脱贫,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注重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确立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帮扶农户脱贫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基本架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基本架构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辐射带动能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进也具有重要影响[8-9]。通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农户四方互动,可以提升农户自主创业脱贫意愿,激发扶贫内在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创业脱贫[10],可使农户、龙头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相关利益主体愿意以契约或资产为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11],实现一举多赢,在广度扶贫的同时实现深度扶贫。

龙头企业为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淡水渔业的养殖、种苗的繁育,为市场提供优质蛋白源。

为确保精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中海渔业有限公司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科技支撑,中心系农业部所属综合性淡水渔业研究机构,“八五”以来一直位列“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

为了真正体现精准扶贫,“渔稻共作”所需要的鱼类苗种都由当地政府提供,贫困户可免费获得,非贫困户只需付半价购买。而“渔稻共作”技术由中海渔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负责培训,养成的商品鱼由公司再进行回购,解决了农户商品鱼销售的后顾之忧。

4 渔稻共作模式技术方案

4.1 品种选择

稻田养鱼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放养品种主要以鲤鱼为主。但存在养殖品种单一、单位效益低等现象[12]。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首先在稻田放养鱼类的品种选择上进行了改进,筛选了泥鳅作为“渔稻共作”的主推品种。之所以选择泥鳅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2个层面的考虑: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云贵川地区普遍有吃火锅的习惯,泥鳅作为火锅食材颇受欢迎且价格不菲;从技术要求方面来看,首先,红河梯田常年不断水且水浅,比较适合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个体偏小,不需要很深的水就能进行养殖;其次,中心在泥鳅品种上进行了改良,以台湾泥鳅和本地泥鳅杂交。台湾泥鳅不钻泥、长得快,本地泥鳅土生土长,适应当地高海拔的气候环境、抗病力强。杂交后优势互补,后代既可适应梯田的气候,泥鳅又不会掘洞破坏梯田,对梯田保护没有后顾之忧;最后,泥鳅养殖周期短,和水稻的生长期非常契合,当年养殖、当年即可收效。

4.2 环境评估

为确保项目的精准达标,取得最佳养殖效果,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派出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水产养殖研究室、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先后数次以尼美梯田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了解“渔稻共作”模式下水稻、泥鳅及鲤的收成情况。2017年5月,采集了当地梯田的水稻秧株、水环境样品(水样、泥样、浮游、底栖生物及微生物等)和水产品样品(泥鳅、鲤),并现场测定了多种水质理化指标,结合各种生态指标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对“渔稻共作”模式进行评估。同时,科技人员还综合产前(5月份)、产中(8月份)和产后(10月份)3个阶段,探究“渔稻共作”梯田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方式,排查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风险控制点,为“渔稻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以确保养成泥鳅的品质,以及泥鳅养殖的最佳放养量和产量。据种养前期调查结果显示:梯田产地环境适宜,底质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6),种养使用的水源水质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源为山泉水,清新无污染,符合养殖要求[13]。

4.3 鳅苗繁育

为配合项目的实施,红河县配套建设了哈尼梯田国家级渔稻共作泥鳅繁育基地,基地是由政府出资、企业出人、科研单位出技术政企研三方合作共同创建,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红河县境内第一家泥鳅育苗场,红河县依托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渔稻共作产业,以勐龙村泥鳅种苗养殖基地为中心,第一期泥鳅种苗养殖基地面积30 hm2,年可培育泥鳅种苗达30亿尾,除为红河县6666.7万余公顷的梯田泥鳅养殖提供种苗外,还可为周边提供泥鳅种苗20亿尾。

繁育基地包括亲鳅培育池、规模化鳅苗孵化室和室外鳅苗培育池3个部分,通过水体的循环、水质的过滤净化等各个环节,每只孵化缸可出鳅苗100万尾,从破膜到出苗需要24 h,从出苗到养至3 cm约需1个月,并且解决了亲鳅同步破膜的问题,孵化率可达30%~40%。

4.4 技术措施

梯田稻鳅共作养殖技术相对简单,无须过多管理,所以群众易于接受。主要技术就是防逃和开挖鱼沟。

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很多梯田田埂会不同程度地变矮或倒塌。这些开裂的缝隙、坍塌的田埂如果不及时修复,稻田中的水一旦流走,泥鳅也会跟着外逃。所以在泥鳅放苗前,要用稻田的泥巴对田埂进行修复、加固、加高、加宽。田埂厚度40 cm、高度40 cm,这样才能达到水深30 cm,满足养殖泥鳅的技术要求。田埂修好了,放苗前还要检修进出水口。主要是防逃出水口的拦网措施,专门的防逃网与农民竹编的相比,网孔更加细密、均匀。网孔直径3 mm,太小,虽然泥鳅逃不了,但容易被杂物堵塞;太大,泥鳅就会逃掉。插好网,最好在网前插上一些小木棍,这样对一些大的杂物可起到阻拦作用,出水口的网孔就不容易被堵住了。

第二项工作是在梯田里挖沟。沟的形状是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形状来确定的,有长形、有圆形,还有是一溜的。梯田的面积大小不一,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因此鱼沟的形状要根据梯田的面积大小走向来定。在栽插时根据养殖田的形状挖成“田”、“十”、“井”字等,沟宽60~80 cm、深50~60 cm,离田埂1.5 m处开挖;比较狭长的梯田可只在内埂处挖一条沟。沟、溜(凼)面积占梯田面积的6%~10%[14]。虽然鱼沟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首先给泥鳅提供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水温高的时候,泥鳅可以游到鱼沟里纳凉,梯田里的鱼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往下深挖30 cm左右,水深可达到60 cm,即使外面是40℃多的高温天气,鱼沟底层温度最多也就26℃左右,这正好适合泥鳅生长。除此之外,鱼沟还能为捕捉泥鳅提供便利,泥鳅会集中在这个地方,用网兜来进行捕捞。

除此之外,防止鸟类摄食泥鳅也很关键,因此,鳅苗的放养一般是在水稻插秧长满梯田之后进行,这样泥鳅就可以躲在水稻里不被飞鸟发现,至于水稻收割后第二茬泥鳅的养殖则需要加装防鸟网。

5 效益分析

梯田稻鳅共作一般鳅种放养规格3~5 cm,每公顷投放150000尾,产量可达1500 kg左右。稻鳅共作一般可以养一季稻、两茬鳅,第一茬鳅可以和水稻同步,在5月初放养、9月份收获;第二茬鳅在水稻收割后10月份放养,来年春节期间收获。一茬泥鳅可获22500~45000元/hm2,两茬合计可收益45000~90000元/hm2。梯田“稻鳅共作”由于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种出的水稻品质优良且无公害,“鳅稻米”的价格比普通稻米翻了1倍;而梯田里的泥鳅是微流水养殖,完全以梯田里丰富的微生物作为饵料,全程不投喂任何饲料,因此养出的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最高价格可达到50元/kg。

梯田“稻鳅共作”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循环利用、高效节能来实现增产增收。彻底改变了红河当地梯田只种一季水稻、半年时间空闲无任何收入的传统耕作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

6 策略与展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项目安排与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15]。笔者认为,应根据云南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提出适合云南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的模式,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提高扶贫的有效性。

6.1 选准模式、提高产出

梯田里养鱼、渔稻共作在红河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自2015年以来,在云南省农业厅、红河州政府支持下,红河县政府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渔稻共作”产业扶贫工作,2017年渔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在红河县示范推广面积达747 hm2,有力助推了哈尼梯田保护和红河县精准脱贫。

正如红河县县委张智俊书记所言,为什么全国各地都在养泥鳅,我们还敢发展稻鳅共作,因为我们稻田里生产的是生态泥鳅;目前,如果按照90000~150000尾/公顷的密度来投放泥鳅,根本不需要投喂饲料,梯田里面的昆虫和微生物就非常充足。梯田的“渔稻共作”是完全按照其原有的状态来进行综合利用的,这是它非常重要的特色——人放天养,在人放天养的基础上精准控制它的时间周期,合理地保持了梯田的原来面貌,而且使泥鳅能在非常好的环境下生长,相信“稻鳅共作”将会得到更大的推广,它会使红河越来越多的农民尽快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CCTV-7于2017年7月18日《致富经》栏目、8月3日《科技苑》栏目以哈尼梯田稻鳅共作为题材2次进行报道,渔稻共作已成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典范。相关部门要把梯田渔稻共作作为提高梯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在政策、投资、信贷、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有效促进梯田生态渔业健康持续发展。

6.2 以科技促梯田保护

自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探索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标志性事件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16]。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7]。然而,对于哈尼梯田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保护的终结,恰恰是挑战的开始。由于种植一季水稻不仅收入低,而且辛苦,因此有的梯田被种上了玉米或是干脆抛荒,无论是水田旱作还是抛荒,原本一层层的梯田失去水的养护慢慢变成了斜坡,遇上雨天就容易水土流失,引起塌方,整个由森林、村寨、梯田、水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性文化遗产受到了威胁,梯田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

在开发利用红河哈尼梯田时,必须遵循绿色、生态、低碳、有机等可持续发展原则[18]。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科技手段,通过发展产业精准扶贫,让梯田的产出效益增加,使当地的农民致富,才能吸引住年轻人,把抛荒的旱地重新变成梯田、水田,从而实现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渔稻共作”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哈尼梯田得以可持续保护,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所做的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入研究、扩大示范推广等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建议在稻田养殖品种选择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比如可引进牛蛙、观赏鱼等发展稻蛙共作或稻蛙鱼共作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梯田的产出效益,还可以考虑将梯田养鱼与梯田旅游相结合,增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梯田旅游最终还需依赖他们的农事活动和其他文化表现)[19],发展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

6.3 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

哈尼梯田作为一个世界级品牌,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企业和研究所的力量,让贫困人口获得可持续的生计(一种新的反贫困模式)[20],为全球反贫困提供创新模式。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设立在中心的“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平台作用,对哈尼梯田“渔稻共作”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梯田分布地区进行推广。此前FAO也先后选派了多名高级官员、专家到红河等地进行了调研指导,2017年6月,FAO在云南举办“亚太地区助力蓝色增长的农业-水产养殖系统区域性研讨会”,哈尼梯田“渔稻共作”产业扶贫工作是研讨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FAO水产高级官员Matthias HALWART表示,以“稻鳅共作”为主推模式的哈尼梯田“渔稻共作”是一种创新的综合种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消除饥饿、营养供给、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AO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植物生产及保护司司长汉斯·德雷尔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渔稻共作体系是创新的农业-水产综合种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充分利用土地和淡水资源,在提升产量、增加收入、营养供给及风险承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地区问题提供有益经验。

猜你喜欢

红河哈尼泥鳅
泥鳅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首届哈尼梯田无人机摄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两伊握手
捉泥鳅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