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周期目标教学模式的效果探讨
2019-01-03徐晓炜
徐晓炜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神经外科为临床重要科室之一,且作为特殊科室,神经外科疾病相关理论知识、相关操作知识均较为复杂。神经外科护理学习难度较大,且专业性较强。因此,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应落实开展科学性、创新性、针对性方式方法,从而对实习护生的实习效果作出坚实基础[1-2]。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周期目标教学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神经外科护理教学的实习护生23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10名,男15名,女95名,年龄19~26岁,平均(21.50±1.35)岁;对照组123名,男17名,女106名,年龄20~25岁,平均(21.45±1.4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研究组应用周期目标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第一周实习内容。在理论上,实习护生应学习掌握既定GCS评分标准,并结合患者瞳孔观察情况、肌肉能力判定情况等,以明确其神经疾病严重程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班次具体工作流程,并学习掌握协助患者更换床单,给予患者口腔护理、会阴擦洗等;其次,需学习掌握雾化吸入重要意义、血糖监测重要意义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而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习护生顺利完成病房基础护理工作,以奠定后续难度更大的护理基础;实习第一周,由带教老师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疾病相关药物基础知识,并指导实习护生学习掌握吸痰正确方法,并指导学习震动排痰,结合两者,指导吸痰以及排痰的过程中的体位的摆放,观察血氧状况等注意事项。(2)第二周实习内容。在理论上,结合典型病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及颅内动脉瘤破裂讲解相关知识,实习护生应学习掌握神经外科的患者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以及伴随并发症;其次,实习护生应学习护理文书的书写,绘制电子体温单,培养客观书写记录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带领实习护生一起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术前准备,实习护士应独立实施术前相关准备在,给予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术前健康宣教,在带教老师指导辅助下,给予新患者接诊、给予出院患者开展好健康宣教等;同时,实习护生应学习掌握协助翻身技巧,以避免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学习掌握对偏瘫患者摆放肢体的方式等,结合神经性疾病患者的不同类型,以给予针对性护理方式,从而奠定早日康复的良好基础。(3)第三周实习内容。在理论上,实习护生应学习掌握病危患者的病情观察重点,并予以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重点并发症的观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此阶段带领实习护生共同接待围手术期术后患者,实习护生应熟悉掌握如何接待手术患者,麻醉复苏的护理,术后的观察要点与难点,掌握神经外科引流管基本护理方式,病房管理方式与具体步骤,可以独立营造良好的养病环境给予患者;熟悉掌握交接班方式方法,培养整体护理以及安全护理观念,并完成专科技能意识瞳孔测评与肌力分级的考核。(4)第四周实习内容。在理论上,实习护生在临床带教老师协助下,能够完成教学查房,对查房中应询问的基本信息已明确,且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实时生命体征变化,熟悉神经外科常见阳性体征的意义等;可以撰写完整护理病案,以给予后续阶段护理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的实习效果,包括考核成绩及操作成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的理论成绩为(97.20±2.05)分,操作成绩为(96.50±3.25)分;对照组的理论成绩为(91.30±3.45)分,操作成绩为(90.25±0.95)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周期目标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实习护生进入具体科室团队当中,不但可以更好地融入让实习护生到科室工作当中,还可以在执行实际任务过程中重点培养到实习护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参与实际过程中,实习护生可以明确自身工作重点任务,从而有助于提升其专业化成长。除此之外,在开展周期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带教过程中,实习护生更提高理论知识理解,从而使带教老师教学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带教满意度均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神经外科护理教学实况,应用周期目标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升实习护生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