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研究进展
2019-01-03厉金海金梅花
厉金海,张 峰,彭 鹏,刘 擎,金梅花*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1 QT间期离散度
1.1 QT间期离散度概述
在1985年Campbell等研究发现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具有规律性。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直到1990年Day等[1]首先将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规律性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on,简称QTd)。QT间期离散度定义为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不同导联间的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Day等认为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即电活动不稳定性,并提出QTd可作为一项无创伤且简便的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指标。1992年Higham等[2]通过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验证体表心电图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性的改变.1994年Zabel等也得出了相同结论。目前普遍认为心室肌复极的离散度增大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1.2 QT间期离散度测量
QT间期离散度通常测量方法为分别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其差值(QTmax-QTmin)即为QT间期离散度。测量关键为QT间期终点的确定。T波终点的确定以T波降支与基线的交点为准,如遇T波有切迹、T波后有U波时,应以T波降支的切线与基线的交点为终点。当T波终点无法确定时应放弃测量,避免造成误差。同步12导联心电图中保留5个导联以上,且保留导联能够准确测量QT间期,QTd计算值才具有有效价值。对同一患者需动态观察QTd的变化。QT间期离散度测量方法尚有争议,目前普遍认为以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未经校正的QT离散度更为可靠[3]。国内外研究认为QT离散度测量重复性较好,可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3 QT间期离散度正常值
Statters等[3]统计表明,大多数QT间期离散度实验研究得出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为40~50ms。国内刘艳等[4]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504例健康成人的心电图,并对QT间期离散度进行系统分析,得出QTd、的正常参考值为(45±13)ms、范围为20~70 ms。结论与国内外大多数文献结果相似。目前普遍认为QTd<50 ms为正常参考值,50~70 ms具有参考价值,QTd>70ms具有诊断价值。
2 QTd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2.1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
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即电活动不稳定性,QTd增大表示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增加,复极异常可导致心室内折返,折返机制被认为是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QTd明显增大时心室肌复极紊乱程度增加,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因此QTd增大是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高敏指标[5]。国内王学敏[6]等选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4例,对QT离散度进行分析:心律失常组患者QTd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且心律失常组中猝死患者QTd显著大于非猝死患者。国内安毅[7]等选取心脏病患者89例,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选取健康对照组89例,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QTd,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Td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QTd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国内苏晓飞等[8]研究,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中Ⅱ级、IVA级患者,QT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wn分级中II、IVA级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故提示了QTd对室性心律失常亦有预测价值。
2.2 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
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或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而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QTd值有3种变化:①QTd值明显下降;②QTd值无变化;③QTd值增大。因此QTd变化可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Hill[9]等研究发现,ⅠA类药物和胺碘酮比较,ⅠA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期间QTd增加,提示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胺碘酮治疗期间减少QTd,提示胺碘酮具有低致心律失常作用,减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安全性、有效性。Cui[10]等研究同样认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可导致QTd值明显降低。国内康健[11]等选取4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QTd明显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QTd明显减少。国内廖祥明[12]等选取89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治疗有效率为89.89%(80/89),治疗后QT离散度明显缩小。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QTd值变化可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致心律作用的评估、安全性检测的指标。
2.3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评价
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黄颖[13]等研究表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QTd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Td明显缩短,即心肌复极的稳定性提高,证明射频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QTd可作为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的一项参考指标。国内胡金柱等[14]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该研究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手术组、药物治疗组。两组患者术前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组术后QTd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使QTd可作为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的一项参考指标。射频消融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证明射频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且优于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QTd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QTd这项参考指标可提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优于药物治疗。
QT间期离散度作为心脏电生理状态的一项检测技术,具有无创、简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综上所述:QTd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可作为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可作为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的指标、可作为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的一项参考指标。QTd的电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QTd在室性心律失常中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QTd才能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