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虎形山地区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研究
2019-01-03宁中华
宁中华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
1 工作区地理概况
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北低山丘陵区,地势西低东高,一般海拔70~150m,最高峰独秀山,高程为365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45m。矿区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2 区域地质
矿区成矿区划属于扬子陆块铜、金、银、铅锌、锑、锡、铁、锰成矿区,长江中下游铜、金、银、铅锌、锑、锡、铁、锰成矿带,庐枞铁、铜、金、铅锌成矿区远景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长江褶皱断裂带,宿松—庐江断隆,怀宁褶皱断裂带。西北以独秀山大断裂与潜山断凹分界,东南以头坡断裂与沿江断凹相邻[1]。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
2.1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划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安庆小区,共划分38个地层单元,除第三系外,从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出露较齐全,总厚度>9800m。
2.2 区域构造
根据构造发育的相对深度,区域构造分为基底构造与表层构造两类[2]。基底构造以区域断裂为主,有北东向与近东西向两组,前者表现为先压后张,后者主要为水平剪切;表层构造主要表现为褶曲、断裂组合及多期次构造的重迭、改造。
(1)基底断裂。区内北东向基底断裂共有三条,两条位于“洪镇褶断束”的两侧,分别为老牛集独秀山断层与枞阳头坡断层,构成V级构造单元怀宁褶皱断裂带的界面;另一条位于中部,属深层断裂,称为庐江—怀宁深断裂,表层破碎不明显,主要迹象为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为区内最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2)表层构造。区域表层构造规模相对较小,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明显的褶皱构造有是11个之多,较大的有“董岭背斜”、“百子山倒转背斜” 等、轴向大多呈北东向,褶曲程度比较强烈。断裂构造按方向大体可分为三组:北东向断层、北西向断层和近南北向断层,其中近南北向断层形成时间较晚,对矿床(体)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2.3 区域矿产
区域内生矿产丰富,尤以围绕月山岩体的月山矿田内,成矿作用明显,成矿类型丰富,矿田内已发现和查明的大、中、小型矿床或矿点超过19处之多,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高温热液型、中温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和低温热液型。已查明的内生金属矿种主要有铜、铁、钼三种,伴生矿产有金、银、硫、钴与铀等。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中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月山组、铜头尖组;第四系。
3.2 构造
(1)褶皱构造。查区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背斜为独秀山倒转背斜,分布在查区西北侧,区内为其南东翼部。其核部由泥盆系和志留系组成,两翼由石炭系、二叠系和三迭系组成。北西翼地层正常,南东翼倒转。轴向呈北东向,轴面向北西倾斜。
向斜为踏水桥向斜,分布在查区中至南东部位,为查区内分布的主要褶皱构造。核部由三叠系组成,两翼由石炭、二迭系地层组成。其北西翼即独秀山背斜的南东倒转翼,南东翼正常。该向斜核部较开阔,且向南西方向昂起。该背斜、向斜结合部位走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发育3~4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错动并破碎明显的断层和断裂破碎带。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够促进补体激活,受炎症因子调控,也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标志物[6]。糖尿病患者肾脏高血糖状态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但严格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和血压只能延缓部分患者的病情进展,不能阻止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CRP可以预测糖尿病肾病的炎症程度,在肾衰竭持续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预测肾衰竭患者的预后。
(2)断裂构造。查区断裂构造相当发育,主要的断裂构造为F2、F3、 F5、F6、Fn等。对虎形山铜矿点起控矿作用有F2、F3断裂。
3.3 岩浆岩
查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闪长岩小岩脉,其次为煌斑岩小岩脉。基本侵位于三叠系、二叠系之中,局部沿NE向断裂分布。
3.4 矿化与蚀变
查区矿化作用明显,见黄铜矿化、辉铜矿化、磁铁矿化、褐(赤)铁矿化、黄铁矿化及金银矿化等。主要为铜、银、金矿化。铜矿化主要分布在F2、F3破碎带及其旁侧次级构造破碎带和裂隙中,以及北东向分布的含铜硅质细脉带中。金矿化铜矿化伴生。银矿化在构造带及附近围岩中普遍存在,但矿化较弱,一般仅为几g/t。查区蚀变发育。常见为与磁铁矿化相关的矽卡岩化,与铜矿化相关的碳酸盐化(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化、滑石化、硅化等。
4 矿体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虎形山铜矿点铜矿带有3个,矿带编号为CuⅠ、CuⅡ、CuⅣ,CuⅠ、CuⅡ分别受F3、F2 控制,CuⅣ为含铜石英脉型,主要沿NS向断裂分布。
4.2 矿石质量
(1)矿石的结构构造。①矿石结构。铜矿石主要呈他形粒状结构、纤维状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②矿石构造。铜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呈细粒单晶或细小集合体,不均匀分布于蚀变岩中。角砾状构造:原岩破碎成角砾,金属矿物呈不均匀粒状、小团块状,分布在角砾岩中的胶结物中。
条带状构造:含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蚀变构造岩与碳酸盐化、硅化岩呈条带状交替产出。
(3)有用矿物粒度、嵌布特征。①有用矿物的粒度。辉铜矿粒度一般0.01~0.1mm,黄铜矿粒径度为0.2~1mm,黄铁矿0.05~0.5mm,少量颗粒较粗2~4mm。②有用的矿物的嵌布特征。辉铜矿呈他形晶粒状镶嵌,分布于孔雀石集合体中,粒径为0.01~1mm不等,部分被孔雀石交代呈显微文象状分布于孔雀石中。孔雀石呈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或方解石之间,并见交代方解石现象。黄铜矿呈他形晶粒状,不规则状分布于脉石晶隙中。黄铁矿呈半自形晶粒状零星分布于脉石之间。③矿石的化学成分。铜矿石的化学成分。铜矿石主要含铜矿物为辉铜矿、黄铜矿、孔雀石,化学样分析Cu含量0.2~26.52%。
4.3 矿石类型
铜矿石类型为含铜方解石石英脉、含铜弱硅化滑石化白云石岩、含孔雀石辉铜矿角砾岩,铜矿石为高品位需选矿石
4.4 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床成因
(1)岩浆岩因素。查区内岩浆岩分布在东南侧,为燕山早期闪长岩即梁家冲闪长岩体的北枝部分,出露面积较大。闪长岩岩脉发育。闪长岩体接触带及其外围为一内生金属矿产成矿区,热液蚀变和矿化普遍,局部形成具工业价值的小磁铁矿体、小铜矿体、小硫铁矿体,岩体对区内铜矿、硫矿和磁铁矿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2)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地壳变动中能量释放的主要形式,它导致地幔及下部地壳物质向地壳表层运动,它不仅是岩浆上侵的传输通道,而且也是含矿热流体汇聚和上涌的传输通道[3]。①导岩构造与控矿构造。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了区域内构造岩浆岩带的分布,也控制着区域内铜、铁、金、硫多金属等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分布。②运矿构造和容矿构造。区内北东向断层带及其次级断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运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③成矿后构造。目前所知,区内北西向断裂是晚期构造,即成矿后构造,起破坏作用。
(3)地层因素。矿区地层主要为变质细粒碎屑岩、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板岩等,地层含矿性及近矿围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成矿作用中矿质部分来自地层,地层对铜矿控矿作用主要表现为下列两方面。①为铜矿成矿提供部分热流体。②为铜矿形成提供部分物质。
(4)变质作用因素。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热变质、热液蚀变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较早,普遍对岩石产生弱—中等程度的变质作用,如形成大理岩、板岩等。动力变质主要形成有利的铜矿容矿围岩,如断层角砾岩。热液蚀变形成的滑石化蚀变岩、碳酸盐化硅化大理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本区铜矿成因类型初步认为是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5 结论
安徽省怀宁县虎形山铜金矿为一零星资源,矿体受破碎带控制,控矿构造较为复杂,致使主要矿体产状尚未完全摸清,矿石质量和矿石类型仅做了初步了解,因而其研究程度不足。该矿区矿体勘探类型:铜矿属第Ⅲ勘探类型。本区铜矿成因类型初步认为是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