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腔内肺动脉形成术手术护理配合

2019-01-03赵卓华龙丽华赵雨莎

关键词:肺动脉球囊血流

赵卓华,刘 融,龙丽华,赵雨莎,田 丽*

(1.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是一种全新通过介入方法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技术,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所研究出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以及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等症状,在对患者不适合或无法进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尝试PTPA术,可改善肺动脉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保证患者的预后状况。由于患者自身条件和新开展手术技术等因素,给护理配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2月~2019年3月在我院成功完成的3例PTPA手术患者,在不同手术路径的护理配合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接受PTPA手术的3例CTEPH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36岁,均有喘息及呼吸困难,其中1例患者出现昏迷并右心衰竭。入院时完成检查:胸部X线,心电图,采血检查(肾功能、血细胞计数、凝血),6分钟步行距离实验。既往病史与曾用药情况同一般介入检查。

2 PTPA手术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患者准备

一般同导管手术常规,由于PTPA通常从股静脉入路,所以需要进行腹股沟区备皮(下腔静脉滤器留置病例使用颈内静脉入路)。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告知术前准备,留置外周静脉通道。一般手术需要约3小时,根据患者情况女性可留置球囊导尿管,男性使用保险套型导尿管。

2.1.2 心里准备

本报道中3例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及喘息症状,其中1例曾昏迷合并右心衰竭,而PTPA手术为省内新开展技术尚无许多成功病例来激励患者,故患者术前往往紧张、焦虑,心理负担较重;针对以上情况,术前介入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讲解PTPA手术的治疗原理、方法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向患者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外的开展情况,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紧张心理,增加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同时,结合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充分配合手术过程。

2.1.3 手术设备和耗材准备

常规DSA及高压注射器,Mac-lab心导管工作站配备热稀释心排量测定模块,除颤器、血气分析仪、麻醉机、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设备。备一次性肺血管无菌敷料包,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备齐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耗材,如穿刺鞘、导引鞘、热稀释漂浮导管、造影导丝、造影导管、压力导丝、微导管、指引导丝、指引导管、各型号肺血管预扩张及后扩张球囊等。

2.1.4 药品准备

备常规抢救药如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无菌冰盐水测定心排量用。

2.2 术中配合

2.2.1 心电护士

做好患者入导管室准备,包括监测系统的建立与无菌手术台的建立,准备手术设备及药品,通过Mac-lab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右心导管检查各部位压力图,心排量测定结果,记录术中各阶段使用耗材。在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时,记录球囊扩张的部位、压力大小及时间,FFR血流分数与肺血管造影血流分级(PFG)情况。

2.2.2 巡回护士

配合消毒铺巾,及时根据手术步骤提供合适的耗材,完成术中给药。PTPA首先经股静脉用Seldinger穿刺法插入鞘管,进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压力),将右心导管(球囊契压导管)留在肺动脉内,从右心导管腔内插入0.035长导丝,拔出导管和短鞘,沿长导丝插入PTPA专用7-8Fr长螺旋鞘并将前端插入肺动脉主干内,作为PTPA操作安全和稳定的支撑。再根据解剖特点选择适合的指引导管进入左右肺动脉与病变血管段,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定位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通过FFR的测定,为高效有效地降低肺动脉压,优先治疗血流灌注不佳的节段。运用肺水肿预测分数(PEPSI)判断单次PTPA治疗重点。

2.2.3 血管并发症的处理配合

PTPA操作中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肺动脉穿孔、高灌注损伤、肺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等。护理配合及时准确的提供适合的球囊进行堵塞止血(压迫2-5atm,15分钟以上),测定ACT选择对症止血药物治疗,鱼精蛋白中和;及时遵医嘱补液;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球囊压迫后仍然没有充分止血,对于损伤部位直径为2.0~2.5 mm的血管,可使用明胶海绵实施栓塞术;对于更大的血管,弹簧圈栓赛也是有效的,对于直径2.5~5.0 mm,也可使用覆膜支架来进行止血。

2.3 术后护理

PTPA术后按常规流程是不需再ICU进行监护的,大部分患者通过给氧、持续SpO2监测、保留外周静脉通道即可。PTPA术后常常并发肺水肿,可使用Swan-Ganz导管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再灌注性肺水肿时间大多在术后24小时内,如术后氧合不良,可实施无创正压通气(NIPPV)。

3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事业也随之发展,经皮腔内肺动脉形成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也进一步得到了改善[1]。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针对患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面临的手术风险很大,我国国内开展这项医疗技术的医院也不是很多,但治疗的效果较好并且手术的并发症较少,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2]。手术以及护理的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进行,手术前的准备以及手术后的护理对于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3]。

护理人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要及时与患者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告知患者其自身病情以及手术状况,嘱咐患者在手术前后各种注意事项,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加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对于治疗的积极配合[4]。其中术前护理包括根据研究报道显示,良好的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应当尽可能多的给予患者鼓励与关心,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的身心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7]。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出院指导,叮嘱患者进行健康饮食,切勿劳累以及饮酒抽烟,在生活中要加强锻炼,增加身体的免疫能力,手术后一个月应及时复查,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能够明显的减少疾病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8]。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肺动脉球囊血流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