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9-01-03段志先王云兵
段志先,王云兵*
(天府矿务局职工总医院,重庆 4007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作为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只比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次之,临床上常出现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会晕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对该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10例,女15例,年龄39~64岁,平均(50.65±5.25)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2.54±1.23)年;对照组包括男11例,女14例,年龄40~62岁,平均(51.34±5.2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0±1.41)年。经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在25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400 mg血塞通注射液进行静滴,1天滴1次,1疗程为10~14天;口服10 mg西比灵胶囊,1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10~14天;枕颌带牵引,选取5~8 kg重量,1天1次,1次坚持20~30 min,连续牵引10~14天。
(2)给予观察组所有的患者在25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400 mg血塞通注射液进行静滴,1天滴1次,1疗程为10~14天;枕颌带牵引选取5~8 kg重量,1天1次,1次坚持20~30 min,颈椎推拿:1天1次,1次坚持20~30 min,再口服起益气活血养阴作用的方剂芪棱汤中药汤剂(黄芪、三棱、水蛭、桑椹子、天花粉等),煎成300 mL汤药,2次温服,1天1剂,这些都治疗满10~14天。连续对这两组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判断。
1.3 判断疗效标准
治愈指患者的症状都消失,不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通过旋颈诱发试验得出了阴性的结果;显效指患者基本上消失了颈部体征症状,不影响正常工作,通过旋颈诱发试验可得到阴性的结果;有效指患者逐步减轻症状,没有明显的体征表现,但极易在活动后复发;无效指患者通过治疗后没有改善症状的表现,无法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SPSS l3.0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t
对其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有6例痊愈、1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有13例痊愈、8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可以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显著好,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也明显较高。
3 讨 论
近些年,人们工作节奏的不断提升和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逐渐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而且该病有较长时间的病程,根治较难。所以临床治疗中一般都以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或消除为准,尽可能不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使其复发率降低。而后有学者指出,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改变,才是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源,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为了使其疗效达到最佳,我们有效的结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采用综合保守法对其进行治疗。
采用颈椎牵引可使颈椎生理弧度得到一定的纠正,促使椎间隙及椎间孔扩大,使结构紊乱的脊椎关节得以矫正,并发挥止痛、消肿的功效,进而促使颈部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促进患者椎动脉供血和颈部微循环得到改善,可以对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通过对错位小关节的稳定,进而达到刺激和压迫神经根等的症状得以逐步缓解的目的。相关研究资料还指出,该病是一种肌源性功能性障碍疾病,而不是关节自身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需要把肌源性平衡失调的情况解除。所以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倾向于改善血液流变学。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较好,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表明西医、颈椎牵引、推拿、中药等有效的结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可使患者血管收缩的情况得到更加有效的抑制,使其颈部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通过其微循环的改变,对患者由椎间盘带来的压力和肢体的疼痛起到缓冲和减轻的作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善,并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好,表明中西医联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可使机体微循环及基底动脉和椎动脉供血量得到较程度的改善,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基本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容易被患者认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