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9-01-03张卓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时代

张卓伟,李 颖

(1. 山西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1; 2. 中北大学 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山西 太原 030051)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思政课)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思政课全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学生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以及方法论。[1]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正是形成牢固三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如何让大学生们在理论学习中抵制住手机的诱惑,如何让思政课老师的讲解更加有效,是高校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同时,“互联网+”作为宏观的国家战略,教师如何利用新媒体,把思政课程上得更好更出彩,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独特机遇。

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1.1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的传播媒介五花八门,除了最常用的“微信” “微博” “QQ”之外,还有最近刚刚兴起的“抖音”以及各大直播平台,这些传播媒介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可能通过一段话、 一段视频或者长文推送的形式传播。通过观察传播的规律,笔者总结出以下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三点主要影响:

第一,人人都是自媒体。现在只要人人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上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可以转发别人的看法,成为传播信息的途径,甚至会帮助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2]在当代社会,当弱势群体需要维权时或不同利益群体需要进行利益表达时,互联网平台是他们首要选择的发声平台。

第二,资源共享性。新时代互联网上,热点新闻、 生活常识、 百度文库和优酷视频等资源共享平台。这些平台网民以点赞、 评论、 转发等形式参与到此事件的传播中去,使得事件快速传播,并且传播成本相对于传统媒体低了很多,总而言之,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意识形态多样性。新媒体时代,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时空性,意识形态的教育拓宽到每个角落。一方面,网络教育使国家的政策寓教育形式之中,另一方面,网络上发布不实的言论、 谣言,极易污染网络环境。当有些谣言不能及时被甄别且获得大量转发时,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3],从而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1.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特征

新媒体时代,学习资源的共享、 学习交流平台的拓展等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延迟性学习方式。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时对电子设备有极大的依赖性。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网络上的长期性和随时重复播放,在给大学生提供反复学习、 随时学习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延缓性,让大学生产生考试前突击复习不迟的依懒性。[3]

第二,注意力分散。网络和电子设备成为学习的必备品,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看手机的坏习惯,尤其是参加课外活动比较多的大学生,或者本身就喜欢玩电子设备的大学生。比如在看书时,有些大学生会时不时地主动拿起手机,或当手机有新的推送时,会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来查看。这些坏习惯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严重不集中,随时随地都会被手机吸引。[4]

第三,系统性欠缺。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能够给大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但是大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极有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4]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变化,使现在的高校思政课堂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化与挑战。

2.1 课堂教育吸引力弱化

思政课,大多是理论知识,大部分高校老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单纯地讲解书本理论知识,大学生在上课时容易感到枯燥。而且,这些课程全都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趣味性,缺乏实用性,使得大量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因此,大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被手机所吸引,或者在思政课上去做其他事情。基于此,高校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5]

2.2 课堂教育实效性降低

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和热点消息非常敏锐的特殊群体,每天会面临海量信息,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容易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冲击,在网络监管和过滤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上存在着不少低俗、 色情、 暴力等内容,这使得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弱化。

2.3 教师的权威淡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老师或书本,大学生对教师很少有质疑,但现在,随着网络上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和老师在很多时候都是消息和新生事物的接受者。当大学生接受的消息比教师的更加丰富,或者当教师所讲的知识和大学生在网上看到的不一致时,大学生会对老师提出质疑,使得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5]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对策研究

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结合以上提出的挑战和自己的经历,笔者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3.1 巧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高校要巧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融合起来,将思政课从承担解释时代的角色扭转为引领时代的角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避免只用书本、 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现象,也要杜绝只用多媒体宣读PPT的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过量使用恶搞信息和图片,使得严肃的思政课过于娱乐化。高校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观念,增强对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要学会用新时代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单一教育走向多样化教育。[3]

3.2 通过“融合热门事件”,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

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媒介素养,通过融合媒体热门事件传授基础理论,避免只有深奥的理论,缺乏鲜活的案例。教育准备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将新媒体热点事件和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媒体传播和实体思政课融合起来。其次,高校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用语和网路的思维方式,从而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更容易、 更喜欢接受的知识。

3.3 通过“倾听学生意见”,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教育活动的主体除了老师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大学生了。高校正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媒体时代转变的时期,高校教师一定要多多听取大学生的意见,指导和激励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5]这便要求教师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做到及时采纳大学生的正确建议。

教师还要关注大学生需求。基于大学生特定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必然在生活、 学习、 人际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困惑,最直接的就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的动态。在思政课中,高校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会利用新媒体察觉大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指导。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主体的充分在乎和关爱,会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加教育的感染性,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6]

4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占据了大学生太多的注意力,虽然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低成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互联网也会让所有大学生从中受益,比如大学生检索信息更加方便,更加容易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各高校应当在研究新媒体带来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和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应对策略。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理性融合、 不断创新,为大学生上好这极其重要的思政课。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