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维祯政治立场辨析
——兼论其“高士”身份内涵

2019-01-03孙小力

关键词:杨维高士朱元璋

孙小力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本文考察元末明初文豪杨维祯(1297-1370年)真实的政治立场,不仅是希望还事实以真相,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展开另外的话题:如果事实证明杨维祯并非“高节之士”,是否还能称之为“高士”?其“高明”体现于何处,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看待?

杨维祯(“祯”或作“桢”)字廉夫,号铁崖,元季东南文坛的铁崖派领袖,诗文作品众多,堪称后世影响最大的元代诗文大家。然而,杨维祯在后世受到热捧,却经常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传说他既辞元末张士诚政权邀请,又拒明初朱元璋政府徵聘,甘为“元朝遗老”,人品高尚,因此后人尊称为“松江三高士”之首。

有关杨维祯生平事迹记载,主要史料有明初宋濂所作《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载《宋学士文集》卷十六),以及铁崖弟子贝琼所作《铁崖先生传》(载《贝清江先生文集》卷二)。由于杨维祯身世复杂,身为元官,却长期寓居张士诚辖区,颇多敏感问题,宋濂与贝琼未能信笔直书。因此,上述二文皆不够具体详赡,甚或隐瞒失真。

杨维祯早年是元代二甲进士,官至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晚年长期生活于吴王张士诚统治区域,历经元、明易代。入明以后他又应聘赴京,为朱元璋的明朝修纂礼乐书籍。经历如此多变的社会环境,拥有如此复杂的生活经历,杨维祯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其诗文作品内容的包罗万象和纷繁复杂,在所难免。也正因此,使得后世有关杨铁崖的故事多彩纷呈、真伪掺杂。至于《明史·文苑传》采纳后世传闻,将杨维祯塑造成“元朝遗老”形象,则距离真相更远。

今天评述杨维祯的行为和思想,有关他的政治态度,他对于红巾军、张士诚和朱元璋,对于元朝和明朝,持有怎样的立场,需要逐一考察澄清。

1 维护“大元” 针砭时弊

对于元朝的统治,杨维祯总体上是希望维护的。暂且不论其具体的政治取向,就其心态而言,能够成为元朝进士,是杨维祯最为骄傲的资本。虽然终其一生,所得官职大多不能遂其心愿,但他总是以“大元进士”自豪,甚至直到晚年退隐松江以后,仍然经常将“泰定丁卯榜进士”这样的头衔,冠于姓名之前,署于极其普通的应酬文章。此中所透露的,其实是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心态,以及反观自身政治生涯之后引发的悲哀。尽管如此,支持元朝政权的立场,杨维祯始终不肯放弃,即便已到元朝统治即将崩溃的边缘。

例如,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初春,其弟子乡贡进士倪中赴京参加会试,杨维祯于送行序文之中,不仅表述对于“明天子”之厚望,而且希望元朝皇帝选得真材以救世,希望倪中能在时政急务方面对皇帝有所帮助。(参见《东维子文集》卷三《送倪进士中会试京师序》)然而当时淮河以南区域,基本上已由朱元璋控制;松江也早已不属大元统治,而是吴王张士诚管辖;当时距离松江守臣最终投靠朱元璋,已经不足一年。上述杨维祯的心愿与谋划,其实都是徒劳的。

既然总体上维护元朝统治,那么杨维祯对于元代政治的批评,必然主要集中于“吏治腐败”。在此基点上,杨维祯的态度有时显得相当开明,他曾经如此叙述元末红巾军的行为:

客有言中山某氏者,聚亡命为盗,往来江、淮间。未尝掠农舍鸡犬、贾舶子女,必廉某州某郡吏之沓而狼戾者,中夜至其家,擒其主,反接于柱。盗坐堂上,令持刀者刲其脂肉,反啖其口,问之曰:“痛楚乎?”主哀吼曰:“痛楚,痛楚!”盗曰:“汝割剥民膏,痛亦尔!”贷其妻子,使野处。悉取其财,置诸通衢,使民争取之。迄杀其主,焚其室。[1]

杨维祯认为,以“中山某氏”为首的江淮红巾军的所作所为,是在替天行道,皆属仁义之举。于是他大发感慨,并且给予红巾军正面评价:

杨子曰:“绣斧不斫贪吏也久矣,而盗能之。歼其魁而不逮其孥,仁也;穷帑藏而还之于民,义也。呜呼,盗而仁义,谓之盗可乎?不盗而不仁不义,谓之不盗可乎!”[1]

杨维祯褒奖红巾军一类的“盗匪”,声称官不如盗,认为“盗匪”铲除“不仁不义”之官吏,是为天子行仁义之事。他认为红巾起义,是因为“官逼民反”,因为“年年苛吏伤王政”,所以“往往红氓叛教条”[2]100。

这样的认识,在封建官吏中确属难得。当然,杨维祯不可能真正站在红巾军的立场,他也从来没有试图参与推翻元朝的活动,对于部分红巾军的褒扬赞赏,其实是为其“以盗治盗”策略作铺垫:

堇之毒能杀人,亦能治病,医之良者使之。盗能杀人,亦能攻盗,亦顾其使之者如何耳。吾闻晋文公用中山盗而伯于城濮之盟也,非文公能乐收而亟用者乎!吾故志其事,使用才者闻知,勿俾吏者不仁而盗者仁也。[1]

“盗能杀人,亦能攻盗”,“勿俾吏者不仁而盗者仁”。由此可见,杨维祯志在清除“苛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大元”的统治。

2 对待张王 若即若离

对于元末东南地区以张士诚为首的割据政权,杨维祯的态度比较暧昧和复杂。其立场前后并不一致,先是拥护,继而怀疑,最终又有所讥刺。之所以出现这样多变的现象,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张士诚先是反元,后又降元,最终自立为王,其政治立场反复多变。二是由于张士诚军曾经抗击以杨完者为首的苗军。苗军虽属政府军,但是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江浙人士对之深恶痛绝。张士诚的军队最终将之剿灭,因此受到当地百姓欢迎。此为杨维祯所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三是因为张士诚本人“闻善言则拜” “俭于自奉”[3],礼贤下士而为人清廉,人品与其小弟张士信并不一致。凡此种种,导致杨维祯有关张士诚及其政府官员的评说比较矛盾。

此外,张士诚政权对于士绅文儒比较包容,不少属官是杨维祯多年的朋友,则是促使其长期“滞留”张王辖区的重要原因。也正因此,张士诚接受朝廷招安之后,遣其小弟张士信前来“求言”,杨维祯欣然献上“五论”,即《驭将论》《人心论》《总制论》《求才论》《守城论》,试图将其先前提倡的“以盗治盗”策略付诸实践,并希望太尉张士诚能够辅佐元朝中兴。与此同时,对于张士诚兄弟的真正立场,他又有所怀疑,所谓“今一妄男子,释屩起闾巷,取封侯印如斗大……吾不知果能为天子剪狂寇、佐中兴,为生民开太平”[4],正是这一态度的集中体现。不过,因为受到张士诚兄弟的礼遇,又有张王属下众多好友的资助,杨维祯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松江,直至张王政权覆灭。

要而言之,杨维祯对于张士诚及其政权,并非没有好感,但大体上保持若即若离的立场。至于张士诚最终背叛元朝,自立为王,杨维祯明显持反对态度,只不过表现比较隐晦:一方面撰文褒奖某些张王属下,比如反对张士诚称王的所谓“骨鲠臣”;另一方面,自称“风月福人”,高蹈远引,以逍遥的行为方式,来表明其疏离政治的立场。然而无论如何,杨维祯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脱离张士诚。张士诚政权覆灭以后,他写诗讥刺张士信及其亲信,还说“阿弟柱国秉国钧,僭逼大兄称孤君”[5],认为张士诚僭称吴王,是受小弟张士信逼迫。尽管所述并不符合事实,若能从杨维祯当时的心态和情感考虑,也就不难理解。

3 明初拒聘 子虚乌有

明初杨维祯的政治立场,后人多有误解。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曾多次渲染杨维祯于明初辞召拒聘的高士形象,他曾经将杨维祯与危素相比较,说二人皆为元臣,明初均被朝廷征召,然而结局迥然不同:杨维祯赋《老客妇谣》以“示不屈”,结果全身而还;危素虽然受到明太祖重用,一旦得罪,即“谪佃临濠死”。因此他认为二人之优劣高下,毋庸细说。他称杨维祯为“遗老”,“不肯屈节仕宦,其耆德为昭代之盛”[6]39,甚至认为元季杨维祯之“豪纵”,与陶渊明相比,“可谓异轨同操”[7]1040。王世贞执掌明后期文坛数十年,其评价影响久远,后来成书的钱谦益《列朝诗集》《明史·文苑传》,乃至《四库全书总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上述王世贞评说的影响。

钱谦益《列朝诗集》与《明史·文苑传》,皆记载杨维祯赋《老客妇谣》拒绝朱元璋徵聘的故事,以此标榜其忠节刚烈之性格和行为。《明史》本传曰: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8]7309

正史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也正因此,人们往往将杨维祯视为“元朝遗老”、明初高士。然而事实上,所谓赋诗辞召等等,纯属子虚乌有。有关考辨,详见拙著《杨维祯年谱》[9]305-309,此不赘述。

明初杨维祯所撰诗文,留存并不少见,其中赞赏大明一统天下、还百姓以太平等等,非止一二。可见对于大明王朝,杨维祯并不排斥。如若有人仍存疑问,认为一般应酬文字,并不一定真实反映杨维祯内心想法。那么,当时朱元璋徵召,杨维祯乃欣然接受,其实也有诗文可以证明。今存其《绿筠轩志》一文,就撰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就是杨维祯前往金陵,应召动身当日。当时杨维祯做客绿筠轩,吹笛赋诗,其乐融融。次年正月,进京不久,恰逢元宵节,弟子杨基偕游观灯,两人赋诗唱和。虽然杨维祯原唱佚失不存,但是杨基的次韵诗,已将杨维祯当时的行为和心态清晰呈现,诗曰:“白发老仙逢盛事,彩毫先咏太平诗。”[10]418足以证明杨维祯此番应聘入京,十分快意,没有丝毫勉强。

其实,入朝修书,对于杨维祯来说,是其渴望多少年却无缘兑现的奢望。就在朱元璋下诏徵聘之前不久,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他还在感叹自己所撰文章只是“山经野史”“无以用之以利天下”[11]847。也正因此,一旦有机会从事朝廷大制作,杨维祯绝不可能放弃。

4 元明易代 平和应对

有关明初杨维祯的传闻,曾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彰显其清高孤傲、不与新朝合作的故事,也有完全相悖的传说。明人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记载:

杨廉夫洪武初被召入见,太祖曰:“卿在前元时何官?”对曰:“左榜进士。”太祖曰:“卿张氏时亦尝仕乎?”对曰:“非其君不仕。”时廉夫服新制巾,太祖问:“卿所服何巾?”对曰:“四方平定巾。”太祖悦,召中书省臣依此制,使天下尽服之。今之“平巾”是也。太祖又令廉夫赋《钟山》诗,廉夫援笔立就……。太祖曰:“此诗直一千贯,今日庶事方殷,姑赐五百贯。”[12]362

这一传闻亦见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国事类·杨邓钟山诗》,记载稍有不同,且更为荒诞。其实与《明史》本传所谓“赋诗辞召”一样,杨维祯获得朱元璋赏赐的传闻亦属杜撰。我们证伪的依据非常简单:设若当年杨维祯进京获此殊荣,宋濂所撰墓志、贝琼所作传文,绝不可能只字不提。

有关杨维祯政治立场的传说,其实自始至终褒贬皆存,然而“贬”的一方显然不占上风,人们往往乐于称颂他既辞张士诚邀请、又拒朱元璋征聘,是始终如一的贞节之士,热衷于传扬其孤傲倔强、不与新朝合作的故事。所谓赋《老客妇谣》拒聘的故事,由于载入《明史》而影响深远。郎瑛、王昌会甚至记载传言说,杨铁崖为了拒绝明太祖朱元璋的徵聘,最终自缢而死。(分别见《七修类稿》卷二十一《杨铁崖诗》和《诗话类编》卷七《节义》、卷二十九《高逸》)至于相反的传闻,即杨维祯受到朱元璋赏识和恩赐的故事,人们则不太愿意提及。

也就是说,后人愿意接受并且乐意宣传的,往往是杨铁崖忠节刚烈的形象。究其原因,其实与江浙人士对于朱元璋的好恶直接有关。朱元璋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尤其是移民临濠和高额赋税,曾经给明初江浙社会造成极其深刻、广泛甚至剧烈的动荡,当地人们的喜怒哀乐随之而生,所以常常借着杨维祯的传说敷衍开去,其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杜撰故事而已。

如前所述,元朝灭亡以前,试图维护元朝统治,是杨维祯基本的政治立场。虽然对于元朝的灭亡,未见杨维祯有过追忆或感慨,不过某些蛛丝马迹,还是能够透露些许信息。例如,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他撰文为三位受荐进京的浙江学子送行,文中对比评述元朝科举与明初荐举两种选拔方式,褒前者而贬后者,好恶十分明显。文后落款不署“洪武戊申”,仅以“申年”代替,应该也不是出于疏忽。[13]甚至直到洪武二年十月,他仍然自我标榜“李忠愍同榜进士” “元室遗老”等。[14]

杨维祯上述情感的流露,只是偶尔为之,聊发感慨而已。元末迭遭战乱、死里逃生的惨痛经历,促使杨维祯拥护和平。对于明朝政府的各级官员,他也曾有心结纳。洪武元年春,新皇帝登基之初,松江同知李浩赴京,杨维祯撰文送行,文末托付李浩代为向“老友太史刘公、翰林陶公、祭酒许公”等致意。[15]他有意重叙旧缘的上述诸人,即太史令刘基、翰林学士陶安、国子学祭酒许存仁,均为此时辅佐朱元璋的朝廷高官。至于朱元璋政权的下层官僚,明初华亭、上海、嘉定、湖州众多新任地方长官,他也都能热情交往,保持良好关系。这一切足以证明:对于元、明更替这一既定现实,杨维祯是平静而又理性地承认和接受的。

杨维祯对于张士诚并不十分看好,但又在其领地接受资助,优哉游哉生活多年,长期享受“风月福人”的适意。明初松江府县两级政府的官员以及朝廷的钦差御史、稽查大臣,杨维祯都有迎来送往的诗文,诗文中常常颂扬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赫赫功绩。因此,杨维祯最终受到明太祖礼遇,徵聘至京城纂修礼乐书,并非偶然。也就是说,尽管杨维祯仕途并不顺畅,但后来不管是在张士诚时期,还是在朱元璋时代,他与地方官员都能保持融洽关系,在不同的政权中都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优待。

后人乐意为杨维祯贴上“元朝遗老”标签,与其本人经常标榜“倔强” “孤傲”性格不无关系。诚然,杨维祯生性“狷直”,但“狷直”并非偏执,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甚至圆滑世故等,亦是杨维祯标志性的性格与处世特点。否则,在风云变幻、不无势利的元代东南市镇社会,杨铁崖绝不可能受到如此的推崇。

也正因此,嘉定文人王彝曾经讥刺杨维祯“为人若秋潭老蛟” “混迹斯世、与时低昂,为文场滑稽之雄”[16]408。王彝的评说尽管尖刻,但并非毫无根据。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混迹斯世、与时低昂”的杨维祯,即使敌视朱元璋,也决不可能冲动冒犯,赋诗惹怒,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何况他并未与大明王朝为敌。那么,既然从来没有过拒聘辞召的举动,杨维祯所谓“元朝遗老”“高节之士”的花环,应该予以摘除。

5 市镇高人 海派行为

尽管以节操、人品等标准衡量,杨维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高士”,但是其人其诗其文,并不因为我们揭示了真相而失去光彩,因为杨维祯真正的魅力所在,本来就不是莫须有的所谓“高尚人格”,而是其引领潮流的思想意识和海派行为,是其反映真实情感与现实世界的诗文作品。

章培恒先生曾经总结并褒赏杨维祯诗歌的三大特点:其一,张扬自我。其二,对于与礼教相对立的爱情的肯定。其三,对于热烈的、世俗的美的追求。[17]492-496诸如此类的新鲜特征,其实我们还能增添不少:比如赞赏通俗文学、表彰妇女、描摹香闺、诗画合一、滑稽调笑、尊重商人商业、新潮怪异、外域风格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促成上述新颖特点的主因,在于杨维祯真正深入市镇社会以后,自觉认识到了“文化要图新”[18]。

可以这样认为:以杨维祯为代表的元代东南市镇文人堪称近世文化先锋,是新兴市民文化的代表,属于时代先进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杨维祯的高明之处,实在不少。

首先,杨维祯的诗文作品,提倡尊重个人意志,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和商业行为,追求自我、自由和自适,凡此种种,在市民社会广受欢迎,必然与封建君主的集权专制有矛盾。

笔者认为,以杨维祯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的自尊自重意识,可以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例如,杨维祯师友黄溍的杂文《贾喻》,援引司空见惯的商业买卖现象,用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属“交换”,包括官员与士子之间,也是如此。作者以浓墨重彩描摹商贾之事,字里行间显示出对于经商者辛勤劳动的肯定,以及对于商人的同情和尊重,论述形象而又深刻。更为难得的是,文章最后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问题。作者认为,士大夫出卖智力以换取俸禄,如同经商者出卖货物换取钱币,一个愿卖,一个愿买,既然是交换,那么交换双方的地位理应平等,本来卖者是不应该看买主脸色的。然而古往今来,“偿人之直而能无德色者,又几人耶”?[19]黄溍十分遗憾地发现:主政者授职封官,总是视作对下级的恩赐。而对于普通士子来说,顶上乌纱是主政者所赐,理应感激涕零。如此现象千年一贯,似乎不容置疑。然而,正是因为受到商品集市上人际关系的启发,作者的自我意识有所耸动,才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意识到了身为士子的悲哀和无奈。

如果说黄溍的《贾喻》,是文人士子自主自尊意识觉醒之初的牢骚呻吟;那么杨维祯的古乐府诗《大人词》,所谓“其身备万物,成春秋。故能后天身不老,挥斥八极隘九州……安知大人自消息,天子不能子,王公不能俦”(载《铁崖先生古乐府》卷三),则是直接为个人意志的张扬而鼓噪欢呼了。

其次,杨维祯大力提倡及时行乐、隐逸逍遥,其相关诗文不胜枚举。“逍遥隐逸”,可以说是整个元代的文化风尚。这样的风尚一直延续到了明初,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抗封建专制统治,以致遭到专制皇帝朱元璋的钳制。

举例来说,杨维祯的朋友,松江人士袁凱在明初被授予监察御史,但是他并不感觉兴奋,反而悲伤不已,赴任临行之际,袁凱如此吟诗:“回首望旧庐,烟雾空迤逦。抚膺独长叹,胡为乃至此……皇恩倘嘉惠,还归卧江水。”[20]197也就是说,袁凯尚未出发,已经在遥想回归松江旧庐的安逸。及至来到京城之后,政事繁忙,无法适应,回归逍遥的念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袁凱坐在监察院内,却吟咏这样的诗句:“况兹纲纪地,王事方鞅掌。安得春江棹,东原归偃仰。”[21]197据《明会典》卷一百四十三《大诰》和《明史·刑法志》记载,后来朱元璋针对此类“元习”,主持制定《大诰》,将“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定为违法。这就从反面证明:隐逸逍遥是对于封建专制的极大破坏。

再次,传统社会通常崇尚经验,崇尚老年,杨维祯却极力提携青年。其且所交不论出身、身份,尤其对于不知名的青年士子,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交际十分广泛,以至于在元代后期的东南社会,杨维祯开创铁崖派,俨然成为极具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宋濂在为杨维祯撰写的墓志中这样说:

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浙河之间,曰铁崖君。声光殷殷,摩戛霄汉,吴越诸生多归之,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余年乃终……性疏豁,与人交无疑二。贱而贤,礼之如师傅;贵而不肖,虽王公亦蔑视之。平生不藏人善,新进小子,或一文之美,一诗之工,必为批点,粘于屋壁,指以历示客。尤不录人以小过。[22]197

能够成为“吴越诸生”之领袖,杨维祯身上蕴含的豁达气度,自然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最后,因为长期混迹于市民社会,与市民、商人、工匠互相帮助,相互借重,杨维祯很少传统文人的傲慢和偏见,其倡导平民意识,鼓吹劳心与劳力平等,也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进程度。此举一例,元代末年,寓居松江的杨维祯撰写过这样的文字:

世以不耕为耕者多矣:渔以钓耕,贾以筹耕,工以斧耕,医以针砭耕,卜以蓍蔡耕,兵者以弓刀耕,胥者以聿椟耕,伶者以丝管耕,游说者以颊舌耕,浮屠氏以梵呗耕,老子氏以步虚耕,神仙方士以丹田耕,高至于公卿大吏以礼乐文法耕。耕虽不一,其为不耕之耕则一也,岂止辅之栉也哉![23]

这段文字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此文所赠予的对象——嘉定(今属上海)人士王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栉工”。所谓“栉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理发师,俗称“剃头匠”。长期以来,“剃头匠”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更何况王辅祖孙数代都在下层社会以理发为业。《文渊阁四库全书》之中,赠予普通“剃头匠”的文字,笔者仅仅见此一篇,杨维祯的不落俗套,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所呈现的“百业平等观”,十分鲜明,而且相当彻底。作者从“不耕之耕”这一角度着眼,不仅抹杀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差距,甚至将“君子”所不齿的三教九流的众多行当并列一处。如此一来,扫除了公卿大吏的高贵光环,抬高了“剃头匠”的社会地位,“公卿大吏”也就与“栉工”等同了。元代的二甲进士,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名士,居然拥有这样的平等观和平民意识,实属难得。

杨维祯能够如此平等地看待各种户籍、各种职业身份的人员,能够如此平等地对待“剃头匠”王辅这样的“下里巴人”,固然与元代社会施行多年的“诸色户计”的影响直接有关,更是因为其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致。中年以后的杨维祯周游太湖沿岸,在杭州、湖州、苏州、昆山、松江等城镇里授学谋生,声名大噪。其中原因,并非完全是依赖于学问渊博,更是因为他既有进士身份,又平易近人,诗文书画,艺术鉴赏,乐器演奏,时尚歌舞,无不涉足。“铁笛道人”杨维祯与工匠小贩、乐手戏子、市民商人朝夕相处,在用学识换取衣食、以技艺赢得舒适的同时,也获得了尊重。

6 结 语

综上所述,杨维祯诗书皆善,身兼数艺,不拘小节,豁达滑稽,其个人素质和行为方式,集中体现了元代东南市镇文人的时代特点;他隐逸逍遥,自谋衣食,为传统文人展示了另外一种“活法”,实乃明代“山人”,以及《儒林外史》褒赏的“市井奇人”之先驱;他为艺人工匠写诗撰文,以名士身份参与商业活动,堪称“海派文人”之滥觞;他声称无论剃头算卦,还是当官任相,所有的职业皆属自食其力,并无高低贵贱,鼓吹百业平等,倡导平民意识;他博学多智,提携青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开宗立派的人物,以他为首的铁崖派一度风行,标志着下层文人从此也能左右文坛,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坛领袖……要而言之,杨维祯的魅力,并非所谓流芳千古的高尚志士的节操,而是因为他具有类似时代先锋人物的品格,其作品反映了传统文人融入市镇社会以后的迷茫和兴奋,尤其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活力与精神,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值得今人探讨、分析与借鉴。

猜你喜欢

杨维高士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朱元璋杀牛
闲心
闲情
闲情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草莽皇帝朱元璋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小学生乘车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