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大同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路径
——以阳高二人台为例

2019-05-14徐建国

关键词:戏曲数字化艺术

徐建国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目前,数字化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戏曲的生态环境,诸如互联网、数字化新媒体形式,使得现今审美潮流以及民众口味发生了本质的改换。戏曲特有的手工生产与营销方式,使它难以与批量生产的艺术作品(如网络作品)相抗衡,无法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接轨,戏曲观众锐减已成为现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戏曲艺术,为了让它重新焕发活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采取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相融合的数字化手段,成为地方戏曲艺术传播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山西是戏曲摇篮的发源地,各地民众多喜好戏曲,挂于古戏台两边的楹联“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表现出民众对戏曲艺术强烈的认同感。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戏曲活动非常活跃,有着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这里有北路梆子、晋剧等大戏,也有诸如雁北弦子腔、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道情、秧歌、赛戏、二人台等地方小戏,广泛流传“弦、罗、赛、梆,敬神相当;秧歌、耍孩,敬神不来”[1]1517的谚语演绎出地方小戏曾经有过的风光。其中,阳高二人台是大同地区常见的戏曲样式,由于其表演幽默诙谐,擅长反映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就以此为例,分析大同地方戏曲如何面对数字化时代冲击下的应对战略。

1 阳高二人台的生态环境

《万历野获编》“口外四绝”中曾有这样记载:“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故所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以渐衰落。在花籍者尚二千人,歌舞管弦,昼夜不绝。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2]612可见,从明代开始大同府就有着浓郁悠久的艺术氛围,而“溢出流寓”的乐户则为当地地方戏(耍孩儿、秧歌、二人台)的盛行埋下了艺术基因。据《大同府志》记载,清代阳高县有着众多庙宇,多样的庙会活动则为当地戏曲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演出场所。

圆通寺,在县东北隅。永福寺,在城东南隅,今名南寺,乾隆十七年重修。华严寺,即西寺,在城西南隅。明崇正间邑人李馨重修,徐化溥记。广宁寺,即北寺,在城西北隅,乾隆四十一年知县李廷仪重修。以上三寺皆前明敕建。三教寺,在城北街。神峰寺,在东门外。千佛寺,在南门外。云林寺,在城西街。净土寺,在南瓮城东角门外,明人岳可有诗。国朝乾隆十一年,知县杨文熹重修。朝阳寺,在城西四十里。龙泉寺,在县南四十里。水自西而环绕,东入寺,土人传唐太宗饮马于此,二蛇盘斗,俄腾云去。辽宋间断碣存。太平庵,在城东街。康熙六十年重修,教授苏之芬记。吕祖观,在城东街。三清观,在东门内。[3]324

晚清民国年间,阳高庙会有着相关戏曲演出活动记载,其舞台题记有:

山西省阳高县梁营村龙王庙光绪年舞台题记

题记较多,分别题于舞台后墙与东山墙。题记为:

光绪□□□

乔合在此一乐

山西省阳高县梁营村龙王庙民国年舞台题记

题记较多,分别题于舞台后墙与东山墙。题记为:

中华民国□□□润三月二十八日

张家口□□班[4]41

在这样的繁盛的艺术生态环境下,阳高县孕育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其中,阳高二人台虽然俚俗难登大雅之堂,在庙会的演出中可能不被采纳,但艺术文化氛围使得阳高二人台艺术有了生长繁荣的空间。阳高二人台据说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已普遍流行,流传至今的曲调《八仙庆寿》,即为此年代的产物。[5]1老艺人王元回忆道:阳高二人台最初以社火为主,坐腔为辅,多为农闲和春节期间,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等地进行地摊演唱的艺术形式,社火活动是即兴组合。阳高的社火包括秧歌、道情、龙灯表演等,通常是在节假日前后的集体庆贺,但以二人台演唱为主,汇入到“闹社火”方阵之中,正如《风俗通》所云:“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6]63这几种演出形式为二人台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阳高二人台地域特色明显,具有爽快利落、娓娓动听的艺术特点。由于二人台艺术以民歌为母体,以人民生活为原型,往往加上当地方言(如阳高方言)以及人们身边常见的生活细节,并且多以误会、巧合、机辩等手段构成,从而具有活泼而真实的品格,因此易于创作和表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阳高二人台是综合了山西和内蒙古两地二人台的优点,又吸收了民歌和中国其它剧种表演特长的一种优秀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7]

2 数字时代化的阳高二人台艺术传承与保护

大同地方小戏——阳高二人台,与“晋剧、北路梆子”大戏相比虽处于劣势地位,但由于其有着幽默诙谐的喜剧成分,亲和力感染力极强,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大同市喜乐汇剧场经常演出二人台《借钱》与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场场爆满,这说明人们仍然喜欢俚俗热闹的戏曲演出,戏曲演出仍然可以作为民众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处于当今的数字化时代,阳高二人台的艺术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2.1 微信公众号“二人台之乡”

涉及二人台的微信公众号较多,有“二人台之乡”“二人台”“二人台大全”“二人台传承与推广”“二人台天堂”“西路二人台”“四闺女二人台”“内蒙二人台网”等。其中微信公众号“二人台之乡”主要对阳高二人台进行传承与推广,公众号主页介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关注二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致力于打造晋蒙陕冀最优质的自媒体平台,从而对二人台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公众号每日更新八条以上,涉及到经典剧目、山曲传唱、二人台小品、艺人访谈、名家回顾等形式,此外还有官方公众号“阳高视窗”“阳高发布”也对二人台艺术进行推广。现笔者将“二人台之乡”从2017年 8月5日(开办公众号)至8月31日上传的视频剧目进行统计分析。

表 1 “二人台之乡”剧目列表

以上共有二人台剧目90余个,有传统戏《走西口》 《挂红灯》 《五哥放羊》 《打樱桃》 《害娃娃》,也有张玲玲《压糕面》、池银寿《王婆骂鸡》的现代戏,还有富越武、常春、杨慧、武利平、李春红、王茂林等人的《捏花馍》《怀胎》新编剧目,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剧目的欠缺。此外还有晋剧《打金枝》 《空城记》,黄梅戏《天仙配》,二人转《猪八戒背媳妇》其他剧种。综合以上,“二人台之乡”的特点如下:其一,二人台剧目较为俚俗,贴近百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借钱》 《王婆骂鸡》,也有一些难登大雅之堂,如《流氓姐夫成正果》 《小光棍租个小老婆》,需要仔细鉴别;其二,内容逐渐多样化,与其他微信公众号相比,“二人台之乡”在“二人台、讨吃调、唢呐、山曲、酸曲、民歌”的公共基础上,专门增加了“阳高二人台、二人台小品”形式以及“晋剧、二人转、黄梅戏”等剧种[注]微信公众号“二人台大全” “内蒙二人台网” “二人台天堂” “二人台之乡”的主要内容如下:“二人台大全”为“二人台、山曲、漫瀚调、讨吃调、江湖调、民间小调、民歌等”;“内蒙二人台网”为“二人台、山曲、酸曲、民歌、唢呐等”;“二人台天堂”为“二人台、酸曲、山曲、漫翰调、民歌、唢呐”;“二人台之乡”为“二人台、阳高二人台、二人台小品、讨吃调、唢呐、山曲、酸曲、民歌等”。,并且还增加了人物访谈(如2018年7月13日“阳高二人台名家访谈:张玲玲”),内容具有创新性;其三,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自媒体的手段较为匮乏,难以创新,只是简单地以“视频”“报道”的形式进行传播,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民众只是处于欣赏的层次,还未能对阳高二人台艺术传承起到引导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加入技艺传承的视频,比如阳高二人台“霸王鞭的打法有上中下三路,……上路鞭法有:打肩(又名“单展翅”),蛮头花、缠腕花、缠颈花、手拔花(俗称“扇车轮子”)。中路鞭的技法有:缠腰花、翻腰花、翻背花、滚身鞭。下路鞭的技法有:连三跨五、前跳鞭、后跳鞭(俗称“剪子股”)、前后交叉跳、外跳鞭、攒步跳鞭、腿滚鞭、单脚踢鞭、双脚踢鞭、矮子步鞭等”。可由老一辈传承人将此技艺录制,然后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带动二人台艺术的广泛传播。

2.2 二人台剧目《杏泉沟》的数字化传播

阳高二人台为了达到艺术传承的目的,进行新剧本的创作是必然途径。《杏泉沟》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于2018年6月 5日在大同市文化宫首次开演,是一部反映当前农村精准脱贫、扶志扶智和精神扶贫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据二人台剧团团长乔振峰所言,此部戏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通过对二人台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和培养艺术人才等关键环节的资助,在保持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杏泉沟》的演出获得专家的认可和赞同,山西省戏曲学会会长郭士星说,整部作品有戏、有情、有趣,好听、好看、好懂,符合好戏标准,值得扶持推广。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武利平说,这部戏充分挖掘出了二人台艺术蕴含的能量,展现出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良好的故事构架,让人能坐得下来、看得进去。[8]

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杏泉沟》成功演出之后,有意识地采取了数字化传播方式,不仅在报纸《山西青年报》 《大同晚报》 《三晋都市报》 《大同日报》[注]《山西青年报》报道“二人台演绎脱贫好故事”(2018年6月7日),第13版;《大同晚报》报道“阳高二人台走向城市大舞台”(2018年6月8日),第2版;《三晋都市报》报道“二人台《杏泉沟》演绎脱贫好故事》”(2018年6月8日),A13版;《大同日报》报道“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杏泉沟》专家研讨会举行”(2018年6月7日),A2综合新闻版。刊登《杏泉沟》演出消息,而且在“山西头条大同号”微信公众号[注]微信公众号“山西头条大同号”6月6日——“《杏泉沟》:阳高大型二人台倾情演绎脱贫好故事”。以及“戏剧网”“山西博才网”“山西人民政府网站”[注]杨海峰,山西首部原创大型二人台《杏泉沟》首演,戏剧网,2018年6月7日,http:∥www.xijucn.com/errentai/92133.html;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杏泉沟》专家研讨会举行,山西博才网,2018年6月7日,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杏泉沟》专家研讨会举行,山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xi.gov.cn/yw/zwlb/gsdt/201806/t20180607_453763.shtml.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向大众推送《杏泉沟》的最新动态以及活动安排,使得人们在网上能够轻松找到《杏泉沟》的活动内容,加深人们对于阳高二人台的了解。但弊端也很明显,即宣传的渠道较多使用官方平台(报纸、政府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没有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微博、知乎),未能真正激发民众看戏热情,二人台《杏泉沟》在当地民众没有产生共鸣。可喜的是,二人台剧团也发现症结所在,时隔四个月于2018年10月10日在阳高当地首次演出,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使得当地民众了解了本地二人台戏曲,培养了戏曲衍生的土壤。

为了能对二人台艺术进行传承,我们要采取多种人们喜欢的样式,充分利用网络与视频平台,可以借鉴第四届成龙电影周成功举办的模式[注]2018年7月18日第四届成龙电影周在大同市举办,开幕式晚会不仅在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大同电视台直播,同时还联合十余家网络与视频平台(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新浪微博、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网易等)新媒体阵容,全网直播开幕式。,应用到阳高二人台《杏泉沟》的宣传策略上,增加大众获取知识的渠道。阳高二人台虽然也有“二人台艺术之乡”“阳高发布”“阳高视窗”等微信公众号,但影响力较弱,并且现在采用的方式仍然只是以“传”(传播)为主,即把演出的信息简单告知或者展示,并没有注意挖掘背后的故事,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没有形成真正的“受”(接受),即不被观众认可,传播形式单一化仍是现在二人台剧团面临的现状。数字化传播是一个速度快、范围广的传播方式,对于需要真实舞台呈现的戏曲艺术形式而言,现代数字化传播的虚拟性体验与舞台所呈现的现场感、真实性还存在矛盾。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二人台艺术的影像传播,针对潜在受众的精准性传播还是一个难以操纵的问题,乔振锋直言,最难的是对《杏泉沟》的后期数字化传播。故此,剧团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的及时性和共享性,将二人台艺术与现代数字传播手段进一步融合。

2.3 戏曲APP软件

近年来,多种APP软件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不错的反响。传统戏曲APP软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观赏需求。笔者搜索手机戏曲APP软件,查出有如下种类:

视频影视类:梨园春、秦腔视频、中央电视台唱戏吧、经典戏曲选段、豫剧戏曲大全、听戏、戏曲迷软件手机版、央视戏曲、河南戏、梨园春戏曲大全、全民K戏曲(全民K豫剧戏曲)、空中金海岸、中国戏曲大全、河南戏曲大全、黄梅戏视频、有戏啦、西安乱弹、戏曲荟萃、汇演、戏缘、潮剧大全、戏迷云播、戏嗨破解版、老伴戏曲

社交聊天类:戏缘、国粹汇

新闻阅读类:中国戏曲

媒体播放类:梨园春客户端

教育学习类:中国戏曲学院数字国戏、校园国粹

生活服务类:黄梅迷、玩主戏剧

游戏工具类:同人游戏、戏剧女王无限生命版

从上看出,戏曲APP种类繁多有“视频影视类、社交聊天类、新闻阅读类、教育学习类、生活服务类和游戏工具类”等六大类,涵盖了各种群体的需要。二人台可以借鉴戏曲APP软件数字化传播形式,挑选适合自己的APP种类,设置二人台特色版块,积聚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适应戏曲爱好者的各类需要,真正激发民众观赏戏的热情,以此来传承二人台艺术。

但据笔者调查,二人台剧团现有人员对于如何使用手机戏曲APP还较为生疏,他们认为,戏曲APP软件应用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还不如编写剧本来得实际。他们不擅长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影像化传播,在发挥数字化传播的及时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的心理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接触新兴的数字化方式。另外,目前二人台与戏曲App数字化手段结合还有一定的难度,二人台本身是一种具有较强舞台性的体验性艺术,把二人台的舞台现场性与数字虚拟性统一化,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 阳高二人台的现代革新

大同地方小戏——阳高二人台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困境,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进行现代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培养数字化戏曲传承者

任何文化的创新都不能缺少人才的培养,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培养戏曲爱好者、传承者和创新者,没有持续的戏曲人才的补充,戏曲发展将难以为继。同时,在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下,仅仅拥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够的,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戏曲如果仍旧只停留在传统的“台口”演出上,那么戏曲的发展也必然会停滞不前。数字化时代下,戏曲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专业戏曲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拥有现代化的观念和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

首先,政府需要重新审视戏曲的发展问题,不能抱有“面子工程”的想法,切实地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尊重戏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把戏曲发展的专业工作当成政府的行政工作来做。其次,加强戏曲院校与剧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戏曲院校培养专业的人才,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素养,在校学生在进行戏曲学习时,也要学习基本的互联网技术,培养对数字化时代的敏感认知,以求对戏曲融入现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为戏曲和科技“搭桥牵线”。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公司也遍布各处,光影运用、特效制作不再是神秘的现象,如果戏曲的“台口”演出能够运用现代科技的幕后制作,那二者所产生的融合效果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3.2 推广多种数字化传播渠道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下,互联网带动着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技术运用方面的相对落后,对外宣传方式难以被年轻人接受。为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命运,传统戏曲必须推广多种数字化传播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达到宣扬传统戏曲文化的目的。

首先,建立戏曲专题网站。阳高二人台的专题网站以展现阳高二人台起源、历史发展与现状为主,发布阳高二人台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经典剧目、角色特点、化妆技巧、服装搭配、戏曲腔调等,推送阳高二人台的最新动态以及活动安排,使得人们在网上能够轻松地找到阳高二人台的活动内容,加深人们对于阳高二人台的了解,起到积极宣传的良好效果。

其次,开发戏曲软件APP。对于阳高二人台而言,其板块可以设置为“阳高二人台经典剧目” “阳高二人台直播间” “阳高二人台爱好者圈”等,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观看自己想看的经典剧目;招收阳高二人台演员为主播,开设直播间,现场展示阳高二人台技巧,寓教于乐。同时,观众通过APP观看直播时的打赏行为也可以增加戏曲演员的收入,成为阳高二人台爱好者互相交流的平台。

最后,引进现代交流平台。微信、微博、知乎等逐渐成为人们交流和发表意见的主流平台,这些平台的使用方法简单,面向群体众多,剧团可以开通三者账号,传承二人台艺术。微信是当下最流行的交际工具,其公众号注册即可开通,推送内容简洁明,适合在零碎的时间里一点一滴地让人们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微博、单贴字数不得超过140个字,适合向粉丝、大众展示剧团即时动态;知乎,是中国互联网中比较领先的知识社交平台,可以发送一些讨论问题,发表对二人台戏曲发展传承的思考及建议等,容易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唤起大众对二人台戏曲的关注。

3.3 加强数字化时代下的戏曲教育

中国传统戏曲在现当代的发展与传承步入困境,其问题的根本不仅在于戏曲本身,也与现代社会对于戏曲艺术的认知不足有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自媒体让大众看到了形式多样化的各种表演,而形式简单的戏曲演出难以对人们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同时对于戏曲本身的内涵也知之甚少,关于戏曲的鉴赏方法更是雾里看花。如果戏曲艺术发展空有传承人而没有欣赏者,其衰败也将成为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要加强与当地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合作,普及相关戏曲常识,加强大众对戏曲鉴赏审美方法的培养。同时,地方剧团可以在动漫、手机游戏等青少年感兴趣的娱乐形式中融入当地戏曲的元素,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使用新媒体平台接触“二人台”“耍孩儿”等大同地方戏曲,改变其“曲高和寡”的局面,从而达到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9]50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与戏曲艺术的结合逐渐演变成热门话题,如《打樱桃》《种洋烟》《吃醋》《怀胎》《顶灯》等二人台传统剧目,脍炙人口而被人们口耳相传。这种短小精悍、风趣幽默的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观众的欢迎。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虽然现代化的数字传播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将当地戏曲的表演形式进行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但是造成的后果也是明显的,便是“当戏曲不再是流行文化,观众群被日益分流,并且对戏曲知识的储备越来越少时,人们对戏曲的解码能力及审美能力已经开始弱化,已经分不清程派唱腔和梅派唱腔到底有哪些不同特点,人们再也无法轻易体会和欣赏诸如跷功、耍髯口等原本在戏曲舞合上作为衡量演员演出水准的技艺。”[10]我们要将传统戏曲与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与流行文化相融合,克服民众对慢节奏的戏曲艺术产生的倦怠感,从而获取新的活力,吸引大批年轻观众。

猜你喜欢

戏曲数字化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