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内涵
2019-01-03祝灵君
文_ 祝灵君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里去,很多问题才看得深、把得准。”回望,是为了牢记初心使命;侧望,是为了看清历史方位;眺望,是为了锚定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路前行,历经苦难与辉煌,始终充满精气神,就是因为不断回望、侧望、眺望,明了“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进新时代。这个初心和使命,被言简意赅地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始终不忘人民立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自己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运用。党员、干部来自群众,又必须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党群关系是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同心圆的概念时指出:“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页)在同心圆中,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体现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党是领导核心和圆心。人民群众具体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同心圆的半径。党的各级组织越是能通过与人民群众协商达成共识,越能够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党越是能通过千百条线索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越是能照顾到最大的差异性;党越是能贯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越容易形成最强的组织力和领导力。
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画出最大党群关系同心圆。比如:善于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并抓住关键性群体;善于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与荣誉;善于从思想上教育群众、引领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善于在群众中发现并培养“群众领袖”;严格遵守党的群众纪律;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巩固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反对官僚主义,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民主政治,把群众的意见聚合起来;定期召开群众大会,总结群众工作的规律与得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福利与精神愉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意味着,党的群众路线从“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扩展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党员干部必须首先严守群众纪律;党员干部要善于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活、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领导制度;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包括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社区生活、健康的个人生活等在内的生活教育;把党组织建在网心上,把党员放在网格上,把党的服务变成网线延伸出去,融群众路线于基层治理之中;善于运用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进群团组织改革,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善于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和价格的调节机制,把群众路线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握手,延伸党治国理政的“手臂”;建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双轨政治”,贯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等等。
二、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始终不忘理想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恩格斯强调,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恩格斯:“弗·恩格斯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把人从资本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消解异化,实现自由,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忠贞的远大理想。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纯粹的农业国中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成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探索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
共产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梦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越走越宽广还是越走越狭窄,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人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行的道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有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带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去,始终不忘复兴大任
没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40年左右的中国还处于农耕文明时代,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进入以电报作为通讯工具、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以铁路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了一个文明代差,两种文明的对话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其结局不言而喻。二战后,美国人开创并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领导中国人民参与并引领新的工业革命,实现民族复兴大任,全世界都在瞩目。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919年的五四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大旗,这是对自1840年以来国力孱弱、国家治理失败根源最深刻的反思。中国欲强大,必然要学习自然科学,构建强大的工业基础;必须找到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把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激发每一位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共同建立文明进步的国家。沿着这个思路,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懈探索。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用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来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指出:“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大踏步迈进,大力推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
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几千年就处于这样一个分合循环之中,而分分合合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记忆中国,一个“我者”与“他者”角色不断变化的文化中国,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民族中国,一个遭受外来力量侵略而奋起反抗的政治中国。在分合之中,“大一统”的理念根深蒂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主题。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大声疾呼“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国家之统一”“财政之统一”。然而,此后的国民党既不能有效保护国家利益,也难以实现领土完整。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社会主义新中国;1997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成功地使香港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依然游离在祖国的怀抱之外,国家统一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没有中华文化兴盛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既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推进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重建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努力推进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实现整体转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四、从艰苦奋斗中来,到伟大胜利中去,始终不忘政治本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数400多万,牺牲的党员烈士也近400万。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共170多人,42人牺牲,约占1/4;政治局委员与候补委员共55人,15人牺牲,约占1/4。“两个400万”“两个1/4”足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超乎想象的苦难与艰苦卓绝的奋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苦难中不断走向辉煌,就是因为其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不忘政治本色。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在自身建设上不可避免会沾上各种细菌、病菌,既要洁身自好,也要经常搞好大扫除,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提出“党要管党”,改革开放以后又提出“从严治党”,党的十六大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写进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以打铁必须自身硬为逻辑起点,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形成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融为一体的“大党建”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进一步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努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曲折,依旧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迎来新的胜利,这要归功于党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这两个传家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共产党把政治建设的成果变成正义的力量,把思想建设的成果变成真理的武器,再把正义的力量和真理的武器交给人民群众,最终汇聚为推动社会革命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在一大纲领中就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现社会革命。”每一次社会革命的结果,都必然把真理的武器成功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武器,必然把正义的力量成功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动力,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螺旋上升。两股力量互相促进,形成内生动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政治本色,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