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2019-01-03主题策划版式设计
主题策划 | 版式设计 |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众所周知,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增强其对某件事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孩子增强学习能力、锻炼意志品质、提升自信心都非常有好处。可以说,注意力是否集中,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的进步和日后的工作发展。每位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孩子在学习和活动时能够注意力集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达到更优的活动效果,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位家长的“烦心事”:
小A妈
“孩子每次考完试都被老师喊去‘喝茶’。上课总开小差,讲过的题一问三不知;背课文别的学生都背熟了,就她记不住!”
小B爸
“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总是特别慢,东张西望的,怎么说都不行,注意力根本就集中不起来。这才小学三年级,家庭作业就得忙活到晚上9点。以后上中学了,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可怎么办啊!”
小C妈
“我四处咨询各个注意力培训机构的老师,但专业的注意力培训都太贵了,真希望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上课小动作不断,做事情无法坚持,知识点记不住,写作业拖拖拉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让老师操心,让父母焦虑。那么,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有哪些?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又有何“妙招”呢?本期,就让我们来听听心理学专家和名师对于注意力的分析与解读,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本期出场嘉宾
支玖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无锡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江阴市优秀教师,江阴市优秀班主任。
焦雪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意力训练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洛阳市妇联优秀家庭教育讲师。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支玖红老师强调要关注“注意的品质”。她将“注意的品质”概括为稳定性、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一是稳定性,指孩子在一件事上,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二是广度,以阅读中“一目十行”作比,相当于在一定时间内,孩子的关注维度、获得信息量的大小、多少;三是注意的分配,讲究孩子眼、耳、手、脑的配合,比如上课时,有的孩子看黑板、听课、做笔记,一气呵成,有的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四是注意的转移,换言之就是孩子能否“一秒进入状态”,比如从看电视到写作业,有的孩子磨蹭好久才能把注意力从电视剧转移到作业本上,有的却能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休闲状态调整到学习状态。
焦雪景老师认为,注意力其实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包括了集中性、稳定性、持久性、抗干扰性、主动转移性、宽度广度和手眼协调能力。如果孩子具备这七大能力,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是集中的。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般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上课容易开小差。有的孩子上课时,思维比较发散,容易分心,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橡皮,玩铅笔,或者跟周围的人说话,做小动作等。
写作业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静下心来,写作业的时候思维也总在“飘”,最简单的抄写都能抄错,写几个字就要发一会儿呆或者找点别的事儿做。
做事情三分钟热度。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吵着要玩积木,结果玩了五分钟就不想再玩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对策
支玖红:分清内外因,因材施教
支玖红老师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归为两类,即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家庭观念不合理、家庭作息不一致、家庭环境太杂乱等。内因包括生理原因——感知觉统合失调、多动症;心理原因——习惯不良、压力过大、功能开发不到位等。
支老师认为,只有深挖原因,才能找准对策。她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进行了举例说明,强调家长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应对。
●外因层面
案例一:
小强妈妈最近非常郁闷,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却变得极其不听话。起床要吼,洗漱要吼,做作业要吼……做作业时东张西望,效率极低,而且常有看错抄错现象。
应对策略:小强家的教育观念矛盾分裂:妈妈主张严管,爸爸强调散养,奶奶一味溺爱,这就造成了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好像听谁的都不对。这种情况下,支老师建议家长要及时更新家教观念,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家庭成员需达成一致意见,为孩子树立“标准”。
案例二:
小王妈妈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被告知小王上课时经常目光迷离,神思恍惚,有时还会索性趴在桌子上睡觉。
应对策略:小王的父母都是外企员工,平常工作节奏非常快,他们把这种风格带入家庭,使小王也形成了总是风风火火“在路上”的紧迫感,每件事都很着急,但是什么都做不好,作息得不到保证,上课自然就没了精神。支老师建议,家长要引入有序的作息时间表,将孩子学习、休息的时间加以固定,学就好好学,玩就好好玩,休息就好好休息。
●内因层面
案例一:
小周妈妈最头疼的是每次去接一年级的儿子,老师总会不停地向她反映:孩子上课做小动作,不时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甚至对着老师做鬼脸。回答问题常常答非所问,有时会一脸茫然。
应对策略:这种情况是因为小周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以为孩子小时候出现了习惯不良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转变。其实不然,好习惯的建立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善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做到管放结合。家长需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增强目标意识,强调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学会克制自己的小动作、小毛病。
案例二:
小美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妈妈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买了大量学习资料。每天小美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晚上常常到十点多钟才能睡觉。尽管妈妈这么严格,女儿却并不“争气”,老师反映孩子上课走神,注意力严重不集中。
应对策略:很明显,案例中的小美压力过大。支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有意识地缓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急功近利地让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要在孩子学习的同时,帮助其适时调整目标——关注孩子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修炼内功——与孩子一起看书、阅读并及时沟通;掌握方法——发现孩子压力过大时,可采用转移法、宣泄法、认知法和放松法,使其自然而然地放下紧绷的神经,进入有序的学习状态。
焦雪景:找准三大根源,对症下药
焦老师总结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三大根源,即生理状态的失衡、内感官能力的失调、心理状态的不稳定。
焦老师建议,针对孩子生理状态的失衡,可以通过爬行训练、左右交叉训练、走平衡木等措施,来调整孩子的生理平衡,从而加强孩子的注意力。
针对孩子内感官能力的失调,可以通过对大脑内感官能力的调整来改善。内感官能力主要是指内听觉、内视觉、内感觉能力,比如当提到“大海”这个词汇时,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蔚蓝色的海面以及飞翔的海鸥的画面,这些其实就是内视觉;同时我们听到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海鸥的鸣叫声,这些就是内听觉;我们幻想着体会到那种海浪拍打脚面的舒适感,以及脚踩在沙滩上的松软感觉,这其实就是内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如神耳训练、视觉辨别训练、舒尔特方格练习、手眼脑协调联系等,来帮助孩子完成大脑内感官能力的调整和完善。
舒尔特方格(Schulte Grid)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等共25个数字。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在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焦老师希望家长们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一定要抓住最佳的调整时期,孩子5岁到10岁之间,是注意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其次是上述这些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练习,一定要每天坚持做10分钟以上的训练。
焦老师认为,针对孩子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并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情商的培养等。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中,家长要多肯定、鼓励孩子,有肯定才能有自信。
注意力专项训练几法
支玖红老师认为,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可通过专项训练来实现,包括手指操训练、视觉训练、听觉训练、静心训练等。下面介绍几种。
手指操训练
支玖红老师的手指操专项训练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借鉴了青少年教育专家仝慧琪教授所倡导的“感知觉统合无器械训练”中手指操的部分。手指操主要有三类:手数相联、打花巴掌和手指歌谣。
手数相联。所谓手数相联,就是手指和数字建立起联系。每天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带着孩子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在数的过程中,用手指准确表达出相应的数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通过1到10之间的加减法、凑10法、乘法口诀等环节,强化手指操的难度和技巧。更高进阶的手指操还有听音标数、听音加减等。
打花巴掌。通过打花巴掌的游戏练习,可让孩子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手指歌谣。手指歌谣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孩子们经常玩的“石头、剪子、布”配上歌谣开展的手指操,比较适合年龄相对小一些的孩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通过手指的动作来促进大脑机能的进一步强化。
在做手指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姿势要到位,因为只有手部动作幅度足够大,才能对大脑的刺激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是循环递进,孩子在做手指操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套操做熟悉了再进行下一套操,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孩子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最后是引导关注,如果孩子在做手指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畏难情绪,这也是很正常的,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的不易,对孩子进行引导、支持和鼓励,要做孩子有力的支持者。
听觉训练
听音辨物。家长筛选出5种家里常见的器物,如杯子、碗、盆、茶壶等。首先,与孩子一起进行声音辨别,将敲击器物的声音进行编码,如1、2、3、4、5。然后,家长先后敲击两种器物,孩子背对家长,左右手同时伸出手指,代表自己判断的敲击器物的号码,左手代表第一声,右手代表第二声。进行几次训练后,孩子基本都能准确地分辨出声音对应的来源。这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增加难度,比如多增加一件器物;要求孩子出示手指之前,将听到声音来源的编号分别“+1”,或者两数相加、相减、相乘等。
拍打法。拍掌、打桌子,这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家长可以事先编排一个拍打节奏,让孩子通过拍打的声音,找出这个节奏,并进行“复述”。如下图所示,这段节奏拍打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孩子全身心地专注于拍打的声音。通过几次训练,孩子可以很熟练地循着家长的节奏拍打出同样的声音,家长这时可以适时增加难度,比如:要求孩子持续循环地连续拍打;与孩子一同拍打,但是故意拍错,扰乱孩子的节奏,在考验孩子注意力的同时,锻炼其意志品质。
拍字法。家长和孩子约定,在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中,听到某个字,就要拍一次手掌。如“匹诺曹的‘一’件事”,要求每当听到“一”时,就拍掌。这种方法非常实用,简单的“一”字也可以换成孩子刚学的生字、生词。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家长可以从某个字、词的“点”,向整个“面”迈进,让孩子试着复述这段话或者整个故事,并在孩子复述完以后,提问相关的一些细节,比如颜色、数量等。在选择故事时,家长尽量选择画面感、趣味性都很强的,这样更利于加深孩子的印象。
数字传真。读数字串,要求孩子数出其中十位数是2的数有几个。如家长念出以下数字,读完后,要求孩子进行回答。家长还可以将数字换成字母或者词语。
一个都不能少。如家长给出“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这句话,然后将其进行拆分后读出,如“获只努出力能有付所收才”,让学生比照原句,找出少了哪个字(上述拆分少了“有”字)。
跟读法。家长可以打开故事机或者其他媒体设备,让孩子跟读故事。基本上,刚开始跟读时,很多孩子都能跟上,这就要求家长在时间上进行把控,比如要求孩子跟读一分钟、三分钟等。
支老师告诫家长们,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只是“术”,“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道”服务的。而这个“道”就是家长要“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并不是监督者,而是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 信任孩子, 关爱孩子, 支持孩子, 正如《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一书中提到的那个词条一样,“温柔而坚持”,家长既要有“具体的要求”,又要有“温柔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