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方位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2019-01-02王诚慧

求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时代服务

王诚慧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起到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雷锋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1.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整体规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要把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志愿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深刻把握志愿服务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将发展志愿服务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精神、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2.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志愿服务是在践行和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要广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把为民、利民、惠民体现到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做到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助力。

3.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必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要着力激发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激活群众参与热情,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全域志愿服务模式,让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勇担当的强劲势能,营造志愿服务再上新水平的发展气场,让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4.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必须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開展党的活动。”党的领导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和突出优势,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政治建设,把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志愿服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到位。二要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建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让党员的特色服务深入到社区的每个角落,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带领群众,激活社区治理之力,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三要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基层党建范围,按照“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一名党员就是一名志愿者”的思路,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员志愿服务联盟。四要发挥街道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整合优化辖区资源,以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为轴心,实现“一叫就到”,打造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和平版本”,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各方联动、全社会志愿接力的全域志愿服务模式。

二、立足志愿服务优势,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1.进一步完善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总体规划。志愿服务只有依据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因此,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升级换代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下一步,要在优化志愿服务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注册登记、团队管理、项目创新、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各项制度机制,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按照志愿服务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规范有序开展志愿服务,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凝聚社会合力共推动。志愿服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党政机关、共青团工会、妇女联合会甚至军队等组织与部门。因此,通过区域共建,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搭建联动桥梁,整合社会资源,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要根据总体规划目标,对各类已有资源、志愿服务平台进行全面优化整合,突出民生保障的重点工作,特别是把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困难帮扶、养老、助医助学等重点领域,和残疾人、城市流动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迫切需求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3.立足和平区志愿服务优势,创新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全域志愿服务模式。第一,建立规范化社区志愿者组织队伍,促进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一是形成来源广泛的招募机制。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服务对象由弱势群体为主向全体社区成员转变;服务内容由物质帮扶为主向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并重转变。这就需要更多专业人士运用专业方法来准确把握人们的具体需求,吸引专家学者、科技人才、文艺人才等参与志愿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二是开展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提升示范培训,提高新时代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适应新时代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精细化要求,面向基层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根据需求对接资源,围绕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重点培训;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开展专项培训。同时还要大力探索志愿服务专业督导,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第二,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打造新时代志愿服务品牌和样板,促进志愿服务品质提升。一是依托和平区志愿服务的优势和传统,围绕打造世界级中央智慧活力区,按照系统融合、联建共建思路,结合驻区单位特点,共同打造共建品牌,拓展志愿服务发展空间,实行项目化运作,形成强大生命力。二是积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脱贫攻坚等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工作模式,在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宣传、实施帮扶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协助科学决策等方面主动作为。三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新开发和平区界内重要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利用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一批青年志愿者,讲好和平党史,加强爱党爱国教育,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四是鼓励运作社区“随手公益”“微公益”等灵活性较强的项目,整合更多社会资源,使更多受群众欢迎的民生服务项目更具持续力和影响力。五是继续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培育,带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使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此外,建立和平志愿服务精品库,收集整理地域内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编写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分析,总结特色做法,扩大和平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信息化为助力,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平台便捷化。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志愿服务是未来发展志愿服务的主要趋势。为此,一是进一步完善“志愿和平”网络服务平台,有效对接“服务愿望”“居民需求”,实现线上线下即时同步、供需服务精准对接。二是继续打造集“孵化、培训、督导、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阵,在全国起到领跑的作用。三是用好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载体,加强对志愿服务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四是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搭建更多的志愿者奉献平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推志愿服务再升级。

第四,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提升新时代志愿服务法治化水平。一是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法治化。必须着力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法规政策措施,通过精细化的体制机制調整来推动志愿服务的能级提升。当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志愿服务条例》和《天津市志愿服务条例》《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配套政策,稳步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向社会亮明身份,为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方便。二是推进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的规范化。健全完善针对志愿者的回馈、激励和社会关爱机制,继续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爱心超市”,实现服务时长储蓄和线上线下积分兑换;规范并推进落实各项保障制度。建立多元投入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施社会资金支持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形成“财政保障,社会支持”的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同时,为参与各类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与志愿服务行为相应的人身意外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4.加大志愿服务区域合作创新,促进志愿服务共治共享。新时代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要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参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动京津冀志愿服务交流,探讨京津冀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方法,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未来志愿服务的“请进来”“走出去”将成为常态,区域间志愿服务交流合作会日趋密切,这必将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本文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系统2019年度决策咨询课题(DXXYXTJZ19-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志愿时代服务
The Price of Beauty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