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茶峒《边城》茶峒
2019-01-02
沈从文笔下的茶峒
1 茶峒码头洗衣的妇女。
2 登上山頂的观景台,整座小城尽收眼底。古城坐落在一个盆地中,小河自南部贵州向北蜿蜒而来,把小城分成了两半。
1 三不管岛度假村的花桥。
2 苗族法师吹响法螺。
3 边城对面重庆洪安古镇街景。
4 沈从文题写的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一个不满20岁的湘西青年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爬过无数的山,涉过无数条河,领略了湘川黔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这个青年就是沈从文,他后来写下了《边城》这一名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小镇茶峒为背景,讲述了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之间的爱恨纠葛。“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缓缓铺展开湘西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
茶峒很多次出现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曾这样描述过茶峒:“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今昔茶峒
茶峒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境内,茶峒在苗语中就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的意思。据当地县志记载: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凤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
几十年过去了,除了一条长蛇形的城墙已荡然无存外,茶峒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碧溪咀、小白塔、水碾房、拉拉渡口都还在,贯穿各码头的河街连同一排排木板吊脚楼也依然存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处,人们仍以一种质朴淡然的方式生活着,没有喧嚣,没有纷争,没有浮躁,就是应旅游而兴改装后的商铺和客栈也是那么的清清静静。
说起来过去这里也是一个交通要道,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它西边是重庆,南面是贵州,是内地进川入黔的必经之地。在以水路为交通命脉的年代,地处酉水的它也曾经是商旅云集之埠和兵家必争之地。想当年,这里是酉水末端的一个水运码头,平日水浅,大船上不来,可是5月涨了“端午水”后,当地人造的大船就可以下水,顺着酉水往下,到保靖,入沅陵,下常德,把川湘黔这三省边境穷山里的山货,通过这个不大的水码头,一股脑儿地向下游全送去,再运回外面的洋货。那时,这里可是川东的一个重要集货中心呢。
5 非遗苗族绺巾舞。
6 苗家妇女表演苗族鼓舞。
7 边城渡口。
1 三个身穿苗族服装的妇女行走在边城街头。
1803年,当局在这里建城修墙,并设置了湘西“四协”之一的茶洞协。协是军政机构,这可能与当时镇压苗民有关,到民国才撤协建镇延续至今。可惜的是清朝建的城门城墙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被毁了,现在重新修复的古镇是更大了,格局没有变,还是依山凭水而建,小的调整也不少:“临水一面的码头”建起了石台阶组成的数千米沿河观光带,沿河一带的房子还是尽量保持着旧曰吊脚楼的风格,只是“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全部改成着陆了。近山的一面“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的城墙现变成了一条街道。沿着山边的主路走过去,快接近镇中心时一条主路变成几条平行的街巷。这几条长短不一的街巷两旁都是各式商铺,大多房子是经过整修的,以餐饮和杂货店为主,也有不少新开的家庭宾馆,价钱不贵,干净整洁,老板待客和和气气。
一个早上,当我沿着新修的游步道登上山顶的观景台,整座小城尽收眼底。古城坐落在一个盆地中,小河自南部贵州向北蜿蜒而来,把小城分成了两半。东边的古镇叫边城属于湖南,西边的叫洪安归属于重庆市秀山县。这条小河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白河,当地人叫清水江,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江面不宽,清澈的江水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瓦白墙、水榭楼台,像一幅画卷。
三两个汉子静坐在河堤上,甩杆钓鱼;勤快的妇女在江边的码头一边洗衣一边拉家常。码头上已没有闯滩的货船,但停泊着数条游船,晒得黝黑的艄公手拿竹篙站在船头。游客花上20元钱,便可乘船,舟行碧波,人游画中,领略不一样的风情。而艄公边摇橹边唱山歌,词是新的,音律是古的,也许比古镇还要久远。
到了下午,陆续有当地人拖儿带女,拿着各式花花绿绿的救生圈来到江里游泳,享受这清凉夏日。江水清清,河中一片浅滩,大伙儿在水中嬉戏,小娃娃就是光着身子,无拘无束,甚是欢乐。这喧闹一直到夕阳西下,暮色降临。
三地之交的茶峒
2 精美的苗绣。
3 从洪安古镇拉拉渡看茶峒碧沙咀,这里还残留着一面依山而筑的古城墙,山岩上有沈从文题写的 “边城”两个朱红大字。
4 茶峒一家号称一口吃三省的餐馆。
清水江中有一座小岛,叫“三不管岛”。民国时期,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这岛现在也叫翠翠岛,因为岛上树立了《边城》主角翠翠的雕像。这岛的外形似一条古老的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清水江中,翠翠塑像则屹立在船尾,永远等待着心上人归来。翠翠雕像是另一个湘西人,画家黄永玉的作品。黄永玉先生亲自为翠翠雕塑设计,挥毫写下了“翠翠岛”,并率领他的弟子精雕细刻了一座高达9米的汉白玉翠翠雕像。黄永玉与表叔沈从文感情甚笃,黄永玉称沈从文是他心目中的天才,是他最喜欢的中国文人,认为表叔表现得像水一样,而他自己表现得像火一样,两个人是湘西人那一个圆球的两半。为纪念表叔他专门写下了散文《这些忧郁的碎屑》。
顺着河堤逆水而上,就到了碧沙咀。这里还残留着一面依山而筑的古城墙,山岩上有沈从文题写的“边城”两个朱红大字,很是醒目。碧沙咀的拉拉渡,依稀是翠翠爷爷摆渡的那个模样儿。在这段不甚宽绰的河面上,横拉有一段铁缆线,一只可坐满20人的木船也还泊在岸边,而且,船头前立有一木杆子,木杆子上的铁环,扣着铁缆,这还是当年的模样儿。艄公是位老人,洪安和茶峒各派一老人轮班拉渡。大爷开始拉动铁缆,只见他双手握住木棒,把凹槽搭在铁缆上,用劲一拉,船也就缓缓地向对岸划过去,我也忍不住帮大爷拉着铁缆。
对岸是洪安古镇,属于重庆的地面,是巴蜀大地渝东南的门户。正面的码头上,耸立着一座红色的纪念碑,碑上残留着数篇毛主席语录。拾阶而上,来到古镇闲逛。整条老街长约干余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的街面上,前瞻后顾均为鳞次栉比的老宅,建筑群落规模非同一般。镇内主街上有不少老字号,其中有一家复兴银行,是1949年10月,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指挥部。
逛完了洪安古镇,则还可走茶洪大桥回到边城。横跨清水江的茶洪大桥,桥东是湖南,桥头的城楼上写着大大的“边城楼”三字。桥西则是洪安镇,是当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入口,桥头的牌楼上写着“渝东南第一门”几个大字。站在桥上向南眺望,贵州高原气势磅礴的万千大山,便横亘于眼前。清水江即由這崇山峻岭之中浩淼而出,不时有小船往来于江上,出没于深谷逶迤之中。
过了大桥,即可见到横跨街面的巍峨的木制门楼,上书“茶峒”二字,原来,我又转回来了。
离开茶峒有一段时间了,可我常常回想着那个地方:几缕薄云滑过深蓝的天空,伴着袅袅的山岚缓缓而来,在山岚薄云的缓缓游动里,青山黛川隐现在远处——端庄、凝重、秀丽,山川的线条是柔美的、弹性的。一座小城嵌在山的某一处,白的颜色衬托出小城的典雅,这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叫做白塔。依着小城,有一条青绿的小溪蜿蜒而至,绕过白塔,又蜿蜒而去,终日唱着一支不老的山歌,明快而又悠长,似在向你述说着一个永远不老的故事。茶峒优美的风景、质朴的民俗和淳厚的人情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
TIPS
位置:茶峒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湘西州花垣县西北,距县城25公里。
交通:自驾走包茂高速,边城出口下。怀化、吉首、花垣均有班车到。
景点:翠翠岛(20元/人)、百家书法园、沿河吊脚楼、南方古人类遗址、古老城墙、拉拉渡、悬棺遗址。
美食:特色美食“角角鱼”,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黄辣丁。因为边城处在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人们的口味也是集合了重庆的麻、贵州的酸和湖南的辣,这一道水煮鱼也被当地人俗称为“一口吃三省”。
住宿:当地有不少家庭宾馆,价钱100元/ 晚。
5 边城横跨街面的巍峨的木制门楼,上书“茶峒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