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9-01-02黄雪花
黄雪花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延吉 133000)
1 研究缘起
在21世纪,和谐是时代的主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人际关系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来交换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和需求的过程。它是通过交流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高校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的孤独感。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内心情感体验,是由人际交往的数量和质量与主观愿望或主体缺乏亲密感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大学生已经从快节奏的高中生活节奏变为非常自由的大学生活,突然的环境变化本身易造成学生的适应障碍问题,再加上远离父母孤独一人在他乡求学,更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而孤独的产生与人际信任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孤独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青春期封闭心理。第二,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友谊观。第三,社交技能的缺乏。第四,自责太重,自卑感太强。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与心理健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有效干预,尽量减少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的变迁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应该理解和借鉴的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选择的自主性、交往认知的理想性、交往对象的开放性、交往内容的广泛性和交往方式的虚拟性。中国的大量研究表明,孤独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孤独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该研究随机选取吉林省某大学学生作为被试,共下发问卷26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15份,该研究中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孤独量表(UCLA)、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来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孤独感和人际关系,被试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统计
3 研究结果
在各维度的差异比较中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年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年级学生学业重心的转移有关;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样的结果究其根本与男女生心理特质的不同和不同年龄参与活动的程度有关;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待继续深究。
表2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各因素的相关
表3 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各因素的相关
通过偏相关分析,控制孤独感,分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1可见,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r=0.50,P<0.01);与心理健康各因素间相关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在 0.30~0.43 之间,P<0.01)。
通过偏相关分析,控制人际关系变量,分析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2可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r=0.36,P<0.01);与心理健康各因素间相关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在 0.17~0.36之间,P<0.01)。
通过偏相关分析,控制心理健康变量,分析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程度,最终得到人际关系分数与孤独感分数的相关指数为r=0.38,P<0.01,因此,人际关系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的结果证明三个变量两两均有相关。
在相关分析结果基础上,我们进行回归分析,以人际关系和孤独感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具体结果如表4和5所示。
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
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回归计算过程中方程系数表
由表4和表5,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总分(R2=0.609)。在该回归分析中,人际关系和孤独感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状况都有着很强的预测作用。这样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相互影响,继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4 建议
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多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丰富大学的心理救助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保健方法,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第二,加强学生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渗透到不同学科中进行。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糟糕的人际关系通常是由那些无法置身于他人手中并且不善于看到他人真正需求和情感的人造成的。只要个人努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清晰思考和转换,就有可能正确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个体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共情能力的不足,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的急速发展与家庭规模小型化倾向等社会变化,人们理解和分享他人立场与情感的经验越发不足。共情就是“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也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情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共情能力可以诱发学生帮助他人的亲社会性行为,对学生的同伴关系和适应学校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效果,也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
第三,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增加学生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和在实践质量上的要求,一方面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走出去的动机和兴趣,对人际关系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和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社交的动力和信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高校工作者应从更新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角探索更深入的方法来积极应对。
5 结语
综上所述,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孤独感,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