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困境、逻辑与路径

2019-01-02曹大辉麻小珍

关键词:生态化双创院校

曹大辉 麻小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3)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的时代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双创”教育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地方高职院校校内外多主体协同、多资源整合、校内外互联互动,生态化转型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也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探究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发展路径,对于突破制约“双创”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双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的理念内涵

(一)“双创”教育生态化的概念

“双创”教育生态化是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高校的“双创”教育。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1],试图以系统视角研究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系统理解为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最早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创业教育的是美国的Katharine Dunn。她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的研究,于2005年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其成功在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学院层面的重视支持及各创业支持机构的协作,拥有丰富的创业资源,推动校内科技创新;培育创业精神,扶持师生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随后,百森商学院ISENBERG[2]从政府视角研究,认为创业者最易创业成功的环境就是创业生态系统。基于以上研究维度与视角,高校“双创”教育生态化就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审视高校创业教育的布局与发展,把影响高校“双创”教育的各种元素与“双创”教育环境共同链接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即“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其中“双创”教育环境对“双创”教育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系统内的各影响元素即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推动“双创”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把高校变成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土壤。

(二)“双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生态要素

高校“双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核心是聚焦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协同校内外多主体,整合多资源,校内外协同互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大学生是“双创”教育的教育对象,也是“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关键行动主体因子和检验“双创”教育活动成果的对象。[3]其他生态因子还包括教师、课程、组织机构以及支持和衔接这些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新网络等。高校“双创”教育环境由内部微环境和外部环境组成。内部微环境由“双创”教育理念、创业文化、基础设施等构成,为“双创”教育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外部社会环境由政府、行业、企业等构成,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政策、资金等积极有效的支持。“双创”教育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双创”教育各要素按照整体目标和内在逻辑相互作用、交互生成为有机统一体,即政府、行业、企业对“双创”教育的支持通过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发挥作用,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及能力,进而外化为创新创业行为。同时,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反哺“双创”教育的其他“环境因子”,实现良性互动,推动“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困境审视

运用因子与生态两种思维方法,从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因子到“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在立体式的空间中审视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一)“双创”教育认识的片面性

对“双创”教育的内涵及各要素关系的准确深入认识与理解,是指导并规范“双创”教育实践有效开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政策导向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及实践经验不足,对“双创”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双创”教育的目标多以“创业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将“双创”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人的工具理性被过分强调而价值理性遭到忽视,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能得以发挥与确保,失去了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二是将“双创”教育异化为精英教育,仅面向具有创业意向与潜质的少数学生专门培养,教育的覆盖面小,受益面较狭窄,忽视了“双创”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三是“双创”教育较多关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技能等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的培养,考核往往以创业的成功率、创业对就业率的贡献、培养的创业之星及孵化的企业数量与规模等为重要评价指标,存在严重的目标短视化倾向,功利性极强。这些源头认识上的片面性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双创”教育实施的离散性

由于对“双创”教育认识的模糊不清,尚未形成基于主体共识的整体行动逻辑,实施中出现了离散性局面。[4]首先,专业教育的排外性。“双创”教育起源于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舶来品,被国内众多高职院校核心教育体系“拒之门外”,突出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效结合、组合与融合。其次是“双创”教育的“想当然”。“双创”教育脱离企业的生产实践,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中的最新技术、技能、理念的融合性不够,未能揭示专业、行业发展前景和创业方向,导致“双创”教育过度理论化的单向知识灌输,创业学生数量偏低及创业的层次性不够。最后,“双创”教育的同质化。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割裂了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关系,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身的专业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双创”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不仅缺少特色,而且加剧了人才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三)“双创”教育过程推进的松散性

“双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性强,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更需要政府、学校、产业界、企业等多方协作,发挥联动和聚集效应,形成育人合力,整体性推进“双创”教育的开展。但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基本上是松散性推进,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推进路径。首先是政府和地方高职院校在信息等方面沟通不畅,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其他主体的参与性不高,尚未形成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行动合力。其次,尽管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双创”教育的相关组织机构,但普遍没有形成与外部社会主体的合作协同机制,“双创”教育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地方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在“双创”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不足。再次,我国尚未建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双创”教育实践支撑和服务体系。

三、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的逻辑

(一)“双创”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是现实的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与品质,大学生的发展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5]“双创”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双创”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双创”教育实践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全体性与个体性的人才培养特征。全体性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性、广泛性地开展,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为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能顺利开展创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体性是指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个性化培养,即“双创”教育要基于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及发展需求等,差异化、分层分类教育教学,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把大学生由“现实的人”培养成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双创”教育的深层逻辑是创新性、创业性与教育性的有机融合

“双创”教育核心是人才培养,创新性与创业性是“双创”教育人才培养属性的两个方面,一体两面,相互融为一体。创新是基于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见解,为满足社会需要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的行为,强调的是思维层面的创造,是一种勇于开拓、尝试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创业是发现商机并用实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取利益,实现价值,强调的是行动方面的创造。从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意愿,再加上实践和市场机遇,才能实现成功;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创业是一种行为上的创新,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形式。“双创”教育创新性与创业性的有机融合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精神层面重在培养大学生以创新为基础的思维心智,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冒险精神、探索意志;在实质层面,“双创”教育还应强调大学生对机会的发现、把握和创造的能力,以市场为需求,利用配置资源,提升面对不确定因素创新新地解决问题、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3]

(三)“双创”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在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体系为支撑,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起导向作用。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的根基,而创新又是“双创”教育的根本,因此发挥专业优势,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双创”教育,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双创”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脱离专业教育谈“双创”教育显得空洞单薄,只有在专业知识、技能讲授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才会更加令人信服。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就是要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理念,根据“双创”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系统性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贯通专业和跨专业创新能力。“双创”教育还对学科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简言之,“双创”教育只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根本才能顺利开展,才能有良好的成效。

(四)“双创”教育的目标导向是满足地方需求

地方高职院校是伴随区域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等社会各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区域性”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典型特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社会进步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价值体现,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的重要保证。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政府与企业过程中获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元素,地方政府以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资金等促使校地、校企多方面、多领域合作;地方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更是地方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只有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有资源优势,加强“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创新路径和方法,培养区域型的创新创业人才,[6]才能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双创”教育要理性回归

“双创”教育是地方高职院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路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双创”教育理性回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这是“双创”教育开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生态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地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推动“双创”教育生态化建设要坚守育人为本,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内在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双创”人才培养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植入创新创业基因,回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双创教育的根本是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则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是“双创”教育的创新之本;“双创”教育的成效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能功利性地以开办新企业及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落脚在教育上,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心态和创业实践能力。此外,“双创”教育实践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分层分类培养,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育活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双创”教育应基于地方需求导向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共生共赢。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之间也是一种合作支持、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价值体现。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应依托专业、学科优势,构建校地联动、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实现“双创”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发展。首先,高职院校根据区位特色、地区资源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提出适合于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双创”教育理念,探索“双创”教育地方特色化发展模式;其次,地方高职院校要突出地方性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设计与规划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持。其次,地方高职院校要与政府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搭建“双创”教育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整合优化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及经费支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双创”教育的常态化:构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应以专业教育为根基和依托,构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创”的常态化发展。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首先应树立“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计划,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融合“双创”教育的通识课程体系,设立区域特色创业类课程、专业类的“双创”教育课程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课程教学理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地方高职院校还应探索实践性的创业活动,强化创业实践,开发创业体验式实践课程或项目,将“双创”教育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同时积极建设校内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客空间,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条件。[7]此外,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还应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专业知识创业的属性,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致力于专业领域的知识创新,鼓励教师组建师生创新团队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成果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反哺教学,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四)“双创”教育的系统化: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

“双创”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日益呈现出多组织相互协作与合作的发展特征。高校、政府、行业、企业是“双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双创”教育的动态平衡。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协同生态发展育人模式,是推动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应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关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通校内外“双创”教育生态链,形成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发挥各主体在“双创”教育生态链中的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利用政府的政策、制度和信息资源,实现“双创”教育过程中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二是发挥行业的引导作用,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三是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构建“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有所“为”,才有所“位”,地方高职院校要有所“为”,就必须立足地方,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双创院校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