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2崔洪德铁岭市清河区医院骨科辽宁铁岭112003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卧床股骨置换术

崔洪德(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骨科 , 辽宁 铁岭 112003 )

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是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多发的一种损伤,是因高龄老年人群经常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即使发生轻微外伤,也十分容易产生严重粉碎性骨折,大部分都是不稳定型骨折。目前首选治疗措施即为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将并发症进一步加重,为了减少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尽早恢复患者身体功能[1],使用有效的方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尤为重要。现将在2013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的6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此次分析的32例样本数据均选自2013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纳入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6例患者中女与男比例为8:8,年龄选取在71-83岁,中位年龄(75.62±3.51)岁;观察组16例患者中女与男比例为9:7,年龄选取在72-86岁,中位年龄(75.66±3.55)岁。对本次诊治的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以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纳入标准:本次收入的样本均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年龄均超过70岁,患者与家属均表示知晓此次手术内容且自愿签署同意书,对本医学伦理委员会提交手术方案获得准许。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不配合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患者。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内固定治疗,予以患者麻醉之后选取仰卧位姿势,保持外展健侧肢体,为手术提供合理的操作空间,保持内收患侧肢体10°-15°,牵引复位骨折断端,如牵引失败此时需要采取解剖复位处理,于患者股骨大转子上首先行5cm切口,朝着近端逐步延伸,将大转子顶点充分暴露,自大转子顶点前方1/3位置进入导针,顺着股骨干方向将导针置入,基于C型臂X线机引导下确定导针位置,顺着导针方向进行扩髓处理,如存在阻力,此时需要经X线进行确定。将插入手柄和髓内钉良好连接,将髓内钉打入到骨髓腔内,对髓内钉深度和位置进行确定,在与髋关节关节面距离>0.5cm位置实施钻孔,以插入器的形式选择合理长度螺旋刀片插入到股骨颈,确定插入位置,确保获得良好复位效果下对螺旋刀片进行锁定,将锁定螺钉安装在股骨远端,将尾帽安装在髓内钉尾部,术后放置引流管之后进行逐层缝合观察组患者予以人工关节置换,予以患者麻醉之后选取健侧卧位姿势,在髋关节后外侧行10cm的切口,将关节囊充分显露,同时对关节囊进行纵行切开,于股骨小转子上1.5cm不低于小转子顶点处采取屈曲髋关节、内收髋关节、外旋髋关节方式进行股骨颈截骨处理,将股骨头取出,同时合理切除患者髋臼附近关节囊以及软组织,合理处置患者股骨端,贴于股骨后方骨皮质处,开髓处理股骨髓腔,复位粗隆间骨折块之后重建股骨粗隆间。使用合理的假体实施试装,准确复位髋关节,有的患者可能需要以骨水泥进行充填固定,依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钢丝进行捆绑,术后置入引流管,且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卧床用时、并发症发生率。(1)本次依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估2组患者预后功能情况,涵盖患者疼痛、关节畸形、生活能力、活动度等4个方面内容,总分即为100分,数值越高表示存在越好的恢复效果。经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存在跛行,髋关节呈现出正常的屈曲状态,Harris评分超过90分判断为优;经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存在疼痛,稍微限制髋关节的屈曲,Harris评分处于80-90分之间判断为良;经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存在轻度跛行,出现稍微疼痛,Harris评分处于70-79分之间判断为可;经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和跛行,Harris评分低于70分判断为差。(2)并发症主要包括肺内感染、内固定失效、患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心力衰竭。

5 结果

5.1 2组患者优良率对比: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经治疗后出现1例差,0例可,6例良,9例优,优良例数15例,优良率93.75%,对照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经治疗后2例差,2例可,6例良,6例优,优良例数11例,优良率75.00%,P=0.0207<0.05,x2=5.3455,数据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5.2 2组患者临床各种指标情况对比: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442.21±33.54)ml、手术用时(89.36±20.21)分钟、术后卧床用时(3.21±0.54)周,对照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453.69±11.54)ml、手术用时(95.54±10.32)分钟、术后卧床用时(12.21±2.21)周,t分别为1.8592、1.5644、22.7255,P=0.0676、0.01226、0.00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对比对照组,P>0.05,数据指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卧床用时之间呈现P<0.05的差异,数据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经治疗后出现1例肺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6.25%,对照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经治疗后1例肺内感染,1例内固定失效,1例患肢深静脉血栓,1例褥疮,并发症发生率25.00%,P=0.0120<0.05,x2=6.3041,数据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因股骨粗隆具有相对特殊的生理位置,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间,大粗隆较表浅,十分容易被触摸到,是解剖定位的较好标志,小粗隆处于后内侧,即为髂腰肌附着点。旋股外侧动脉与旋股内侧动脉是股骨粗隆血液供应的来源,存在比较丰富的血液供应,进而提供患者良好的血液供应[2]。对于高龄患者,特别是老年女性,经常合并骨质疏松现象,进而增加骨质脆性,如发生骨折之后大部分都是不稳定Ⅲ型、Ⅳ型骨折,促使有效固定和解剖复位骨折十分困难,骨质对内固定存在比较弱的把持力,存在不确定的内固定可靠性[3],术后进行早期负重和活动十分容易发生并发症,如髋内翻、内固定失效。人工关节置换术不针对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中不容易发生并发症,或者也不会因存在内固定物出现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因早期负重行走,所以,能够尽早恢复术前水平,但内固定治疗因比较晚的进行负重,不能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功能,有的可能加重,进而增加并发症发生率[5-7]。

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卧床用时对比对照组相关数据,数据之间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数据之间不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治疗措施。但因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大部分都是早期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失败率相对较高,需要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合以上结论,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较内固定更具优势,具有广泛应用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卧床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