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能动手的地方不动嘴

2019-01-02袁麒麟杨骏

重庆与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渝中区动手基地

□ 文/袁麒麟 杨骏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生动地阐明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一字之差,体现了尊重劳动的关切之意。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学校的教学实践与“劳动光荣”紧密联系,这里的同学们“文”有知识储备,“武”有动手技能,心灵又手巧。这里的老师不爱“纸上谈兵”,能动手的地方就不动嘴,通过一分一秒、一针一线,将课内外知识贯通,让多学科交叉综合,激发创新火花频现。

擦亮劳动育人底色:专治“成长病”

2017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到校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工资抵不过建筑工人”的感叹,是对“月薪上万的钳工”“收费高昂的管道工”的惊异;一边是有人“找不到活”的抱怨,是许多企业“招不到工”的烦恼……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提醒着人们,要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要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价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要从娃娃抓起,做饭、手工等技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功”,也是青少年在身体方面自我完善的“必修课”。而上好这门“必修课”,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专业的。

2001年,原解放碑高级职业中学转型为“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这是一所以国家课程为主导,以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实践为主旨,“课程+活动+竞赛”三合一,面向全区所有中小学,涵盖三个学段的区域性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素质教育学校,是一个集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青少年亲历实践、探索科学、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擦亮劳动育人底色,学校坚持“以实践为载体,以课程为平台,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目标,始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放在首位,形成了以半天为教学单元,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以“课程+活动”为教学组织形式、以“探究体验—实践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来过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人都注意到,这里很难看到“小眼镜”“小胖墩”“小笨手”,因为这里专“治”空有知识、拙于实践的“成长病”!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秉承“着眼核心素养、注重能力提升,强化实践创新”的宗旨,努力打造“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生成性”的全新综合实践课程体系,逐渐建成集国家素质教育课程实施中心、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和社区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特色学校。

① 缝纫技术课堂。

② 陶艺课堂。

丰富劳动育人内涵:培育“中国乔布斯”

什么?这款华美的宫廷礼服竟然是用废旧包装纸制作的,造型感十足的潮流服装原材料是旧报纸,萌翻天的小裙子是用旧贺卡拼贴出来的……

不错,无论你的点子多么新奇、多么离谱,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你都可以把它变成现实。从成立之初,基地就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其灵魂,这里是培育“中国乔布斯”快乐成长的沃土。

这不,一堂青少年安全知识课在这里也要别出心裁。教师们客串当学生上演情景剧,作为观众的学生们乐得哈哈大笑,却又把安全知识牢牢记住了;学生亲自练习救生绳打结,忙得不亦乐乎;在渝中区校园消防逃生实景体验教室里,VR火灾逃生体验、模拟逃生体验、家庭安全隐患查找等安全教育设施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走出课堂来到赛场,在与二十九中共同承办重庆市第二届创客嘉年华暨第二十八届渝中区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上,来自全市的近100所学校的参赛队伍,及山东、甘肃、四川、陕西、贵州等省市的代表队共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现场各类“创造”五花八门,利用红外线感应原理制作智能安全家居防盗系统,新型智能阳台、安全带自动脱扣装置、特色丝网花……

类似的比赛还有很多,挂靠于基地的“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依托基地每年还分别开展两次全区中小学生创新设计比赛和科技模型比赛,统筹策划、组织各中小学校学生参加“三小活动”、科普宣传、科技辅导员培训等活动每年达70多项。

尤其是“软陶创意制作”“纸模服装创新设计”和“纸雕创新设计”等项目已经成为颇负盛誉的创新竞赛品牌活动。

③ 通用技术课堂。

④ 烘焙课堂。

⑤ 2016年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基地交流。

劳技基地针对小学、初中探索并建成了“生活、艺术、科技”三类劳动技术课程,累计培训学生达40多万人次。如“三维创新设计、机器人、电子百拼、烘焙、篆刻、印染、风筝的制作、消防体验、应急救护”等,自主开发了4年级和8年级的各类课程资源各30门以上;针对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学习电脑3D制图、机械加工、人工智能等,重在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持续做好课程开发与完善工作,基地将创客、“互联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技术有效地融入课程之中。2017年成功开发出《绚丽机械车》《智能风扇》《智能灭火机器人》《智能浇花器》《交流评价》等5门通用技术新课程。

彰显劳动育人实效:能够自己“造兵”

劳动,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情感发育、道德养成、人格完善的载体,是立德成人的题中之义。如今造成就业难和技工荒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侧重理论知识的本科人才供大于求,侧重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供不应求。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更加突出。

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应该是客观就业形势所迫,更是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

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该区为推进创新实践搭建的创新平台,这种整合资源而搭建的创新平台,使区内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想想平常连家务都很少动手的孩子,来到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之后,从当初“被逼”动手,到最后欲罢不能,设计制图、手工锯块、加工圆弧、打磨抛光等技能样样精通,他们成功摆脱了“纸上谈兵”,而是能够自己“造兵”。

基地的影响力不仅是改变孩子,还在改变大人。基地以“科普进万家,连接你我他”为主题,派出科普志愿工作者走进社区,先后为上清寺、曾家岩等7个社区居民进行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2000多名社区居民参加体验,做到了服务社区、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关注。2015年、2016年学校教师分别赴加拿大和新西兰教授捏塑课程。2017年12月26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西南大学承办的“2017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重庆营”再次来到基地。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的百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在这里体验了篆刻、扎染、捏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2018年,学校与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签订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合作意向书,未来将对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组织的侨办、汉办海外交流团队,提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培训。

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换来了看得见的收获,除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学校自身也收获很多掌声和荣誉:2017年学校荣获重庆市科普基地工作二等奖,取得十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重庆赛区选拔赛和第29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校全年参加国家、市、区级教育教学类的比赛13项,共42人次获得奖励。

图片/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提供

猜你喜欢

渝中区动手基地
渝中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尿不湿里的小秘密
我也来动手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我的基地我的连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