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药学产业集聚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8-12-31马世堂顾文亮刘汉珍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药学

马世堂, 顾文亮, 陈 浩, 俞 浩, 刘汉珍,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为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安徽省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调转促),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皖政〔2015〕48号)精神,安徽省政府确定了第一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涉及到现代中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1]。在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转促大背景下,安徽亳州、太和、北京顺义等一批药业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人才资源以及相关联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2]。一方面,现有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企业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高校教育没有很好的结合新兴产业基地人才需求,药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集聚基地药学类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而药业产业具投资周期长、技术密集、人才高端而拥有极高的门槛,以上诸因素直接限制了亳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药业产业结构深化发展。如何建立符合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人才供需规律的培养体系[3],以促进我国药业新兴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对现有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大幅度改革[4]。

1 亳州等药业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人才需求状况

亳州把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首位度产业,通过系列优化政策和商事服务环境,招大引强,吸引全国知名中药加工企业,强推产业集聚发展,建成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5],在产业集中度、规模以上企业培育规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基地综合运用多项政策叠加优势,并结合产业的现实需求,以科技合作为纽带,通过积极培养本地人才与柔性引进药学类高端人才相结合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紧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但因受制于基地产业人才等方面限制,许多基地药业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难度比较大,如产业经济各个环节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投入和综合研发力量薄弱,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强,这给药学类专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挑战。预计到2020 年,基地需要5 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产业人才缺口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产业人才的数量、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良好的教育与知识储备。具体而言,需要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蓄积了相应的创新习惯,具有适应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职业素质、技能与道德,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地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

2 安徽科技学院药学类专业发展现状

安徽科技学院积极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7],建立了以药学类专业教育为核心、提高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校企联合培养药学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成全省同类院校中教育观念先进、办学水平较高、特色更加鲜明、示范性较强的专业点,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和本校其它专业起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特色为重点,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双能型”师资队伍、实践实训基地等建设。药学类专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与调整,在教学、科研、教研、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结构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当前国内外药学类专业发展的复杂势态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水平转型的情形下,推进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明确专业定位,加强药学类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 高校服务于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存在的问题

药学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型产业[8],对产业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良好的教育与知识储备,需要具有满足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质量保证等岗位集技能型、研究创新型一体化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间存在矛盾[9],主要体现在:(1)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未以药学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中心,培养方案滞后、计划性和前瞻性较差,与产业基地整体发展战略相脱节。高校对基地人才培养及培训工作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对于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人才培养培训投资大,见效慢。(2)基地企业并未完全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没有及时将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层次结构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处于边缘化角色,只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加上地域交通等因素,许多产业集聚基地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及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强,人才区域结构不均衡,无法形成良性的人才集聚效应。需要着力解决药学类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地方高校间人才培养质量缺位、结构错位、人才同质化等系列问题,突出药学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满足人才各个价值层面的需求。

4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服务于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路径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角色和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药学类专业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10],作为用人单位的主体,基地了解药业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在实践技能锻炼、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现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动手实习的有利衔接和巧妙过渡等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角色和定位[11],邀请产业基地联盟共同参与到培养计划的拟定,以增加培养计划的科学性、方向感和可行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要适当参考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需求和意见,全面合作、交换意见,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2]。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线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良性互动交流

新兴产业基地一线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通过将具体的生产实践项目、案例分析搬到教学课堂上进行讲授,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13]。具体实践中,采取“双师型”教学模式,借助于中药材大市场及基地生产车间,从准确辨识药物、中药材饮片炮制工艺、常规药物剂型生产流程等实践技能入手,邀请新兴产业基地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药学类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参照师承教育模式[14],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建构式学习理论融入应用型药学类专业教育中,师生双方在药品生产检验各个环节直接接触,在开拓思路,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学术动态的同时[15],更好地完成对抽象性极强的药学类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点建构,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知识,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岗位需求的有利衔接和巧妙过渡。

4.3 全面深化药学类应用型高水平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人才技能需求,全面深化药学类应用型高水平课程体系改革。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局集聚发展集群、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16],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药学类人才,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来优化设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训练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环境实施现场课程教学及考核。从课程体系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七个方面进行总体课程设计,优化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紧跟产业基地多样化需求和药学类专业内涵,科学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与药学类专业相统一的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17]。

4.4 加大基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使高校与产业基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性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平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创造有力条件。充分发挥基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弥补日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硬件和师资的不足,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保障,为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条件保障。融合现代技术,提升时间技能水准,与基地药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开发药学类专业技术岗位实习实训课程项目及考核方法,不断补充和完善主干课程实习指导手册。与产业基地签订校内外大型仪器设备、生产车间及仓储库房等共享互通共赢模式,建立新型共享实践平台,突出协同创新平台的多功能作用。

综上所述,建立符合现代药业产业集聚基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体系,服务于地方药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药学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有更多作为。应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现有优势条件,依托于产业基地的一线技术人员等相关硬件和软件条件,通过提升产业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角色和定位,适时参考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需求和意见,全面合作、交换意见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师承教育模式产业基地一线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良性互动交流,共同做好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工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和基地人才技能需求,全面深化药学类应用型高水平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基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弥补日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硬件和师资的不足,共同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平台环境,以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水平药学类人才。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药学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新兴产业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