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力作
——读卢少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史论》
2018-12-31程增俊
程增俊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近日卢少求教授所著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史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已经付梓了,它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此前,他已出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专著。硬实力是一个政党的组织,而软实力是一个政党的文化。就执政党而言,执政文化是执政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关涉一个执政党的执政价值、执政道德、执政作风、执政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等。该书就如何把握党的执政文化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如何考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变迁、转型和创新路向,如何有效规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风险和挑战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鲜经验和现实问题。
一、对象、概念与方法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41。加强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并被党内外广泛认同和接受,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该书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按历史发展线索把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和转型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力图从全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中分析史实,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但该书又不局限于历史时序作逐一回顾和总结,而按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变迁转型的标志性论著、事件等为立题,开展专题性的总结研究,甚至大跨度地对某些方面的史料和经验做历史比较。例如该书第二章就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大跨度地对古代社会的思想家和统治者确立的治国安民理念、优化国家的治理形式以及建立健全治国安邦的制度等予以批判和剖析,同时也提供了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引以为戒的历史启示和教训。该书第三、四章对局部和全面执政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时段划分,标志性论著和事件的阐释等,注重从多个侧面集中史实、深刻剖析,试图揭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以便少走弯路,提高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何界定执政文化概念,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读过作者专著的读者会发现,关于执政文化的概念,作者在专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完善,提出“执政文化就是执政主体为实现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和价值目标,在运用国家权力掌管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开创、完善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执政制度和执政作风等精神形态的综合及其表现。”[2]17相较之前的概念界定,这一界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周延性,更能完整地表达执政文化所应具有的本质内涵和构成要素,与政党文化、政治文化、文化政策和思想文化建设等有所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作者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史与论的统一以及文献法与经验总结法的统一。研究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坚持以史实为出发点,不搞单纯的概念演绎或逻辑推理,这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观点,也必然符合逻辑,做到史论统一。但作者在坚持史论统一的前提下,较多地采取“以论为主,以论带史”的方法。一方面坚持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以问题为中心,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件、档案、专著、调研资料等),注重从大量史料中发现问题,厘清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又以论为主、以论带史,即突出重点,作专题研究,而不面面俱到。不过史论研究并非只是挖掘史实史料,还必须结合经验总结法,以“过程研究”的视角,梳理和总结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成就和基本经验,从而加深对历史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以便生动再现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场景与思想映像。
二、结构、内容与表述
该书结构包括导论和五章内容[2]1。导论主要介绍自夏商周而起的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文化及对近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继而介绍党成立以来的执政文化建设概况,点明该书研究的主旨是探讨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开创、建设与创新发展,化解党执政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第一章论述了党的执政文化的概念阐释与要素构成。第二章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历史渊源。第三章是局部执政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形成。第四章是全面执政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第五章是新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与经验启示。
通读该书,感觉论题新颖,观点正确,视野开阔,作者以严谨的文献梳理和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阐释。首先以执政文化概念分析为逻辑起点,阐述党的执政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核心价值以及其在党的执政文化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其次,在概念界定和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以理论指导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文化相结合的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指导,以及中国古代优秀的治国理政文化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再次依历史时段为序,就局部和全面执政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性论述。为使研究取得进展和有效,重在梳理文献和总结经验,做到以论为主,以论带史,从而使论述既有历史感又有借鉴性,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思路,突出经验和对策研究。
例如,该书第三章首先就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分为三个时期展开,即苏维埃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这三个不同时期,作者阐述了党面临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挑战,积极寻求执政文化建设的可行之路,这些尝试是由党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和局部执政的特点决定的。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由此衍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再次西柏坡时期虽然历时不长,但在执政制度、执政技术、执政心理等方面建设仍然卓有成效,立足长远。该书第四、五章阐述了全面执政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在建设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过渡时期党积极推动文化政策的调整和转型,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年建设时期党及时调整文化政策,开展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视执政队伍建设,执政危机意识有所提升。“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专政理论的错误指导,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转型、民主政治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多元等,进一步催生了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和“高势位”建设。
总之,该书第三、四章和第五章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些论述从文字表述来看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就内容和实质而言,却各有其时代烙印、历史局限和内在逻辑,其中的文献梳理和经验教训或许对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具有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对策、问题与思考
执政文化是一个古老、年轻而恒久的话题。该书作者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文化开始溯源,论及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局部执政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先进文化,成为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伴随着文化选择上的分歧和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巨大魅力,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尤其是毛泽东的党的建设理论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提出,成为党在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昭示着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作者便着手思考建国初期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文化,如何建设执政文化?矛盾复杂、考验严峻、风险重重。该书分析了当时纷乱的思想文化领域以及杂味纷呈的社会现状,提出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执政风险,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与执政风险。作者认为当时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执政心理准备不充分,应对风险能力不足。执政环境变迁,尤其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政府不满,对社会不满、对党不满以及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加剧了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形成党内外一致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共识,发挥党的执政文化在引领方向、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不过,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社会管理、党和政府不仅完全支配了经济领域和公共领域,而且还影响了私人领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国家至上,集体利益至上,个人消融在集体之中,那问题就出来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知识分子不满等。在论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是政治上的高压和严控,政治挂帅、群众运动、阶级专政,甚至还出现了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焦虑和作为政治压迫形式的斗争。这两个因素都可以让人们把文革的执政文化和它前后时期的党的执政文化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这里作者运用了政治生态分析法,强调这与当时政治权力的特殊权威形式有一定的关联。文化不是体制结构的原因,而是体制结构的后果。民族和文化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社会性质的改变,社会制度的变化,却可以改变执政文化,反过来又会对体制起维护作用。关键是党的执政文化如何在党内统一思想,在社会凝聚共识,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形成新的均衡,构建共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该书论及这一时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作者在第五章开始思考面对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党的执政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全新环境中被重新启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执政文化建设路径出现重大转向。过去党内一度简单化的“政治—文化”认识模式,各种政治运动以文化的名义被制造出来,执政文化不仅没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优势地位,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一度被忽视。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折射出了社会世俗化的演进,人文精神的式微和西方文化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问题,也反衬了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大变革大转型时代,在经历资本与物质的冲击,理想信念的塌陷之后,作者开始进一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执政文化,如何建设执政文化”问题。进入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政党现代化层面,将党的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对“先进文化”、“民族精神”的突出和强调,充分凸显了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26到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担负着引领发展方向,彰显制度优势,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治功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执政文化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作者在该书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必须保持自身在执政文化上的先进性,这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二者相互承接、互相促进。党的执政文化关系到党的理论创新、先进文化权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党的文化实践、文化理想以及重塑传统文化与文化秩序等,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贯通并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该书作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予以确认,并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崇高的政治使命。这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走向,也是本书考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变迁与得失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卢少求.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