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认知分析
——以江西省婺源县西冲村为例
2018-12-31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吴 晖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俗话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随着大城市的环境逐步恶化,乡村旅游近些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徽州以其绝佳的生态环境和浑厚的人文底蕴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眼前。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学界便开始了对徽州建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从基本的住宅着手到公共类型建筑,后又逐渐将重心向聚落的研究偏移。对一个村落的认知,外部空间往往给人最为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1 “因地制宜”的村落营建统筹观
徽州村落空间的营建技艺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即顺应和利用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是一种客观条件,而人文风俗大多由于历久的主观习性决定。自然环境对徽州人文习性的铸就,审美的积淀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又潜在影响着徽州聚落的营造,因地制宜是一种主客体交织融合的表现。
2 徽州聚落外部空间的基本特性
笔者认为,外部空间可以看作是基于“内部秩序”主导下的单体拼合后留下的空白与缝隙。徽州民居有延纵向进深展开的控制轴线;有大小空间严格的主从关系。而外部空间将秩序隐藏在自然景观中,看似无序和随意,内外之间使得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
2.1 有机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让徽州人秉承朴素的自然观,人作为自然界的分子,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他们对自然带有原始的崇拜与尊重。聚落的选址、规划、营建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观有机地与人工营造的环境结合。
2.2 多义性
村落外部空间与现代城镇外部空间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由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形成,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自发生长而成,是徽州风俗文化、人文信仰以及村民的行为习惯的叠加。一块平坦,有可能因其正对土地庙而成为礼仪祭祀的空间;有可能到了收割的季节成了晒谷的场地;亦有可能成为村农耕之余休憩聊天的去处。
2.3 两极性
徽州聚落的独特在于其中蕴含着很多组反义词,如“无序、有序;理性、感性;断裂、连续;随机、有机;开敞、封闭”等。外部空间有基础的形制,一般可按照路径分若干节点,从进村的下水口到村口,然后到贯穿村落的街巷,再到出村的上水口,连接上下水口的路径一般会有若干条,且有机的融合在自然当中,于是有序便看似是无序。
3 婺源西冲村外部空间分析
徽州聚落的外部空间由“点、线、面”三种形态构成,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更多的是共同交织和作用在一起。笔者将外部空间分为街巷空间和各类空间节点进行阐述。
3.1 街巷空间的秩序及特征
徽州聚落外部空间最典型的当属街巷空间,街巷犹如村落的骨架,联系着村中的每一幢房子;街巷犹如村落的胶片,映射着村民的行为和记忆。街巷空间的原型结构大致有:
①鱼骨分支型主街+垂直于主街的支巷,能够很好划分公共和私密领域;
②向心型结构大致以祠堂为出发点,向外分出支路;
③格网型村子中同时有几种姓氏(即不同宗族聚居一地)或同一宗族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分化,通常村子会出现若干条主街,整体上形成网格型,村子分为几部分,如南屏。
西冲村分为3大块,大体呈“品”字型结构,大致由于家族支系的发展扩张而形成。现由一条主要公路串联而成(现为通往村子的主要道路),每一部分为鱼骨分支型结构。另有一条平行公路走向的次路沿河贯穿整个村子,以及若干条垂直公路走向的次路形成了整体互通的网格,再由各条支路通往各户。
西冲村和许多典型的徽州村落一样,道路大开大合,这大概与丰富的道路空间模式有关。通过对西冲村空间断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道路及其边界的模式大体分为3种:建筑—街巷—溪水—山坡、山坡—溪水—街巷—农田、山坡—街巷—建筑等。同时通过高宽比来分析空间感受的变化,徽州的巷子有着空间开合变化频率高,收放急骤,层次丰富的特点。西冲村不同层级的街巷相交交织转换,再加上巷道多曲径通幽,常常产生视线突变、步移景异的效果。徽州村落的道路相交常有“Z、T、人、十”等型,但少见“十”字型,这或许不符合村内的风水习惯,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一般会设置一对景,如过街楼或井台等。
3.2 外部空间节点
外部空间节点一般是村落活动性较强的公共空间。这样的节点并不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大多由于风俗习惯、村民的行为活动而形成,且伴随着村落的演变,随着村落的生长而变化。正如村落的街巷是自然、有机地形成的,随着建筑布局的变化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于是在街巷的交汇、转折处自然形成了街巷的空间节点。西冲村主要节点位于主要道路和支巷的交汇处,由于其较强的可达性,使得人群活力较高,自然成为村民平日驻足交流之地。这些节点或有石凳,或有石阶,或有井台,或有树木,村民各式活动的参与丰富了节点空间的多义性。
从空间形态上,节点空间多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节点与街巷道路系统一样,存在着层级和秩序。主要节点的串联变成了游赏村子的主要路径。西冲村和其他的徽州村落一样,第一个空间节点便是水口,水口是村落从自然空间转为人工空间的过渡,是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水口的营造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徽州聚落因地制宜的典型体现。据了解,西冲村的水口有古树、风雨桥、骑路亭、相公庙、祠堂(叙伦堂)等要素,现骑路亭已毁,叙伦堂改造为民宿西冲院。
3.3 行为活动与空间评价
西冲村民的非耕作时间的户外活动一般发生在巷子和局部放大的平坦上,由于西冲村独特的品字形布局,西冲村主路在进村后上形成了3个放大的平坦节点,线性空间中的放大节点有引导和聚集人流的作用,现已成为人群活力最高的地方,进村的第一个放大的平坦由于挨着村里唯一的小卖铺,成了村子里主要的买卖交易场所;村中间的放大平坦由于民居密度高,成了村民改造房屋切割木料的场地;村末的放大平坦由于靠近溪水,景观最佳,成了村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场所。巷子由于其主要为通过性空间,难以使人驻足停留。若有多户人家朝同一段巷子开口或巷边有石阶、石凳时,巷子的活力明显提高,另外巷子的活力也取决于空间的D/H比值和景观节点构成的第二轮廓线,过于狭窄、单调的巷道催促人们的步伐。
4 结语
徽州村落作为我国长江以南的一种典型的传统聚落,其整体择址规划,到外部空间及单体民居的营造无不体现着和谐有机的自然观。村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自然生态、地域环境以及风俗文化,我们应当提倡向传统学习,如今诸多所谓的建筑学、人文社会问题早已在曾经繁华了800余年的徽州留下了答案。